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对各级各类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方法的变革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使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些战略思想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评价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也在变革,学生身心健康、能力发展等逐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国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继续推进教育评价机制的变革。

一、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的政策和理念已经确立。

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努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评价理念。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评价改革被列为六大课程改革目标之一,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并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意见。2002年12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确立了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应该说,这些评价标准的变化是评价理念的一大进步。同时,还明确要求不得將学生的成绩排名次、公布。另外,对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也作出了相关规定,鼓励在中考、高考中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并特别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

为了遏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部分省市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利用考试成绩排名炒作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以纠正过分看重考试成绩的做法。例如,山东省教育行政部门2008年出台了“高考考生成绩作为个人隐私、严禁进行高考成绩排名”的规定,并对违规公布高考成绩、炒作“高考状元”的学校和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严肃处理。2009

年继续坚持对高考考生的成绩严格保密,以禁止各地对高考成绩排名,炒作升学率。同时,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强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录取程序和办法,充实录取工作人员,审阅考生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内容,以更好地落实在一定分数段内结合高考成绩和中学综合评价择优录取考生的办法。

二、教育评价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过分强调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助长了对学业成绩的片面追求,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据2010年对8省79个县1409所中小学四、八年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49.4%(四年级)和17.8%(八年级)的学校每学期统一考试的次数在“6次及以上”,18.6%(四年级)和54.8%(八年级)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并公布。很多地区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特别是作为教师、校长、学校绩效考核的指标,与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导致学校狠抓学习成绩,强化课业训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2.教育评价指标重智、轻德、轻能,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尽管近年来学生身心健康逐渐受到关注,但文化课成绩仍然是最主要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单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的导向功能出现偏差,片面追求升学率、周课时超标、音体美课时遭挤占、课外辅导等乱象都是其直接后果。社会评价体系对教育系统内部评价的偏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

最重要依据还是学历文凭,选人用人看毕业生就读大学的层次,“985”、“211”高校毕业生会优先录用。因此,家长送子女接受教育最直接的目标是要取得好成绩、上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社会用人制度导向产生的功利心态,进一步助长了基础教育追求考试成绩、名校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3.单一的书面考试方式难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多年来,书面考试一直是大多数学校评价学生发展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发展过程的记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观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等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未能进入评价者视野,从而弱化了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书面考试多局限于知识的记忆,难以考查学生真实的能力,很多学生靠机械记忆或突击式的复习也能取得优异的评价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将贻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缺乏全面评估。

对于靠近“出口”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判断这种匹配水平?这就需要从人才的使用者角度开展测量和评估。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些局部的探索,但是还缺乏整体的、全面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