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国学复习《仁者爱人》课堂导学检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内容概述】

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孔子的仁爱,不仅“爱人”,而且“爱物”,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练习】

(一)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二)

●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阅读第一则材料,概括“仁”与“礼”的关系。

2.从孔子评价管仲这个特殊人物,由此可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技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请结合名家点评,说说儒家学说中对“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

(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1.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

2.结合上述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基础训练】

(一)

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解析: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二)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拓展训练】

(一)

1.“仁”是“礼”道德的基础,“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对社会的贡献,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

(二)

1.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致力于为人孝悌诚信、做事认真,博爱民众,亲近仁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来学习文化典籍。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而把书本知识放在第二位。“修身”应是“学文”的基础和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