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月 Vol.42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20

──────────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903131) 收稿日期:2020-03-05 修回日期:2020-07-08

作者简介:王雪松(1987-),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科教学及音乐传播。 -5-

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赜

王雪松

(唐山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一隅丰富且弥久,虽然西乐东渐对其原生性传承有着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我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使得民族文化的复兴大潮层层迭起,以“传承”和“传播”两种范式为视角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将成为唐山地方文化崛起的新引擎。

关键词:唐山传统音乐;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20)05-0005-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20.05.002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W ANG Xue-song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as a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s rich and lasting. Although western music has a great impact on its original nature, with the decision-making guidance of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the rejuve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has begun. The developmental path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new engine for the rise of Tangshan local culture.

Key Words: Tangshan traditional music; inheritance; dissemination

自清末西乐东渐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逐渐影响着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当下,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其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方式值得再次思考,究竟是继续延续西化思维还是固守我们的传统形态,始终是困扰音乐学界的课题。唐山作为早期近代工业城市的代表,所留存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存在此类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既保留“原生性”又使其具有时代的适应性是本文探讨的关键所在。

一、唐山传统音乐的界定和价值

唐山历史悠久,正式成立行政区划是在清末。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建乔屯镇,后改为唐山镇,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成立

并运营,标志唐山由此开埠[1],也可以说自开埠以后人口逐渐聚集形成地域文化。故唐山传统音乐就主要集中在了民间音乐范畴,如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皮影戏、评剧、乐亭大鼓,以及冀东民歌、乐亭地秧歌、唢呐艺术(唐山花吹)等,同样也包括后人对以上音乐种类进行的同源化编创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如20世纪60年代根据皮影曲调创立的“唐剧”等。因此,唐山传统音乐应定义为:唐山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大部分保留唐山地方历史文化形态特征的音乐种类的总和。 唐山传统音乐不仅在音乐本体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在地方文化挖掘、历史考证、民俗传承上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如1943年王雁根据袁静剧本创作的评剧《刘巧儿》就反映了当时的

第42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月 -6-

婚姻观念;乐亭大鼓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对研究乐亭地区方言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提升传承主体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是提升唐山文化形象,将唐山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音乐“原生性”传承与传播的现实意义

2015年,在唐山迁西县对148名小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6%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只有10%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5%的学生喜欢外国音乐,剩下的学生则是喜欢儿童音乐和影视动漫音乐[2]。可见西化音乐对人们的音乐审美取向的冲击和同化程度不可小觑。

“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3]“原生性”是民族灵魂和思想的最佳体现,有“源头”和“纯正”之意,是中国传统音乐与西化音乐(王耀华教授称之为“新音乐”[4])的本质差别。当前,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的所谓“新民乐”“国风音乐”,大部分已经严重西化,甚至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却成为所谓“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表演团体如“女子十二乐坊”以及各种英文贯标的组合“SING 女团”“HIDI 国风乐团”等,活动平台如“中国民歌合唱节”“国风音乐盛典”等,其中的音乐作品在唱法、奏法、音乐织体以及舞美等要素上,都融入了大比例的西化思维成为中西音乐的综合体。当下我国传统音乐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博物馆”形态,现代媒体中充斥的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式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传统音乐本体的“泛化和变异性”传播,不过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笔者认为如果是为了“传承”传统音乐而进行的音乐创作和教育活动,就一定要考虑中国音乐原生性的比重,切不可本末倒置。前几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的原生态组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原生味道,真正称得上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极具“原生性”的音乐范本。

三、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理想模式

笔者认为对唐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承模式”,另一种是“传播模式”。严格意义上讲两者都属于广义的传播,这里所说的“传播模式”是狭义的泛

化传播,在传播要素的性质和特点上有别于“传承模式”。“传承”注重于“承”,有传授和继承之意[5],更侧重传递信息、理念和技艺的准确性和原生性。“传承模式”特征为:传者具有专业性,传播内容具有原生性和精准性,受者具有特定性和较高的接受能动性。“传播”则被定义为广泛散布和推广[6],传播学将其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7],可见它更注重的是传递信息的广度,是一种泛化的传布概念。“传播模式”的特征为:传者一般具有业余性或是专业性,传播内容一般为传统音乐的泛化性内容或是变异解构的形态,受者群体不特定,相较于传承模式的受者其接受能动性较弱。两种模式的传播媒介或途径没有本质不同,在同一情境中两种模式也可同时进行并追求传承和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笔者并不反对传统音乐的泛化和变异形式的传播,普及传统文化以及拓宽大众的审美维度可以为之,但如果想尽可能地保留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属性,就应该将“传承”和“传播”区别开来,并且要在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虽然原生性的传承在当下存在诸多困难,但为了延续唐山的地方本源文化就必须坚守此举。在此思维下,就应以“原生性”传承模式为根本,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唐山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一)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要阵地

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趋势下,西方文化不断渗透,我国传统音乐的社会性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传统剧团有4 000个左右,到2003年萎缩到2 600个,其中四分之一常年根本不演出[8],现在可能更甚。工业文明的到来使人们对文化形式的选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我国原生性传统文化品种的同化,使人们逐渐形成了追求现代化、感官化、通俗化、异国化的审美偏好。此种情况下,急需一种能在思想根源上改变大众审美取向的方式。教育,作为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9],

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共同意识的培养载体,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传承都源于教育。扭转国民音乐审美取向的教育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将其定义为:一种“绿化”的教育[10],指幼儿园、中小学、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