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封亦代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405430214198 摘要: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探索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主要从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3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技术进步进行分解来实现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分为3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科技进步、规模经济。从而计算技术进步中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索洛模型贡献率
1引言
APEC第22届领导人会议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议题,包括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兴市场体国家长期依靠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缺乏持续性。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技术进步和创新就是一种经济产出。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出增加,因而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解决经济根本性拉动力问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技术进步。要通过改革释放生产力的创新活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转到创新为主要动力上。
同时,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11日)也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5个主要任务: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会议认为“创新”是新常态经济的增长动力。“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探索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主要从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3个方面进行研究。
西方学者通过对本国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索洛运用C-D函数建立经济增长率模型,将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资本和劳动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大约为12.5%,技术进步对总增长率的贡献约为87.5%,因此他认为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丹尼森1983年的研究证实了索洛的观点,但这一结论并不适合所有国家。Chow通过估计了1952-1985年间中国的生产函数,发现中国总产出年均增长6%,其中的4.5%源于资本(包括土地)的增长。这体现了两国经济增长方式差异性,即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说明了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
决定性因素。
因为技术进步的对经济增长重要性,很多学者对技术进步的范畴进行扩展,研究了技术进步范畴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含义,即涵盖技术范围内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和进展。丹尼森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分解为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知识进展的作用,结果表明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教育,肯定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力。罗默等证明了一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
国内学者对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研究,由于方法不同,研究结果差异很大。郭庆旺(2005)运用3种不同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其波动趋势一致,但是索洛残差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波动更为剧烈。李宾等、杨飞虎和杨实君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果分别为19.8%、7.19%和3.3%。其中,杨实君也强调3.3%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不能完全体现技术进步的作用,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先进设备的引进和制造,被包含在了资本存量中并无法精确地分离出来。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技术进步设定为单一因素。技术进步相比其他两种因素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更要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的范畴越来越广,有必要对其范围内的因素分解、进行发散性的研究。故借鉴丹尼森的技术进步分解理论,将技术进步细分为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引入C-D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模型,研究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内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样能为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更具体的思路。
2模型构建
2.1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选用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共同创造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
其中,0<αi<1,i=1,2,…n.Y为产出,A为常数,xi为第i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αi 为第i种要素的产出弹性。
在进行经济增长核算时,比较常用的是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函数主要选取资本和劳动2个变量,其形式为:
其中A表示技术进步率,K表示资本存量,L表示劳动力数量,α、β是大于零的常数,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此函数将技术进步设定为常数,即将技术进步这一因素归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而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突破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带来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由于技术进步中
一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性,所以技术进步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技术进步内生性理论已被接受,但是在实证研究上,很多研究仍将该因素确定为常数,笔者认为这样的设定也无法满足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经济发展现实的需求,故将A进行分解来实现技术进步的内生化。
在进行技术进步分解的时,首先参考丹尼森、罗默以及我国学者孟凡的研究,将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分解因素纳入该模型;其次,确定科技进步,即技术和科学上的革新、改进,为第2影响因素,这也是狭义的技术进步,该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最后,将这两个因素之外的能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确定为规模经济,同时综合C —D函数的基本形式和传统形式将模型形式设定为:
(1)式中Yt、Kt、Lt、Ht、Rt、δt。分别表示t时间点上的生产总量、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t=O,1,…,n;α、β、φ、v分别表示资本、劳动、人力资本、科技进步的产出弹性。
对式两端取对数,将函数的线性化,可得回归模型:
(2)该式为本文经济增长的线性计量模型,其中st=ln(δt)
2.2索洛增长模型的选用
索洛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将人均产出增长中除去资本作用的增长后未被解释部分归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称为技术进步率,后来也被称为“索洛余值”,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本文不仅测算出了资本、劳动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进一步计算技术进步中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对式方程两边同时对时间t求全微分,然后两边同时除以y,整理可得内蒙经济增长速度方程:
(3)即:
(4)
(4)式中,y表示产出增长率;k表示资本投入的增长率;l表示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h为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r为科技进步的增长率;(3)或(4)式为本文所用的索洛增长模型的形式。
将(3)移向整理,采用“余值法”可求得规模经济贡献率,将规模经济增长率记作“s”,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