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影视作品鉴赏

合集下载

台湾文化与经典影视赏析

台湾文化与经典影视赏析

台湾文化与经典影视赏析--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感首先是在网络上看到的这部影片,当时一看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就好像回想起了我们当时的中学时代,仿佛这部电影就是在写我们逝去的中学,我们逝去的美好。

很少有人能够去描写我们那个时代的懵懂的爱情,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不懂爱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却很珍惜那个时代的美好。

感觉当时的我们就表现出了两个字-----青春,只有青春才能解释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有拥有那个时代的记忆,再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和自己是多么的紧密联系。

那些青春的记忆就如泉水般涌现出来了。

当然,青春,若只有沈佳宜一种浅笑,难免单薄,青春,必然是同一主题的笑的重奏。

柯景腾露大牙的坏笑,扮鬼脸的大笑,痴痴的傻笑,又憨又无敌的傻笑……那是的我们除了学习以外,充斥着我们的便是青春,初恋,这样美好的感觉围绕着我们,倘若当时我们没有错过,又怎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啊。

有人说,初恋就是用来压箱底用来缅怀用来在某个温暖的秋日午后拿出来晒晒,或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那道疤在某个莫名的深夜独自触摸独自流泪。

初恋,就是用来错过的,正是错过,才成全了初恋的美好。

只是,初恋,青春,这样私密的东西,倘若冒险拿出来示人,说不好会让人嗤笑。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作者九把刀很聪明,他知道70后、80后、90后们要什么,他深谙各个时代人心的柔软之处。

他让70后看久远的回忆,看大雨中阴差阳差无可避免的失去,看地震那夜拼死奔跑只为给最爱的人拨通的电话……让80后看正在失去的青春,看白衬衣白球鞋的年代,看初恋女友婚礼上的感天动地的“惊鸿一吻”……而让90后看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各种耍帅各种搞笑和打飞机,看很屌的家中裸体行走,看“勃起”“该边”的漫画群像……而那些爱的小细节,那件被沈佳宜用笔戳坏的白衬衣,那盏为她放飞的孔明灯,就好比发黄的老照片,无论是挂在墙上,还是小心珍藏在相册里,还是埋藏在记忆深处,总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笔财富。

九把刀将驰骋网络文坛的混搭功底,接过了痞子蔡递过来的一棒,为十几年后的观众奉献上这道小清新的美味。

关于台湾电影的评价及介绍

关于台湾电影的评价及介绍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真实感人的电影了。

通篇的黑白镜头,透着淡淡的悲伤,让我们预感到以后会发生的悲剧。

在一个法制社会里,底层人的无助。

为了亲情,去和冰冷冷的法制斗争。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父亲,在制度森严的现代社会里,豪无话语权。

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任何渠道,无人理睬,所有的人貌似都在照章办事,制度下的虚伪与冷漠太可怕了!社会能去考虑底层人生活的辛酸,进而完善制度,这是进步。

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那些长长的镜头,朴实的风格,感人的故事,黑白的影像。

感人至深几处让我眼角湿润,印象深刻的镜头:1洒水车明明看到前面有人,没有警示,知道会把水撒到人身上,但是就那么撒了上去,至少应该按一下喇叭吧2、李武雄要跳天桥,电视机前面的看客抱怨为什么半个小时了还不跳,浪费了他的时间;3、两个电视采访的记者被要求带话给楼上但一口拒绝,因为不是一个部门的。

当场景切换到天桥时,记者又是那么热切的想知道主人公为什么会走到了这一步4李武雄跳天桥时的大声呼喊:“社会不公平啊!"5没有减压就直接浮上水面,那是以为妹仔趴在船头。

6还有结尾父女相见的那个长镜头。

剧情简介:李武雄,一名来自高雄红毛港渔村的中年男子,七年前与同居女友生下女儿后,女友随即不告而别。

随着女儿长大、入学问题到来,他想要帮女儿办理户籍登记,才发现同居女友早有结婚登记,依户籍法规相关的规定,女儿的父亲不能登记为李武雄。

为了争取女儿抚养权,他南北来回奔波,四处陈情寻求协助,却一无所获,无助的他选择了抱着女儿从台北天桥往下跳……能拿下金马奖最佳电影,实至名归!导演戴立忍。

这届金马奖最佳导演获得者。

看见台湾影评

看见台湾影评

看见台湾影评语言已经无法描述这个世界。

──高佛利.瑞吉欧作为2013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新科得主,《看见台湾》为台湾纪录片开拓了新的视野与格局。

