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与作用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和仍然比较落后的农业并存这种“二元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如果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组织状态,不仅自身很难迅速发展,而且很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互相协调,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的内部来看,当前存在着两大突出矛盾。一个是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越来越连通一气的大市场之间如何衔接?一是农业的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保护农业和发展农业?
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16年来,已经有了若干举世注目的“单项突破”。例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成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等等。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各个单项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继续向前推进?
这一切都在呼唤着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了。它同样是我国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一个伟大创造。
2 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十六大报告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3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守臣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把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依靠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50岁的王守臣一谈起农民增收的问题,显得格外兴奋:“我干农村工作20多年了,亲眼目睹了吉林农民收入的起起伏伏。前些年粮食提价,吉林省的粮食产量连年上升,农民收入也逐年增高。1984年,全省农民的人均收入为486.8元,居全国的第三位。后来增收幅度虽逐年减少,但多年来收入水平一直稳居全国第十位左右。”
这种局面在上世纪末发生了根本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农业进入了新阶段,农产品供大于求,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吉林省农民增收幅度也因此大幅后移。到
2000年,全省农民收入已由1998年的2383.6元降至2022.5元。王守臣说:“一系列变化说明,农民继续走增产增收的老路行不通了。”“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重点、难点,也是潜力和希望。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相对落后,因此农业在小康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王守臣说:“目前中国农业增收滞缓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产粮区压力大,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他说:“吉林省的经济部门分析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吉林农民的人均收入需要达到7000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王守臣分析认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表面看是市场、价格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但从更深层面上分析,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一是农村工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村城市化水平低。他说:“出去走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发达省份的农村像城镇,吉林省的城镇看上去却像农村。”他认为,城镇建设发展缓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更多农业人口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转移不出来。
近年来,吉林省提出了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富余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奔小康。对此,王守臣认为,吉林农业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正发展的玉米经济、优质畜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和优质大豆、特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已起到明显的效果。他说:“农民要增收最有效的办法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龙头和基地紧密相连,使城镇、农村实现统一和优势互补,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形成互相依存的关系。他说:“只有这样,经过10年或20年的努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3.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3.2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
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3.3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风向标”,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时序,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议价能力,稳定农民收益,防止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服务、技术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顺畅流通,市场能够对大宗采购和销售提供适宜的市场容量,从而规避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3.4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