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共同体的意义及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共同体的意义与展望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成功经验为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化合作提供了范例,也让许多国家意识到区域化合作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东亚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也将区域合作作为一项措施,东亚各国的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行的条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历史过程与合作的国际背景,总结东亚共同体的达成意义及其未来之路。

关键词:东亚共同体;意义;展望;区域合作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冷战的停止,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日、中韩建交,东亚各国间的交流逐渐频繁,经济活动也日益密集。自2001年东亚展望小组(EAVG) 在其报告中首次呼吁东亚向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和进步”的地区共同体迈进后,东亚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建立了诸多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多边机制和国际倡议性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3 (APT)、东亚峰会(EAS)等等。①

而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日本曾设想过东亚经济圈,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也提出过“东亚经济集团”倡议,但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各国开始重视东亚内部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1997年12月,首届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召开,正式开始了东亚“10+3”的对话,形成了东亚合作机制。2001年11月,东亚展望小组(EAVG)向第五次“10+3”领导人会议提交研究报告,建议由“10+3”框架向东亚机制过渡,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这是“东亚共同体”目标在东亚各国领导人会议上的首次提出。2005年12月,第九次“10+3”领导人会议发表的《吉隆坡宣言》中称:建立有利于地区和国际社会和平、安全、繁荣和进步的东亚共同体则是东亚各国的长期目标。②

但是直到今天,东亚共同体还只是各国领导人的一个初步构想,各方尚未开展实质性的商讨,就连对“东亚”范围的界定都存在分歧。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

①刘阿明:《东亚共同体建设:关于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

②徐洪:《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利弊条件分析》,《国际经济观察》,2011年第3期。

经济集团”仅仅包含了东盟和中日韩。而现在日本所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中还包含有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所设想中的“亚太共同体”甚至囊括了美国,美国也强调,它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成员”。

即使在现阶段东亚共同体仍存在各种纷争与疑问,但它给东亚各国甚至全球带来的巨大意义都是不可磨灭的,纵使构建东亚共同体还需东亚各国间的协力合作,求同存异,我们都应切实认识到它所带来的深刻意义。

“东亚共同体”是地区合作的新平台。构建这样的平台会有效地转变这一区域人们的国际观念,会促进东亚地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与发展。一是会有效促进东亚地区各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创建区域性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日、韩、东盟等东亚国家经济,都面临着减少对欧美需求的依赖程度和扩大地区及国内需求问题。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会尽快打破东亚地区经贸壁垒,使该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各种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发挥区域内各国经济互补之优势,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经济走向一体化健康发展之路,会改变各国民众的国际观和地区观,形成共同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使东亚各国人们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走向区域统合发展的健康轨道。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民族主义很容易变成外交上的激进主义,不利于东亚各国间矛盾与问题的解决。三是构建东亚的经济与政治共同体,会有效促进东亚各国政治互信,使各国尽快步人正常的国家关系,逐步建立军事安全共同体。军事安全机制的建立会将这一地区严重军事对峙变为和平合作,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新格局。③总之,构建“东亚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增强东亚各国的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对东亚共同体的展望,在对未来进行展望分析之前,首先要指出构建东亚共同体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并协商解决才能保证东亚各国区域合作的达成。

一.思想意识层面上,各国在价值观、文化认同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越南、朝鲜、缅甸等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其他国家完全不是一种类型,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国家间也保持着各自的特殊性。在建立经济共同体阶段问题还不是很大,但如果进入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阶段,中国基本上不能适应,其他许多国家也未必承受得起。某些国家希望借东亚共同体建设契机促进中国体制转型的潜在意图必然与中国的主权利益发生激烈碰撞。在东亚地区,比起风行世界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潮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优先性。在欧盟各国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督教文化,相比而言,

曾经支配着东亚地区的儒家文化,在政治层面难以达成一致性认知的基础,其对各国政治的影响力也没有一些学者希望的那么大。中国、韩国与日本之间对日本侵略亚洲的历史认识差距甚大,日本的错误历史观成为影响东亚合作的长期因素之一。④

二.东亚许多国家间存在领土与领海争端。

韩国与日本在独岛(竹岛)、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领土问题上的争端仍未解决。中日、中韩之间在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上分歧严重。中国还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存在南沙群岛的领土纷争,中国南海的周边国家之间也存在岛屿和划界的争论。⑤这对区域合作而言是一种难以克服的硬约束。

三.东亚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经济障碍。

与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不同,东亚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甚大,尽管存在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但一体化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劳工流向、资本流向、民族产业保护、单一政策难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国家等问题。另外,很多人担心,东亚共同体建立后,预计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甚至日本也有此担心,所以,日本有人认为日本应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非东亚共同体,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反过来,也有人担心东亚共同体与日本曾经宣扬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四.政治层面上,东亚地区各国之间政治互信与合作的气氛不浓甚至出现对抗。

首先,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中、日、韩三国本应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在日本、韩国政府的区域合作战略中,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都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相反,在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处于弱势位置的中国倒是热情很高。其次,在东亚合作问题上,日本刻意与中国争夺主导权。日本在2007年曾提出过“价值观外交”,意图围堵中国,主张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东亚共同体,其实际目的就在于牵制中国,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压制中国的利益扩展和影响力的发挥。再次,东盟内许多人担心,东南亚小国有可能沦为区域内少数大国的附庸,反映在广泛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等不和谐声音之中。最后,从合作的深度来衡量,共同体远高于机制化联盟,那么如何克服和超越东亚国家现有的各种国际安全机制,最主要的是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如果现有的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同盟得以保持的话,又何谈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

五.由于成员国数量较多,效率低,推进的速度较慢。

在公共产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集团越大,它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如果超出“10+3”的范围来谈建立东亚共同体,由于成员增多,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差异加大,各国之间的利益和认同更趋复杂,可以预

④邵峰:《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与中国的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