电影以工整地“起承转合”结构,从鸟瞰台湾地貌带出一系列美不胜收的台湾空拍影像,巍峨高山、陡峭河谷、清澈溪流,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景仰与好奇;接着转入月之暗面、两牛相斗,正式进入倡议“环境保育”的重点及高潮。

工厂空污污、山林间的高楼大厦、开肠剖肚的美丽山丘,呼唤着我们对原始自然的怜悯和爱惜;最后,透过辛勤的农民、奋斗的人群、歌舞的孩子,以及民俗文化表演,似乎让观众欣见台湾的美好将来。

尽管《看见台湾》难能可贵地观看台湾的全新角度,然而在波澜壮阔的影像和澎湃不止的配乐背后,我们除了看见台湾之美与惜土之迫切外,还看见了什么?《看见台湾》的出现,令人忆起影像大师高佛利.瑞吉欧三十年前执导的前卫纪录片《机械生活》。

这部由《教父》系列导演柯波拉担任执行制作、极简音乐大师菲利普.葛拉斯谱曲的电影,也是瑞吉欧执导的“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并于1982年登上院线。

和《看见台湾》相似,《机械生活》同样没有演员和剧情,而是以大量的空拍镜头纪录地表上的物体与活动。

电影前半段纪录了自然界的生态变换,宏伟的峡谷、翻腾的云海、激流的瀑布、鬼斧神工的奇岩怪石,每一个奇观的镜头都展现出大自然的原始力量与其粗犷雄伟,也让当年的观众和影评惊呼:“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

”不论是纪录片、艺术电影、前卫电影,《机械生活》在各方面都为影像艺术立下了超高标准。

我想分为影像、音乐与互动三点,将《看见台湾》与同类型影片的前辈《机械生活》做个对照。

影像当电影从原始步入文明,导演瑞吉欧运用了高速摄影机,透过缓慢的影像效果清晰呈现冉冉升起的空污、蕈状的爆炸尘埃,甚至是失事坠毁的火箭,十分震撼人心。

而《机械生活》也是第一部应用“缩时摄影技术”的电影,让观众得以在大银幕上看见“时间”的快速流动。

当电影来到人类高度文明的城市生活,长时曝光下的光影瞬变和视觉幻动,不仅流出美丽的线条,更借此将观众抽离日常生活,进而召唤出人类置身疯狂忙碌的现代生活经验,并使其反思身处历史长河中如过隙白驹,究竟留下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

台湾腐剧电影总结

台湾腐剧电影总结

台湾腐剧电影总结引言台湾腐剧电影是近年来在台湾电影业中崭露头角的一类作品,以其特有的题材和风格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腐剧,指的是以男同性恋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台湾电影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本文将对台湾腐剧电影进行总结,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代表作品以及其对台湾电影发展的影响。

产生原因台湾腐剧电影的产生有其一定的背景和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同性恋话题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讨论,这也为腐剧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舞台。

其次,年轻观众对多样化和创新的内容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爱情故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为腐剧电影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再者,腐剧电影的独特题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使其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代表作品1.《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在校园中追逐爱情的故事,其中涉及到了男同性恋的情感纠葛。

这部作品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

2.《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这是一部讲述跨时空的爱情故事的电影,其中涉及到了男同性恋的元素。

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美丽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观影体验。

3.《春田花花同學會》故事围绕着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其中男同性恋的情感线索成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通过幽默的剧情和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对台湾电影的影响台湾腐剧电影的兴起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腐剧电影打破了传统爱情故事的束缚,通过涉及男同性恋的题材和情感线索,呈现了多元化的爱情观念,推动了爱情题材电影的创新。

其次,腐剧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进一步拓展了台湾电影的受众群体。

此外,腐剧电影所提倡的包容和互相理解的价值观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论台湾腐剧电影是近年来在台湾电影界崭露头角的一类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它们通过多元化的爱情观念、创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推动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并对年轻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

