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支撑作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实施意见》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期限2011——2015年。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三个扬州”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鼓励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协调、务求实效,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政务服务、社会管理、民生普惠、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在优化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城市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二)顶层架构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指导思想,以“统一规划、集中管控、共建共享、业务协同”为原则,构建包括应用与发展层、平台与资源层、网络与感知层的“智慧城市”目标体系架构。
其中,应
用与发展层是目标,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最终体现;平台与资源层是核心,是“智慧城市”集约建设、共建共享的关键环节;网络与感知层是支撑,是“智慧城市”业务运行、信息交互和信息采集的坚实基础。
(三)基本导向 “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导向: 一是问题导向。
“十二五”发展的主线和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城市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信息化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倍增器、转换器、加速器的作用。
二是应用导向。
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应服务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服务于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服务于民生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要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着力探索城经济发展转型基础设施提升—通信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资源整合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互联网广电网物联网
有线/无线通信网
管、交通、水利、安防、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切实推动城市运行各领域运行质态的提升。
三是就业导向。
促进充分就业是城市管理者、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
“十二五”期间,扬州将加快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特别是大力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引进培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就业拉动效应。
四是效用导向。
在未来的智慧化进程中,要努力把握好“效用优先”的原则,在充分考量自身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循序渐进,以集约建设和集中共享为特征,做好信息化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探索出适合中小城市发展需求、且与能力相匹配的智慧化高效推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五是安全导向。
智慧城市应当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而深度的应用,而又不受制于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技术容错和自愈能力的城市。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特别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关键领域的信息安全。
二、发展目标
“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扬州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创新持续,城市运行精准高效、公共服务文明便捷,城市生活安全舒适,具有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特色、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智慧名城,成为国内中小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典范。
“十二五”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围绕“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紧扣“三个扬州”城市发展战略,提出未来五年“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
(一)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创新扬州建设
制造、旅游、农业等传统产业的“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至2015年底,落实“两化融合”示范项目30个,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采用综合集成应用的比重超过6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运营管理、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规模,服务会员企业超过1000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数字文化产业、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等对扬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经济运行绿色低碳,产业聚集效应愈发明显,信息产业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扬州市成为江苏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中心。
到201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占GDP比重25%;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35%;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500亿元,年均增长30%,并带动10万人就业;城市居民信息消费占消费比重超过34%。
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每年新增省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拥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例每年
提升3%;围绕扬州支柱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每年攻关关键技术20项以上,转化高端成果30项以上,开发高端产品100个以上,专利申请数增长15%以上;建成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与协作平台,发挥扬州高校、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推动区域技术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政产学研的广泛合作,每年合作项目不少于250个。
(二)强化城市运行精细高效,推动精致扬州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取得初步成效。
推进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水资源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试点示范建设。
信息化全面渗入电力、水务、燃气、交通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运行过程。
在上述领域,基于GIS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抄表、智能交通等服务逐步普及,城市新建社区智能电表、智能水表入户率达100%,交通路网信息采集覆盖100%的市区道路。
网格化成为扬州市城市管理的基础并拓展到其他社会管理领域,城市运行信息得到有效整合与深度应用。
城市部件管理网格化率达到90%;建设城区无死角、县(市)重点区域全覆盖的治安电子监控网络体系;对全市所有的重点污染源和重大风险点源实现数据结合视频的智能综合监控,形成网络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市两级应急平台初步建成,实现市级应急平台与环保、水利、安监、气象、卫生、公安、交通、城管等相关部门二级应急平台之
间100%的信息共享。
以智能政务建设为核心,推行政务运行阳光透明、政务办事协同高效、政务决策科学智能,拓展政务服务手段,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与政府部门互动沟通,享受政府的便捷高效服务。
至2015年底,政府行政办事项目90%实现网上办理,统一的城市呼叫中心覆盖100%的社会非紧急类呼叫,面向公众的政府跨部门协同工作90%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流程电子化率分别达到95%和80%。
推进建设资源高效集约、信息充分共享的市级政府数据资源中心,逐步推进IT基础设施层面的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层面的统一交换、应用集成层面的协同整合、安全与运维层面的集中保障。
100%的非垂直政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交换。
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三网融合持续推进。
