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发展史考试重点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发展史重点

1.上古医疗技术的传播方式是(言传口授)或者(口耳相传)。

周秦医学文献

2.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简书《万物》,该书为汉以前之早期本草类著作。

3.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方》、《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

4.他十一脉灸经》乙本),全面论述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可能为《灵枢经脉》的祖本。

5.帛书《五十二病方》现存一万余字,全书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估计原方总数应在300以上。内科病的治疗在全书中所占比重不大,外科病所占比重为最大,最为突出。该书在论述疽病的治疗时,已初步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其处方讲究加减化裁,注意对证用药。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除了运用各种药物疗法外,还记载了精彩的手术疗法。其他所载治法多种多样,除了以内服汤药为主之外,还有大量的外治法,如敷贴法、烟熏或蒸气法、熨法、砭法、灸法、按摩疗法、角法(火罐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6.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却谷食气》。篇幅较长,原文有近500字,现今可辨认者仅270余字。从现存的残文来看,它主要记载的导引行气的方法和四时食气的宜忌。该篇认为,要根据月朔望晦和时辰早晚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来讲究呼吸吐纳,尽量吐故纳新,做好深呼吸。还提出要顺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行气。《却谷食气》不仅对研究我国气功导引的源流和发展历史,还是对指导今人进行锻炼,均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7.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导引图》。描绘了44个不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这44人的动作姿态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呼吸运动,一为活动四肢及躯干的运动,一为持械运动。图中还标明了通过导引可以治疗的某些疾病名称。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8.既知最早的妇产科专书——《胎产书》。本书主要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子及产后处理等内容,包括男女交合孕子的时机,十月孕期胎儿逐月发育的状况;妊娠期饮食起居的宜忌及其对胎儿的影响;产后胞衣的处理和埋藏方法;胎儿生别的选择,认为通过饮食调理和食物选择,可以直接决定胎儿的性别(这是限于当时科学水平所提出的一种看法);求得子嗣的方法,主张夫妻双方同服某种药物来治疗不孕症;还有产后如何搞好母婴荣健等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9.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古医籍《脉书》、《引书》

10,周秦医学文献特征:a,就医学文献的范围而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学文献的应用,以及养生、术数、房中、医疗制度、医林人物等各个方面,都曾有过不同形式的文献问世,为后来医学文献的全面展开,开创了道路。b,就文献形成的时期而言,在周代前期及中期,医学文献为数不多,史记亦少,至春秋以后,特别是从战国至秦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古籍著录和出土文物考证,为汉代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医学著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就学术水平而论,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认识上的深化,二是学术上的理论化。d,就学术流派而论,充分体现了百家争鸣、多学派并存的特点。e,就学术的发展情势而言,亦显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f,就古医籍的形式而言,反映了从单篇别行到多篇并行的发展趋势。

两汉三国医学文献

10.《针灸甲乙经》作者晋初皇普谧。

11.《汉书艺文志方剂》将医方部分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医经类,《黄帝内经》在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事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经方类,《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卷、《金创瘈疭方》30卷、《夫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禁食》7卷。上经方11家,274卷。

12.道家经典《太平经》一书残缺较多,也是今存有有关道教医学文献的最早著录者。就内容而论,诸如阴阳、五行、天文、历算、驱灾驱邪、守一养神、祝由复文等无不论及。道教《参同契》汉代魏伯阳撰,其内养与炉火之术,对两晋及南北朝期间影响尤大,故后起之作,多不枚举。“三篇之作,总叙大易、内养、炉火三道”。以上二书,作为道教早期古籍,具有一定代表,其中有关医学之内容,已具有道教的某些特色。作为医学基础理论,在《太平经》中,已

突出对精、气、神的论述,为后来《黄庭经》的问世,奠定了基础。而《参同契》之内养与炉火之术,则是继承先秦以来,养生法与黄白术(即丹术)的成就,加以发展而成。另外,道教用以驱邪治病之复文,后来竟发展为有些教派的主要法宝,对医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实则为医学领域之异端而矣。

