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通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管理编号:YTO-FS-PD830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通用版
In The Producti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Workers, The Production And Labor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Measures T aken And All Activities Engaged In The Management, So Tha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通用
版
使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可用于在生产中,对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实施管理,包含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最终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在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国外道路安全的特点及其采取的相应对策以及该措施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阶段交通特点、交通安全的状况、交通安全技术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和分析。
提出了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建立“点-线-面”的立体控制系统、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与控制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从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
关键词: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交通系统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1.1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
趋势,10万人口死亡率一直攀升。
20xx年,我国公安交通部门共受理交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54.6万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对社会安定团结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1.2机动化水平不高,但交通事故率高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和机动化水平与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亚洲国家的机动化水平最低,但交通事故率最高。
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2.1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量大
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浙江、山东、四川、江苏五个地区,交通事故占事故全部的45.2%,但从死亡人数来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位列前五位,占总数的36.5%。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客货运量增大,是这些地区交通事故量大的主要原因。
此外,北京、上海为我国特大型城市,发生交通事故量在全国处于前列,因城市交通拥挤,交通冲突点多,因此事故量大,但由于城市交通运行速度相对较低,这两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管理设施的改善,使死亡人数较低。
但事故量大,反应了交通冲突量大,违章现象
多,潜在事故可能性大。
私家车、出租车投放过快过猛导致交通环境恶化是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的增长率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2.2驾驶人违章操作、行为规范差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肇事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20xx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肇事4177355起,造成9106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92.7%和92.2%.因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及行人过错导致事故20090起,造成42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4.5%和
4.3%。
因超速行驶导致16015人死亡;疲劳驾驶导致2566人死亡;违法超车、会车导致6871人死亡;违法占道行驶导致4488人死亡;超员客车交通事故导致3039人死亡。
2.3大货车、小客车和摩托车肇事突出
20xx年大货车肇事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总数的21.8%;小型客车肇事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总数的20.6%。
2.4低驾龄驾驶人肇事减少,但所占比例较高
统计表明,驾龄在1-3年,年龄在21-35岁的驾驶人是主要的肇事人群。
经验不足,判断能力低,盲目自信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20xx年全国3年以下驾龄的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共导致人员伤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1.9%。
从
交通方式看,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人驾驶大货车肇事较多,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总人数的26.3%。
3.中国交通事故防治对策
3.1建立“点-线-面”的道路网络交通安全立体保障体系
事故具有“密集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同时鉴于道路“危险路段的非移动性”特点,因此应该开展事故多发点的确认工作,以实现道路路段上的安全“点控”,提高道路本身的安全性;鉴于道路事故发生的“移动性”特点,因此应该开展道路路段安全控制,实现“线控”,以提高道路路段的交通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率;鉴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与交通流量、车辆的混合率有关,因此应该对路网的交通特性实现“面控”,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使交通真正的实现高效、安全、快捷。
3.2健全和完善交通法规、章程和条例
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和交通管理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
为适应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应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各种交通法规、章程和条例。
3.3加强交通管理与控制
道路标志、标线要认真管理,按规定设置,并固定人员经常维修、保洁、养护,保持标志、符号、文字、图案
的清晰,并能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设置诱导性标志,加强道路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使道路去向明显,以便驾驶人能预知前方路况,采取正确而适当的措施;加强日常交通管理。
3.4加强对车辆主被动安全性能的研究
在我国,强制佩戴安全带法令虽已经颁布,但执行效果差强人意,还没有变成驾驶人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对汽车安全装置的研究,加强安全立法执法力度,从而达到降低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减少事故的发生量,是一条符合我国目前现阶段具体状况的发展道路。
对车辆进行被动安全的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①车身结构抗撞性的研究;②碰撞生物力学的研究;③乘员约束系统及安全驾驶室内修饰组件的开发研究。
3.5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评价
建议对以建、拟建和在建的道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进行交通安全性鉴定,根据道路使用情况、道路设施、交通流量、环境条件等特点,对道路交通安全性能进行鉴定,以发现并解决设计和建设、运营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开展道路事故多发点的鉴别工作、尽快地消灭事故黑点,降低事故黑点的危害。
4.总结
随着道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害。
交通安全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其复杂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社会体制、社会风气和民族习惯等社会因素,也有法律、宣传、教育、管理、政府和社会行为因素,同时也受道路、车辆、控制技术等技术进步的影响。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任重道远的艰辛的工作。
政府最有益和最重要的职责是在交通出行中保证公众的安全。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不利局面,其症结在于管理体制,在于管理体制的分治和多头管理。
要扭转这种让人堪忧的局面,关键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 尽快出台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策略, 强化配套措施, 完善保障机制, 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教育, 使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相信在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中,道路交通管理的状况必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