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遮蔽到去蔽:真语文的守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遮蔽到去蔽:真语文的守望
孙绍振教授曾指出:“闽派语文八字原则,最为主要最为关键的正是‘去蔽’,不仅是去他人强加之蔽,而且是去主流话语之蔽,去自我信念之蔽。

这可以说是闽派语文的生命线。

”“去蔽”旗帜由此高高飘扬。

去蔽之说,不独闽派语文创倡。

中学语文之蔽,自20世纪初现代语文诞生之始便相生相伴,去蔽之说由此发轫。

早在1925年,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吕思勉教授就引用老子的话“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阐述国文教学存在不少遮蔽现象,指出“有物蔽之,则康庄大道在前而不见矣”。

针对当时国文教学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的倾向,吕思勉教授敏锐地指出,“根本上之弊端,则在重讲授,重讨论,……而不重实际之阅读”,“故今日谆谆之讲授,及无谓之讨论,十分之九,皆可省去也”。

如此金玉良言,恰如黄钟大吕,即便今日读来,仍然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此后,我国语文教育历经20世纪50年代的大激荡、大调整,60-70年代的政治化冲击,直至90年代末的语文教育讨论与批判,最终迎来了延续至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

其间,不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不断地在建设中批判、在批判中建设;也催生了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欧阳黛娜、蔡澄清等语文教育名师,他们倾尽精力,艰难地
推动着中学语文教育的历史车轮;还有不少至今仍活跃于中学语文教育战线的知名特级教师,如陈日亮、王栋生、王立根、李镇西、程翔、李震、余映潮等,以教学实践及撰写著作论文等方式探索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学语文之蔽,一如附身之痼疾,其害之深,其痛之切;但已历百年的语文教育,竟然对此毫无办法,束手无策。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恰恰就是去蔽理论的严重缺失。

纵观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即便叶圣陶、张志公等语文教育的奠基人、掌门人,都没有对语文之蔽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及批判,甚至于对语文之蔽的认知,更多地还停留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弊害”而不是“遮蔽”上;多数语文教育名家名师,不外乎延续叶、张的思路,就语文之“弊”展开只言片语、零敲碎打式的批评或建议,而真正的语文教学之“蔽”,则鲜有涉及。

于是,语文之“蔽”,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被鞋袜包裹、掩盖住的“阿喀琉斯之踵”,成为一种先天不足了。

这样的局面,从闽派语文确立,经孙绍振教授创倡,终于迎来革命性的改观。

作为闽派语文精神的学术与理论支柱,孙绍振以自己丰厚的思想和学养,在理论上构建,在实践上示范,让闽派语文焕发勃勃生机。

一如潘新和教授所说:“他(孙绍振)是这场语文革命的核心人物,他的深思熟虑是常人所难以达
到的。

他的认识、研究方法是很独特的。

他的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阅读教学将因之豁然开朗。

……他为语文教育注入了鲜活灵动的学术气息。


与叶圣陶、张志公、于漪、钱梦龙等身处语文教育一线的语文教育家、教学名师不同,一直从事高校文学理论研究的孙绍振教授仿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孙悟空,一下子从纷扰繁杂的中学语文教育中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中学语文种种“弊端”“弊害”,只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表象,导致这些表象的,是更深层、更顽固、更可怕的“遮蔽”。

因此,当务之急,是“去蔽”,而不是一般意义所认为的“去弊”。

此前的语文教育研究,往往打的都是“外围战”,热闹非凡却收效甚微。

一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所言:“话说后现代某地有一城堡,无以为名,世称‘文本’,数年来各路英雄好汉闻风而来,欲将此城堡据为己有,遂调兵遣将把此城堡团团围住,但屡攻不下。

”尽管“数年前曾有独行侠罗兰・巴特探其幽径”,“结构掌门人”“(解构)帮主”“现象大师”“(读者反应)派”“柏克莱历史派”等各路人马“在城堡前混战起来,各露其招,互相残杀,人仰马翻,如此三天三夜而后止,待尘埃落定后,众英雄(雌)不禁大惊,文本城堡竟然屹立无恙,理论破而城堡在,谢天谢地”。

