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田野的《中国古代史》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田野的《中国古代史》教学
【摘要】《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对培养高校优秀专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重视田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国古代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首先是改革教学内容,融入田野调查方法;其次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
环节;最后是有效利用小学期,延伸课堂教学。
【关键词】田野调查;实践基地;小学期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也在相应的调整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重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是我们应对新课改的途径
之一。《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做好该门课程的教研教改,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专业
的兴趣,培养专业优秀人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依据课题组实践成果提出《中国古代史》教学田野实践的操作框架,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希望能促进《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深入探索。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目前高师培养历史人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需要脱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在教育
教学中善于融会贯通,既能胜任分科型的历史课程,也能适应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还
要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目前高师培养出来的历史教师要么是自身知识结构偏于
专深,要么是既不专也不深,与中学历史的专业要求相距甚远。
其二,目前高师培养的教师普遍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较低,不能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的要求,缺乏教学研究能力,有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但不知怎么做,还有些青年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
响下,没几年就成为被动的“教书匠”,与基础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中学历史教育需
求的教师是:思想活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文化素质高、能胜任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重视田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中国古代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从二十
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
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
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后来,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
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这些游览和考察,不仅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
的知识,还让他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为他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田野实践
中所获的真知远比书本中的重要。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总是能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各样的
渠道获得各种历史知识,在讲课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纯“书斋式”的讲授对学生并
无多大的吸引力。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历,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感受到书本与实践,知识与能
力之间是有着巨大距离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反思:除了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知识以外,有没有从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角度考虑过问题?有没有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学习?有没有注重他们
的情商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正是这些追问使我们开始在教
学中重视田野实践的应用。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学改革,就是要走出课堂,变单纯的“书斋式”课堂教学为“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把课堂延伸、拓宽到社会中去,在田
野调查中解读、分析社会历史文化问题,更新教学内容,造就新型的史学人才。
2.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2.1改革教学内容,融入田野调查方法。历史人类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
创新史,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
对中国历史文献、文物的人类学解读与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历
史人类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和社会,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在
教学中我们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鼓励学生重视田野调查,鼓励他们关注家乡历史。同
时从教师亲自参与过的田野调查体验与学术研究出发,给学生们讲述绵阳平武白马藏人与古
氐人的关系,凉山尔苏人保存的古礼等,用具体的事例说明田野实践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讲解田野调查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2.2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的现
代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田野延伸。在教学中我们以
指导学生进行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为新的教学途径,将课堂空间拓展为社会空间,
将理论拓展为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历史人类学。历史是丰富多彩的,而教
材往往只是概括、综合的浓缩,比较枯燥无味。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
而不过分重视教学的结果。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历史教学和研究方式,重视田野调查,实践
历史人类学。我们的教学改革首先侧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如在教
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文物古迹和博物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巩固专业
思想。
绵阳师范学院位于有“中国科技城”之称的绵阳市。绵阳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治水
英雄大禹故里在绵阳北川,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在绵阳盐亭。三国文化内涵也很深厚。绵阳市
博物馆建立较早,收藏文物丰富,尤以汉代陶俑、漆器闻名。2007年绵阳市博物馆成为绵阳
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
如讲述汉代文化时带学生参观绵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文物。2009年5月,绵阳发现大规模
汉墓群,我们组织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参观,由教学实践基地的考古发掘人员为学生们讲授
汉代考古知识,学生们反映收获很大。同时我们还多次邀请绵阳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给学生
们讲授他们的田野工作及研究心得。
另外我们也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工作,如参加绵阳市全国第三次文物
大普查工作。2010年我们组织了一部分学生参加绵阳市盐亭县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工作
前我们与绵阳市考古队的同志一起培训学生,讲授调查前的准备工作,调查结束后又指导学
生写调查报告,这一过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从表象开始,学生的知识
结构、探索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层层深化,逐步养成了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我们的教
改中,文本内容和现实的、活的内容相结合,激活了历史专业,使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不断
深化,促使学生科研成果的产生。近几年来,学生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越来越与田野实践相
结合,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
2.3充分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的
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绵阳师范学院近年来还设立了小学期。小学期主要用于学
生练习三笔一话及参加社会实践、完成所学专业的田野调查。这一教育理念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生们的第一个小学期就在一年级完成后的暑假期间,已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教给学
生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学生也不知道应该就什么问题进行调查。大一的学生,专业课程只有《中国古代史》、《世界上古史》、《古代汉语》等,因此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
程中就必须强调要走出课堂、进入田野。在教学中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品质,指
导学生学习、掌握历史文化田野调查的理论、方法,有效利用小学期,开展专题采访调研活动,如指导学生开展《家乡重点文物的保护利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乡历史文
化资源的调查与旅游开发研究》提高学生对史料和民情风俗的感性认识。小学期的调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品质的产生。
我们课题组对《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实践,找到了教与学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结
合点,取得了一些成果,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引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强烈
兴趣,激活了创新意识,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