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作者:鲁新明闫伟
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08期
摘要:贫困一直困扰着全世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通过政府救助、扶贫开发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极大地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

但因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严酷、推动经济发展启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的高寒山区成为贫困的重灾区。

本文通过对保山市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生活现状和精准扶贫工作状况的调查,并据此提出一些关于加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调查;分析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经历了建国前30年的救济式扶贫到20世纪80年代的开发式扶贫,特别是自1986年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取非常多的成绩,促进了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以保山为例,“十二五”期间就帮助44万人脱贫致富,截至2016年初全市内仅有21.39万人依然在与贫困作斗争,不到全市总人口10%。

但是由于保山市内12种少数民族75%以上人口均分布在高寒山区,在近十分之一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亟待解决。

因此,我们选择了保山市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平达乡、木城乡、滇摊镇、五合乡、潞江镇、瓦房乡、木老元乡等少数民族乡镇进行少数民族生存状况及精准扶贫工作调研。

1 少数民族地区建档立卡户生活现状调查
1.1 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人均收支情况。

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访谈,我们发现保山市内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收入均较低:收入最高家庭年收入为27000余元;收入最低家庭年收入仅为2800元,家庭生活完全靠政府救助。

在所有接受采访的家庭中,全年总收入超过2万元的家庭占28.57%;全年总收入在1万元及以下的家庭占57.14%。

其中,总收入超过2万元的家庭2/3以上都是外出打工工资收入,其余少数人才是经营性收入。

保山市内5个县区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约2500-3000元。

其中,腾冲市五合乡的傣族贫困家庭人均收入3200元为最高,腾冲市滇摊镇的傈僳族贫困家庭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为最低。

而这些少数民族贫困户的家庭支出基本上都大于收入,其中主要开支为日常开销、医疗费用开支、教育开支,因此这些家庭中有80%以上的家庭都欠有2000元至3万元不等的外债。

1.2 少数民族建档立卡户致贫原因分析。

根据采访内容,少数民族贫困户致贫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有老人、残疾人致使家庭成员多但劳动力少。

这个问题在调研的7个少数民族乡镇都存在;二是耕地面积少,气候恶劣。

这个问题在施甸木老元乡、腾冲五合乡最为突出;三是文化程度低、经济来源缺乏。

这个问题在腾冲滇摊镇傈僳族家庭中最为常见;
四是跨国婚姻家庭中外籍人员难落户,享受不到很多国家政策。

这个问题在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家庭中普遍存在;五是因教致贫。

这个问题也是普遍存在。

2 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建设严重滞后,且倾斜政策较少。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是本次调研的几个民族乡镇道路还没有完全硬化,有些路段还有塌方、泥石流发生,给当地民众出行、运输造成很大的不便。

虽然各县区都在倡导少数民族整村整乡推进、整族推进、少数民族村落建设,但是资金投入有限。

2.2 易地扶贫搬迁方式较为单一,民众搬迁意愿不足。

现在五个县区易地搬迁均以集中安置为主,虽然搬迁到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地方,但是因为离所承包土地较远(最远有十几公里)、害怕还不起贷款、不适应环境等因素,使得贫困户易地搬迁的参与意愿不足。

除了因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居住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家庭外,大多数暂未搬迁或者已经搬迁的少数民族家庭均表示不想搬离原来的住所。

部分挂钩贫困户的干部也反映在建议所挂钩的贫困户建新房、搬迁的时候得到的大都是否定的回复。

2.3 贫困户的确定存在一定的漏洞。

多数地方的建档立卡户确定都按照上级部门的指导来进行,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一定的漏洞。

比如说在家庭情况调查、民主评议过程中,部分家庭出现因为与村干部有亲戚关系而被当做贫困户得以参加建档立卡,真正贫困的家庭又没有被纳入到建档立卡的范围内,而在上级核查时,村、社两级相互包庇,让核查工作无功而返。

这种现象导致该被扶的未扶,不该扶的多扶,给国家的扶贫政策抹黑,给扶贫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2.4 “挂包帮”政策执行偏差大。

