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题型:一、填空题共10分每空一分

二、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5分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五、论述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三选二)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的成员有沈雁冰、周作人、许地山、耿济之、叶绍钧、冰心、王统照、朱自清等12人。机关刊物是《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反对文以载道,反对将文学作为消遣的工具。贡献: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潮流;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尤其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封建主义文学和休闲文学进行了批判;培养了大量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发起,成立于日本东京。该会主张尊重艺术,表现自我;他们不满现实,主张破坏,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依然是在社会的桎梏之下呻吟着的时代儿”。该会后期进一步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并把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转向以无产阶级大众为中心的革命文学运动。与此同时,该会一些中坚分子,或因参加实际革命工作,或因意见分歧,相继脱离创造社,而新从日本归国的一些留学生又不断加入。后于1929年2月被封闭。该会在宣传马列主义文艺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方面,均有重要贡献。它与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学运动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两大流派。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

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为《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3、新格律诗派: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4、语丝文体::指《语丝》文艺周刊上发表的,重视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和散文随笔所形成的,富有战斗特色的风格泼辣幽默的文艺体裁。它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竭力抨击和讽刺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产生,为后来“左联”时期战斗性小品文的发展开了风气。

5、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其中“二萧”是主将。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6、新感觉派: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人物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同时,又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小说的影响,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代派手法,去表现现代都市男女躁动迷惘的心灵状态。

7、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

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8、第三种人:30 年代文坛上同意资产阶级“文艺自由论”,与“自由人”相呼应的小资产阶级文人的自称,其代表为苏汶,他们自称介于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中间,不偏不倚,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又批评左翼作家的机械论错误,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在当时有很大的欺骗性。进步文化阵营对“第三种人”作了严肃的批判。随着革命形式的发展,这个派别的理论错误日益明显,最终停止了活动。

9、孤岛文学:1937 年 11 月,上海四周沦陷于日军之手,在上海的一批爱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利用英法租界地和英、美、法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斗争,他们创办了《文艺》、《文艺新闻》、《文艺新潮》、《鲁迅风》等进步文艺刊物,发表爱国文艺作品,经常报道抗日文艺活动的动态,开展文艺思想斗争,特别利用短小精悍的杂文来揭露敌人,讽刺黑暗的时局,还设法出版了《鲁迅全集》。和瞿秋白、方志敏的著作,译介斯诺的《西行漫记》,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直到 1941 年 12 月,日寇侵入租界为止。文学史上称为“孤岛文学”。

10、战国策派:四十年代初,正当抗战期间,出现过很有特色的文化流派——战国策派。这是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战

国策派”三员主将是林同济、雷海宗、陈铨,当时颇引时人关注。这一文化流派,因其流派的核心人物创办的《战国策》半月刊而得名,《战国策》半月刊,从1940年4月到1941年7月发行。它是由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林同济、陈铨、雷海宗在昆明主办。1941年7月停刊以后,他们又于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

11、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称为学衡派。学衡派居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等人的批判。

1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即中国新诗派(1938—1948)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他们的诗歌较多发表于诗刊《诗创造》、《中国新诗》上。因此又被称为“中国诗歌”诗人群。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3、雨巷诗人:即戴望舒。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14、大河小说:李颉人于1935年开始至1937年所完成的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上、中、下)。这三部长篇依时间顺序,囊括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10余年间的人间悲欢、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形象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可以称得上一部20世纪初叶四川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式的巨著,被称之为“大河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