“光网工程”成效明显,城市家庭FTTH覆盖率达到100%,带宽接入能力普遍达到100Mbps,县(市)家庭有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70%;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的光纤通达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千兆到企业、百兆到桌面的接入能力;城市重点区域、县(市)核心区WLAN热点覆盖率达到100%,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20Mbps带宽的通信能力;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改造与整合有效推进,数字高清电视网络在城区的普及率达到100%,数字电视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70%,城市数字电视双向化普及率达到100%,全市CMMB、DTMB单频网络通达
率达到99.9%;智能电视信息化系统市区家庭覆盖率达到85%。
(三)提升城市宜居和公众生活文明,推动幸福扬州建设
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渗透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普惠公众,助推“幸福扬州”建设。
整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需要,形成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综合性、整体性、互补性、协同性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城区和县(市)医院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50%;围绕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信息平台,推进教育服务均等化,城区和县(市)学校的(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库接入率分别达到100%和70%;强化市民卡管理与应用,杜绝重复发卡,市民卡在城区和县(市)的换发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社区管理与服务实现一网式、一单式,社区综合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覆盖全市90%以上的社区。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扬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支撑作用。
围绕“建城2500周年”、“烟花三月节”和“运河博览会”等主题,建设网上文化旅游频道,打造扬州文化旅游品牌。
扬州门户网站、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媒体等成为宣传扬州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三、主要任务
基于经济发展、政等五个核心领域,中,“经济转型升级计划计划”重点支撑“创新扬理精细计划”、“基础设施生幸福体验计划”重点支动城市信息共享和业务有利于发挥智能化试点推进28
个信息化项目及展、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民生幸福、,实施“智慧城市”七项主要任务(专项级计划”、“科技创新推进计划”、“信息
创新扬州”建设;“电子政务优化计划础设施提升计划”重点支撑“精致扬州重点支撑“幸福扬州”建设。
同时,按照
和业务协同、有利于解决社会民生的迫化试点示范作用为标准,提出“项目及时间进度要求。
幸福、信息基础(专项计划)。
其信息资源整合计划”、“城市管致扬州”建设;“民,按照有利于推生的迫切需求、十二五”期间重点
在全面推进28个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突出在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精准农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精准管理、民生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口,重点围绕农业信息化、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民生产品追溯系统、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智能医卫、智能旅游、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应用平台、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化整合、基于云计算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12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争取成为省和国家的试点。
同时,积极抓好各试点项目的培育,努力将智能旅游、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民生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医卫、基于云计算的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等6个项目,建成为全省、全国的示范并得到推广。
(一)实施经济转型升级计划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两化融合”,不断催生新兴服务产业,探索中小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
实施企业“两化融合”评价评估工作,推进“八十百千”工程(即“八区试验、十企示范、百企试点、千企升级”),着重提升企业在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能力。
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低碳运行。
面向扬州特色产业和重点行业,建设若干个专题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区域内产业协作与集聚式发展。
构建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商务的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创建扬州文化旅游品牌。
从农业
信息服务和精准农业试点两个方面入手,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层次。
建设“一核五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体,努力把每个综合体建成规划设计理念国内一流、基础设施完善国内一流、服务功能配套国内一流、宜居宜业环境国内一流的专业特色园区,成为高科技产业区、高效率配套区和高品质人文区,形成功能性集聚、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生态型发展的新格局。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6个项目: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智能旅游建设项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综合体项目。
1、企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按照扬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制定扬州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试验区)的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基础数据库,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指标的采集与评价工作,及时总结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按照扬州企业信息化分类推进思路,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按专题推进各类企业之间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发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全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向高端发展。
力争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
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90%,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过50%。
2011年,完成“两化融合”试点示范评定标准和成效评价体系;组织专项调研,建设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整理和统计分析功能。
2012年起,按照评定标准选择先进企业进行试点示范;结合实地调研与企业上报,跟踪总结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围绕综合集成应用、运营管理转型、产业链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实践,定期组织信息化专题会议,推动各类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并将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模式向其它行业推广。
心示范项目
2、企业能源管理中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
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行业节能减排,建立市、县、企业三级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利用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借助完善的能耗数据采集网络获取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参数和能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评估和预测,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能源系统平衡信息和调整决策方案,提高城市整体能源利用水平与效率,实现扬州主导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以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试点示范,完善企业计量评价体系,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建设。