虽然市内大部分单位都实行“五四三二一”(处级领导挂4-5户,科级领导挂2-3户,一般职工1户)的政策,但有些地方出现乡镇干部挂10户、小学老师挂3户的现象,甚至出现挂钩领导让下属去访问、帮扶的现象,无形中加大了挂钩干部(职工)的压力,既达不到良好的帮扶效果,又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5 数据采集规范程度不足。

数据采集本意是方便相关部门动态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进行相应的数据挖掘,为扶贫工作服务。

但是根据对扶贫工作队员等数据采集人员、建档立卡家庭的采访,我们发现,目前的数据采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贫困人口信息采集上下不统一导致返工情况严重。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多个地方存在不培训采集人员、搞突然袭击两个问题,造成采集员难以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上报之后,又被告知数据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返工,甚至需要重新入户调查。

二是部分地区入户采集数据次数过多,让贫困户和采集人不胜其烦。

这些地区群众反映数据采集次数很多,但是仅仅停留在数据采集上,没有后续的扶持措施和脱贫对策等建议,因此对家庭脱贫作用不大。

2.6 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扶贫攻坚说到底就是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产业,将给贫困人口带来长远的发展基础。

但是保山市内民族地区的产业开发效果不佳,比如说龙陵、腾冲、隆阳区、施甸等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都在试验种植草药,但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全市大力扶持养殖业,但是受制于投入,贫困户养牛、养猪收效甚微,有一个乡镇甚至存在因未考虑到气候因素影响、准备不充分而导致下发的饲养动物大面积死亡的现象。

让贫困户白忙活一场的同时也让扶贫资金打水漂。

3 加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建议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意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让少数民族同胞们早日脱贫。

3.1 增加对少数民族扶贫的关注和投入度。

政府部门应该把向上争取来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设施等建设。

首先,现在每个乡镇都在进行易地搬迁,想以此改善贫困户的生活环境,但是搬迁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不高。

因此,相关部门还需将现实问题向上反映,积极争取更多关于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的资金和政策,帮助未搬迁的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其次,政府部门还要讲目光聚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上,在逐步改善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同时,加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农村职业技术的推广力度,让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既掌握了文化,又有一技之长以脱贫致富。

3.2 培养一批强有力的扶贫工作队伍。

扶贫不光靠好政策,更大程度上要依赖扶贫工作队。

有关部门应该着力培养一支有素养、有能力的扶贫工作队伍,做好工作队的培训、考核、评估等工作,比如说对信息采集技巧、数据整理与运用等的培训,让所采集的信息于脱贫工作有用,又如对挂钩领导、工作队员以及他们的扶贫工作进行更严格的考核与评价,让扶贫工作更有效。

3.3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产业发展的好坏,决定着贫困户以后脱贫致富程度的高低,精准扶贫提倡要因地制宜,搞产业开发。

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引入饮食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水果产品加工等公司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对保山本地的民族特色饮食、水果、核桃等进行高层次的加工,提高当地贫困户的收入。

3.4 有效利用互联网,扩大和完善电商扶贫平台。

保山市内的电商扶贫尚属起步阶段,通过中国移动提供的平台,年成交额仅有几万元。

政府应该召集专门人才,扩大和完善电商平台,把保山市内彝族、傣族、傈僳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服饰、特色食品等少数民族产品纳入到平台中来,并组织少数民族贫困户加入合作社进行产品加工,让电商扶贫真正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惠及少数民族。

3.5 应及早做好脱贫后的后续支持计划。

据调查,我们发现过去已经脱贫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已经有返贫家庭。

为了避免大规模返贫现象,在实现2018年脱贫目标后保山市扶持政策也
不能松绑。

易地搬迁户都是得到贷款才进行搬迁的,如果家里其他产业没更上,本身就攒不下钱的贫困户可能会因为搬迁贷款,重回贫困的老路,甚至会比原来更贫困。

因此,政府应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及早计划对贫困户的教育帮扶、产业帮扶计划,让贫困户真的脱贫。

总之,我们既要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把扶贫工作做好,更要以长远发展的目光去规划和开展扶贫工作,要在用好扶贫资金的同时让少数民族同胞脱贫致富,共同走向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鲁新明(1984.4-),男,彝族,供职于保山学院人事处,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