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像及其基本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历史及其基本特点
北师大历史学院2011级黄杰斌作为一名历史的学习者,我们都会好奇,用影像来表达历史是怎样一个学科,它有什么特点,要注意什么问题,能在多大程度对我们平常的历史学习有所助益。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希望在这里进行一番理论思考,陈述个人意见,望老师批评指正。
什么是影像历史?
影像历史就是用影像手段记录的历史,能够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最真实地记录历史原貌,是史料学的重要革命;作为对历史的记录与传播,它具有传统一切史料均无法比拟的优势;影像历史也有自己的史观和内部规范。
从历史影像记录的内容看,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现实的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记录,二是对过往的已发生的历史的研究的记录。
但这两方面都有主观性,因为包括原始性记录和创作性纪录,尽管原始记录是目前史料学史在小尺度时空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客观记录,创作性纪录剔除主观色彩后也有许多真实史料的呈现,在史料真实性上达到了新高度,以至于有些人盲目轻信历史影像的讲述,以为影像展示的就是真实的历史,但是眼见未必为实,我们在研究或引用这些记录作为论据时不可忽略其主观性,尤其是学术研究。
反过来看,目前史学界并不认可学术论文引用影像资料作为论据,这会使人感到非常不严谨,实际上似乎也未有人这么尝试过。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囿于成见,拘泥传统,一方面也是因为影像历史资料不足以使人信服,我们目前历史影像技术制作的影像历史资料尚未被严谨地史学家认可,其真实性、客观性尚无法达到学术研究的要求。
所以,被学术研究认可并引用,这个可以作为影像历史资料制作一个努力的方向,对这个方向的追求必将使得历史影像更加具有科学性,才更能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
影像历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影像历史,以影像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历史与传媒两个领域,使历史学的研究得以借助传媒的技术与理论特点,传媒的发展获得历史使命感与更丰富的广阔的内涵,其发展方向与理念都会
受到积极影响。那么影像历史是否是一门独立学科,还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当其发展完善后应当归于历史学还是归入传媒学科;或者历史学与传媒学各自发展自己的影像历史与历史影像。这都是本学科从业者及相关历史、传媒学者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
从学科的作品看,大致有两种性质倾向,以历史纪录为主导、借助传媒手段的、服务于历史研究的,倾向于作为历史学的学科;以传媒创作为主导的、借助历史题材的、服务于传媒影视创作的,倾向于作为传媒学的学科。
以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例,历史文献学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建设还是初步的、不成熟的”(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国图出版社2005年修订本,第8页)的学科体系划分现状是遵照历史发展情况形成的,历史学、中文、图书馆、古籍院都有自己的文献学学科,力量、资源较为分散。影像历史的学科体系尚未成型,今后是参照历史文献学的做法“各自为政”还是整合为一个学科呢?历史文献学的“各自为政”是历史发展遗留问题,作为一门更加崭新的学科,影像历史学的学科定向不能解决也将步历史文献学的后尘。
影像历史的研究使命
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作者当然倾向于把影像历史归属于历史学门下,从历史学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来探究影像历史的研究对象及其使命,不过我们还是应当客观地尊重其学科交叉的特点,充分考虑其在历史学和传媒学结合下的应有怎样的使命定位。
正如上文所述,影像历史是以历史纪录为主导还是传媒创作为主导,服务于历史学研究还是传媒影视创作,必将对其研究对象及其使命有决定性影响。
1) 探求历史真相
探求真相是历史纪录片一贯的宗旨,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要求全力避免主观性错误,展现历史真实,这是最一般性的要求,也是实现其他使命的基础。
2) 考证历史资料
着力于对历史资料的研究考证,展示一段文献史料或实物史料反映的“史实”,考证这段“史实”的可信度,为探求历史真相提供依据。
3) 总结历史规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自司马迁以来就是历代史学家自觉追求的使命,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历史经验的指导,尤其是历史规律的指导作用更突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4) 纪录社会现实
影响历史,正如上文所言,是一场史料学的革命,以其突出的技术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记录历史真实,应当发挥该优势,对当下重大时事政治题材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专业的纪录。当代的新闻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代历史的记录者,不过仅限于真实性的纪录报道。
5) 传播历史知识
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学家也必须要有人民性,人民性体现在历史研究的各个环节,最关键的是服务于民,满足人民群众知道历史真相的需要。
历史影像纪录的类型有什么?
对自我体系进行类型的区分往往有利于认清自我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本文作者根据个人认识对影像历史的认识,大致按影像记录的方式、结果、类型进行区分。
影像历史是历史学在研究技术上的新成就,其产生、发展与影像技术密切相关,但它最终要服务于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史料资料并对于部分研究过程进行记录以服务于之后的研究与传播,不可抛弃其历史研究的本色,要抵制影视制作过度市场化的做法。
影像历史有什么基本特点?
1)主观性
一部历史影像纪录片,承载者一定的影像历史片段,但是影像历史既为历史,就也是思想史,摄制目的、纪录片主题、摄制工作等等因素都可能误导观众,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不一定是真实,所以不轻信影像,不轻易下判断。
语言是用来掩盖思想的?——主客观原因导致的语言失真
“理性的大厦/正无声地陷落/竹篾般单薄的思想/编成的篮子/盛满盲目的毒蘑”(北岛诗《语言》)
人需要语言,又时时感到它的无力、歪曲,像“竹篾般单薄”。语言澄明了一部分世界,又同时扭曲乃至操纵了一部分世界,使“理性的大厦/正无声地陷落”,使众多可怜的人信奉脆薄语言的“竹篾”“编成的篮子”。他们不知道,他们曾接受了一套恶毒的语言“篮子”,那里面“盛满盲目的毒蘑”!
语言所要传达的思维内容,一经表达就具有了局限性,它只能一定程度传达出原意,换句话说,语言失真了;语言经过传播中介再进入接收者的大脑,这当中空间、时间决定了语言的表达力必然受到磨损,语言二度失真了;接收者解读语言的内涵,由于主客观因素制约,语言三度失真。在实践中,语言总要被口语相传多次,每一次的转述都要经历至少这三次失真,所以语言会掩盖思想有其客观必然性。
所谓“祸从口出”,这是从语言表达者角度说明语言潜在的危险性,其实对于语言接收者更是如此,不仅客观造成的语言失真会导致其误解,主观故意的造失真更加危险,语言被用于掩盖人不愿被知道的思想或者制造理解错误,达到特定的目的。
其实历史影像纪录片比一般的历史题材影视更容易误导人,其调动同期声、解说词、音乐多管齐下力图使观众接受其展示的内容,由于其“权威”“专业”的性质更容易让观者轻信。我们观看该类纪录片时候一定要辩证客观尤其避免情绪化、主观性,以免接受了有误的“事实”,导致“祸从耳入”。
现代科学说人脑有80%的知识和记忆依靠视觉获取,古人也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强调道听途说不如身临其境,亲自见闻的就没有错了吗?所谓“当局者迷”,当事人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反而会混淆是非,不管是历史影像纪录片中的人物还是采访这些人物的摄制组,抑或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都只是一家之言,其努力陈述的“真相”往往不是唯一的真相,而是不完整的真相。我们观看该类纪录片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它本身就是对历史记录的加工整理和再造,从历史本体到历史记录,到再加工制成纪录片,这当中该流失多少真相啊!
这就是历史影像的主观性,不可避免,是客观必然的,所以不是说主观性不好,而是我们要注意到其主观性的一面,防止混淆视听、颠倒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