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 经络学的形成。 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 位、属络脏腑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 时的证候,并记载了十二经别、别 络、浮络、孙络、经筋、皮部及奇 经八脉等内容。
(二)形成的客观依据:
1、经络发于四肢腧穴说
(1)经络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传导 感应现象的归纳。
入:进入体腔脏腑深部。
出:浅出体表(多在颈项部)而上头部。
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共 为 “ 六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
(3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 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 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与心脏 的联系。
(2)经络是穴位疗效规律性的总 结。 “穴位”的发现与针灸治疗
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 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主治范围 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 排列在一条线上,这就由“点” 的认识发展到“线”的概念,从 局部到整体,是古代经络概念形 成的重要起点。
逐渐地在“线”上又发现许多 新的“点”,同时这些 “点”与
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2、经脉与络脉的联系:
经与络相互贯穿,交叉穿插,共 同构成人体经络系统,完成体内 气血的运行,联络沟通的作用, 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 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有机整 体,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称经 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详见 p 107表4一2 十二经脉(正经)
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3.孙络 (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灵
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 (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
(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 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 者,为奇邪。)
(三)经筋〈十二经筋〉
2、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在皮肤各
区域中的联系。 (2)抗御外邪。 (3)为外治法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十二经脉各有不同的名称,每一条经脉的
名称分别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等三 方面内容。 (一)命名根据 1.根据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
三、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一种特殊 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经络”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 病形篇》:“经络之相贯,如环无 端”。
1、经:经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干线, 是主干,主要的通路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其功能活动受十二经脉调节和其 气血的濡养,故称“十二经筋”。
2、功能:有联缀四肢百骸,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 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四)皮部〈十二皮部〉
1、含义: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 在体表有一 定的分布范围。也就 是说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体表的体系。 如《素问·皮部论》说:“皮有 分部。”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学说的含义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 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等相 互关系的学说。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 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 动手便错”。
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 行无烛”。
(二)络脉:
1.别络:十五别络 (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
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 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 五别络。
(2)主要功能 : 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
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 系。
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 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2.浮络 (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灵
《释名》:“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 “。
《辞海》“纵线,南北为经”。
2、络:络是经络系统中细密繁多,错综 联络的分支
《说文》:“络,絮也”,言其细密繁
(二)经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络脉的区别与联系
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脉
络脉
位置 深而不见
浅而常见
形态
粗大
细小
循行 直行(除带脉) 纵横交错
数量 主干 较少
分支 较多
1、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纵行经脉) 别络(较大分支、十五别络)
2、络脉 浮络(浮于体表络脉) 孙络(别络分细小络脉)
十二经筋
外连
3、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一)经脉:
1.十二正经 : (1)循行特点:有一定的起止,其 走向、交接分布和循行有一定的规 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主要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 通道。
a、体表反应点:是指机体某一内 脏发生病变,有时在体表一定部位 可触摸到压痛点或出现其它特殊变 化,如皮下硬结、皮肤颜色发生改 变。 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应点”。
b、传导感应现象:当针刺体表 某一部位时,机体产生一种酸胀 麻重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沿 着一定的方向放射,这种现象称 为“针刺感传”现象,古代称 “得气”和“行气”。现代研究 称之为“经络现象”。
2.奇经八脉 : (1)含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
经脉。包括:督、任、冲、带、 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2)循行特点:循行部位比较离 奇没有共同规律。
(3)主要功能:有统率,联络和 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3.十二经别 : (1)含义:是十二正经别出的纵行的
经脉,又称“别行 的正经。”
(2)循行特点: 离:从四肢部分(多在肘膝以上)离出。
“线”又与不同内脏的生理病理 变化密切相关,成了给“线”命 名的基础。
医疗实践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 不断深化。通过由 “点”连
“线”,“线”上又布新“点” 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 经络学说。
2、先经络后腧穴说。
认为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过的帛分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记载经脉 学说的古代文献,是《灵枢经》 的祖本,但记述的经脉不如《内 经》完整规律,因其没有穴位记 载,故认为先经络后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