13.存世医籍介绍。《黄帝内经素问》倾向于形成于西汉时期,由当时的医家,根据或利用存世之汉以前的医学文献,通过编辑加工,综合整理,使诸多散在文献合二为一,九卷;《灵柩经》,九卷。《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针道、诊法、治则等全面而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实则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奠基之作,为后来中医学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故后世奉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详记上、中、下三品365药之功效、主治、生长环境等有关内容,提出如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七情,四气五味等药性理论。在药剂方面,有丸、散、水煮、酒渍、膏煎等。在服药时间方面,则根据病情,有先服食、后服食、空复旦复、饱满夜服等不同的服用方法。《本草经》一书,是对汉及汉以前药物治疗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象征着本草学已开始形成,故后世奉之为本草的经典著作。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仅是本草的奠基之作,而且其功效主治,直至今日,仍具有应用余研究价值;《难经》,秦越人撰;《伤寒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伤寒”部分;《金匮要略方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一为《内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故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论述,亦可谓有论、有说、有理、有法、有方,体现了理、法、方、药的治疗学理论体系。在辨证方面,对病与病、证与证、病与证之间的关系,充分显示了辩证的思想,体现了六经辩证,脏腑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等具体方法。在治疗方面,充分反映了“法”在治疗中的意义与作用,使治疗方法由朴素的感性的方法过渡到理性指导的阶段。对方剂学的发展,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方剂从简单的不稳定的经验方过渡到有方名、有主治、相对稳定的药味(某些方剂并有加减)、有剂量、有治法、有服法、有禁忌等。使方剂这一药物治疗的重要形式,达到了系统的理论化水平。

14.《流沙坠简》,《流沙坠简》之兽医方,是兽医方书源流的考证,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为汉代已有兽医医方书,提供了食物证据。

15.《武威汉代医简》该书所载各科医方30余首,包括杂病、金创、妇人、目病、针刺及膏药、选用药物达100多种。个别方已具有有名方之义,如“白水侯方”,说明医方开始由无名方向有名方之过渡,也说明,医方已有纯经验的基础,向理论化、成熟化发展的趋势。

16.人体经脉漆雕模型不仅记载经脉分布和走向的早期文献内容,与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之经脉文献,同为研究早期经脉学说的可靠依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或者说模型图像,是迄今为止文物发现之最早者,也就是说,至晚在西汉时期已有之,其学术价值尤为可贵。

17.汉代大规模整理《汉书艺文志》

18.两汉三国时期医学文献的特点:a,理论基础的建立与学术体系的形成;b,一批经典性著作的问世;c,辩证施治的奠基之作;d,方剂的完善与成熟,医方的运用,由来已久;e,一批专科、专病及综合性著作的形成;f,针灸学术的成熟及文献的形成;g,本草学的创立;h,传世医学文献的整理与著录;i,对“房中”与“神仙”学术的重视;j,气象医学的滥觞;k,重视胎教;l,道教医学的初创。

两晋南北朝医学文献

19.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20.寒食散与解散类文献。寒食散类药物及医方,亦属金丹之类,始于秦汉,盛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医学影响很大,文献亦多,且由于服食者,失于节度,或不得法而中毒身残或死亡者,亦多有之,故又有解散之类(即解救金丹中毒之类)文献问世,此亦反映该时期方士、道教对医学文献方面的影响。

21.《黄帝针灸甲乙经》,本书由晋初皇普谧撰,共12卷,128篇,由《素问》《九卷》《明堂》三书为本。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①弘扬《内经》学术。②合三书内容,打破原篇序,使事类相从,易于寻览。③保留《明堂》基本内容。

④形成了针灸学术的经典性专著。

22.《脉经》晋初王叔和撰。共10卷。该书述二十四脉之体象、辨三关阴阳、奇经八脉病、三部九候、脏腑病候及察声色等,内容颇详,特别是收载仲景遗论,尤为详尽。该书问世后,迅速受到医家重视。对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原委,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肘后备急方》,晋葛洪,又名《肘后救卒方》,全书3卷,86篇,后经梁陶弘景整理增补,合并原书为79篇,增补22篇,计101篇,更名为《肘后百一方》。就本书现存的内容而论,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①所取医方,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体现了葛、陶二公以慈悲为怀,体恤民情的风尚。②书中医方有进一步挖掘验证的实用价值。③治伤寒诸方,已突破辛温发汗之法,有辛凉解肌之言。④所具医方,有相当一部分属救急之用,与书名“救卒”之义亦合。

⑤陶氏自序中,含“发凡起例”13条,说明书中有关问题。在古医籍中有如此详尽之“凡例”,属于首见。⑥自3卷主治之分类看,具有三因发病之含义,此与仲景三因学说义不尽同。⑦从葛氏取名“百一”之义,及书中别具用符水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