孙教授从西方海德格尔哲学中获取灵感,借用了海德
格尔“去蔽说”中的“去蔽”二字,重新定义并赋予其新的概念意义,使之成为闽派语文“求实、去蔽、创新、兼容”八字原则中的主要原则,也一举成为闽派语文的追求与坚守奠基。

在海德格尔那里,“去蔽说”的含义是:“事物在没有被人陈述或判断时,处于遮蔽状态,即是说没有意义;而当一个陈述或判断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时,事物就达到了去蔽的状态而为人所见,这个陈述或判断便是真的。

”海德格尔提出的去蔽说,乃是对以符合说为主导的传统真理观的超越和突破;而孙绍振教授眼中的“去蔽”,则一扫海德格尔式的虚无与玄妙,更多的是为落实“求实”精神而张扬起来的具体的、引领性的建议和方向。

即:面对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种种“被遮蔽”,“‘去蔽’,不仅是去他人强加之蔽,而且是去主流话语之蔽,去自我信念之蔽”。

孙绍振教授的《去蔽:闽派语文根本精神》一文,被视为是闽派语文去蔽精神纲领性的文章。

文中具体阐释了去蔽的意义与内涵,从正面回答了何为去蔽、为何去蔽的问题。

孙教授认为:“前卫的、权威的理论,对于我们去蔽的艰巨性不大,因为,认同的可能性不大,受蒙蔽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一些传统理论,一些经过官方认同的理论,则不同,或者因为其长期灌输,或者因为意识形态的霸权,而具有强大的优势。

这就造成了当前去蔽的严峻性,它不是来自
外部,而是已经在内心生成,成为我们的思维模式、思想方法,有些方面甚至带有某种严峻的封闭性、顽固性。

这种蒙蔽的特点,就是自己蒙蔽自己。

“占据我们教学思想的核心的,有两种哲学观念,第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这是非常陈腐的、古老的;第二种,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这是非常新潮的、前卫的。

二者,一个强调客体,一个强调主体,看起来背道而驰,但是在思维的线性上,却是异曲同工的。

机械唯物论认定,文本内容,会在读者头脑中得到反映;读者绝对自发的主体论,则是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有独特的理解。

二者在思维模式上的共同点是,从阅读到理解是一条直线,当中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障碍。


正是因为“我们教学思想的核心”被“自己蒙蔽自己”,因而“难识庐山真面目”。

可要去除这样的“蒙蔽”,又显得无比艰难。

在这方面,孙绍振教授有清楚的认识。

无论是“陈腐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还是“新潮的”“后现代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自发主体论”,“由于行政的强力推行,它正在成为霸权话语”,所以,“这种去蔽比之一切去蔽都要困难”。

“只有彻底‘去蔽’,闽派才有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达到理想高度。

”在这里,孙教授眼光绝不止停留于“闽派”之上,治愈整个中学语文之痼疾,让
真语文的美丽之光普照中学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才是他的期望。

在孙绍振教授的提倡和直接参与下,闽派语文以“去蔽”为核心理念,高高张扬起真语文的风帆,大张旗鼓地提倡“对权威流行说法的反思、质疑和挑战,同时对于为现成说法所蒙蔽的观点保持警惕,防止自我蒙蔽,把当代哲学上的‘反思’和‘去蔽’的精神贯彻到底”。

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十大观点:“1.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2.要与应试教育做顽强的斗争,努力改变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不良倾向;3.提倡返璞归真,坚持语文教学的特质;4.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5.阅读教学要坚持文本的认真解读;6.教师要掌握文本解读的艺术和技巧;7.重视朗诵和朗读,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8.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贴近自我;
9.不断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做一个能思会读善写精研之人;10.提倡创新精神。


在“去蔽”旗帜的召唤下,闽派语文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倡导文本细读之风,在更广阔的中学语文教学领域自觉“进行自我清理,自我反思,自我‘去蔽’”,从遮蔽到去蔽,在闽派语文的建设者们看来,正是打开真语文大门的金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