建成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对能耗数据采集计量设备与工
业管理网络的改造升级,建立涵盖水、电、气、煤等各能源供需量、消耗量、回收量等信息的动态能耗数据库,搭建包括控制室工程、中心大屏幕系统等内容的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基础设施,对用能设备单元、能耗种类、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等环节实施集中监测与管理。
完善企业现场控制系统,建设以能源预测和能源平衡调度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过程监控系统,通过将能源消耗、产出、库存及关键产能、耗能设备运行状态与能源平衡模型的有机整合,实时计算并自动实施能源优化平衡方案。
结合能源管理中心软硬件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企业配套能源管理模式和机制建设,提高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效率。
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形成面向全市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用能重点行业的能源管理新模式和机制。
2012年,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行业,分别确定1家示范企业,开展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和能耗数据库的示范建设。
2013年起,面向高能耗行业,推广企业能源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在试点企业开展以能源预测和能源平衡调度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过程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重点企业的动态能耗数据库与智能环保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和实时上报。
总结试点示范经验,面向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3、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项目
采取“政府支持、资源共享、专业服务、企业受益”的模式,引入社会资金、技术力量,建设若干个面向扬州重点行业、特色经济的专题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贸易全流程服务,发挥产业链的协同商务能力与规模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同时,促进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方式和商务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采用主题式建设模式,近期试点建设有机农产品商务平台、花木电子商务平台、五亭龙玩具电子商务平台、杭集旅游日化用品电子商务平台等,并逐步扩展至其他商贸、物流、制造等产业领域。
在建设内容上,建成以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整合与发布平台,实现经济政策信息、供求与行情信息、企业与产品信息等的多渠道及时获取与多界面综合展现;加载会员在线业务洽谈功能,推动供求双方、合作伙伴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在线交流与供求信息互通;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与在线交易功能;与相关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区域物流平台等对接,实现商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互动。
同时,加快信用、认证、支付、物流、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电子商务秩序,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力争到2015年,建成3个以上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的主题式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会员企业达到700家以上。
2012年,确定1-2个产业主题,建设专题市场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整合与发布平台。
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和引导措施,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扩大平台覆盖范围。
2013年起,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及认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与在线交易功能;选择1-2个特色产业园区,试点推进相关主题电子商务平台与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开展扬州区域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将区域电子商务平台的主题延伸至商贸、物流、制造等领域。
4、智能旅游建设项目
智能旅游建设项目包括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旅游行业管理平台两部分内容。
一是在已有“扬州旅游门户网”、“旅游公共服务商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商家、游客能充分沟通、互动,涵盖旅游目的地营销与旅游商务的多语种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提供高可信度的目的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依托综合旅游服务平台和扬州政府门户网站广泛宣传扬州旅游资源,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调查系统和多渠道、及时、公开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和推荐模式。
推动智慧景区建设,以智能卡终端为载体提供游客在智能导览、定位识别、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在途应用。
二是在已有“旅行社管理系统”及“导游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城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扬州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如从
公安获得导游的违法记录,从工商获得餐馆的处罚记录等)。
整合旅游公益服务热线,在平台中加载流程电子化功能,实时记录、跟踪、督办,实现游客投诉全过程闭环管理。
制定旅游企业信用评定标准,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诚信体系。
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实现与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
力争到2015年,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日均交易量达到300单以上;旅游行业管理平台监管覆盖全市100% A级景区、100%旅行社、100%三星级以上酒店。
(1)建设综合旅游服务平台
2012年,推进目的地基础数据库与服务支撑平台建设;选择3-5个景区,试点推进基于智能卡终端的游客在途应用;改造旅游门户网站,增加资源推介、资源评级、互动分享等内容。
2013年起,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调查系统、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和推荐模式;实现市民卡在旅游服务上与南京、镇江的同城化。
(2)建设旅游行业管理平台
2012年,启动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投诉处理与跟踪、统计功能;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系统的数据对接;启动旅游企业信用评定工作。
2013年起,持续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平台功能;建设重点旅游
景区综合监控与预警系统,并与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接。
5、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
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精准农业示范试点两部分内容。
一是建设扬州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涉农专题信息数据库,实现农技、农资、行情等各种涉农信息的汇聚;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交流平台,向农民及时推送各类涉农信息;建设农业专家数据库与交流互动平台;持续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农业人才培训与服务工作;建立农产品综合商务平台,成为扬州市农产品对外推广门户和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
二是推进精准农业示范试点。
加快物联网、GIS、3G等技术手段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包括土地资源、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中的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大棚、高效施肥等信息系统,将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为发展“精准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农产品在线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超过25%,农业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关键信息覆盖70%以上的自然村,建成100个数字大棚与高效施肥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