我眼中的台湾电影写正文之前,我想先说些题外话。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了很久应该怎么写这个题、怎么构思,以至于我把以前看了几遍的几部台湾电影又翻出来看了一遍。

我喜欢看电影,却不擅长写文章,我无法用语言很好的表达电影带给我的那些感觉,所以很怕写不好这个题,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怕辜负了那些年我喜欢的台湾“小清新们”。

我喜欢透着小清新味道的文艺片,特别是近几年来台湾越拍越好的小清新影片。

虽然台湾的这类片子总被一些所谓的专业影评人批评拍得过于矫揉造作,我却还是乐此不疲。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透着一种独属于那个小岛的青春味道,清新、自然,夹杂着湿湿的海风,沁人心脾,那是一种大陆导演拍不出的味道,就像我觉得香港的警匪片也是其他地区一时无法赶上的一样。

所以当老师给出三个题目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台湾电影,因为那里面实在有太多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分享给大家了。

主题。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似乎总有着很相似的主题:爱和梦想。

《听说》是我看的第一部台湾小清新影片,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百看不腻,因为整部片子太可爱了。

爱和梦想的主题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秧秧的MSN名字、小绵羊车牌上的“请叫林小朋第一名”的字样......秧秧对小朋的爱随处可见;结尾处秧秧去见天阔的父母,桌上带着眼睛的水果、黄爸黄妈精心的打扮,即使没有声音,我们还是感受到了电影所要传达的浓浓暖意;小朋的奥运梦想、秧秧希望小朋拿冠军的梦想、天阔想和秧秧在一起的梦想,所有这些最美好的梦想交织成了一部美好的《听说》。

说到梦想,就不得不提《逆光飞翔》了,这部电影将梦想一词拍得十分感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明白,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梦想,总被归咎于现实,可是“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的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不论现实怎样。

小洁虽然参加舞蹈比赛落选了,可是只要为梦想追逐过、努力过,就够了啊,跳舞是让她快乐的东西,不是比赛的结果。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裕翔他们比赛时,突然停电,其他人都停止了演奏,只有他没有停,妈妈看着舞台上的儿子一直欣慰地落泪,看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一种感觉,像是要溢出来了,妈妈一直以来一定很辛苦。

台湾电影观后感

台湾电影观后感

台湾电影观后感近年来,台湾电影业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难忘的观影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不同的角度来聊一聊对几部台湾电影的观后感,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首先,我想谈谈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系列。

这一系列电影以台湾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他们的梦想、友情和爱情。

整个系列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手法吸引了我。

尤其是第一部《小时代1:青木时代》,通过细腻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成功地刻画了四个女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此外,影片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时尚的追求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一系列电影受到了一些争议,但它无疑是台湾电影业的一部重要作品。

接下来,我想评价一下魏德圣导演的作品。

魏导演的电影常常探讨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场景。

其中一部我印象深刻的电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该片以一段青春校园爱情为主线,通过主人公对女孩的回忆和怀念,深入探讨了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和成长经历。

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剧情设置都非常出色,让观众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感受到了那段忧伤而美好的时光。

魏导演的作品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人不禁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部非常值得一提的台湾电影是《不能说的秘密》,由李亚杰执导,周杰伦和桂纶镁主演。

这是一部爱情音乐片,讲述了一段情感跨越时空的故事。

电影通过音乐和画面的交叠,诠释了爱情的魔力和感人之处。

尤其是周杰伦和桂纶镁的精彩演绎,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让观众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起伏和力量。

《不能说的秘密》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它还通过音乐和艺术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对过去的回忆。

除了以上几部电影,台湾电影市场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

无论是导演的个人风格,还是电影的主题内容,这些作品都展现出了台湾文化和社会的多元性。

简述台湾新新电影审美特征

简述台湾新新电影审美特征

简述台湾新新电影审美特征
台湾新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情感表达:台湾新电影的导演们非常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人性的美好和复杂。

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使得台湾新电影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2. 追求艺术创新:台湾新电影的导演们积极探索电影艺术的可能性,在镜头语言、叙事手法、音效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

他们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从而创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作品。

3. 关注社会问题:台湾新电影的题材广泛,涉及社会问题的各个方面,如贫困、家庭关系、性别平等、环境保护等。

导演们通过电影作品反映社会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关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台湾新电影的导演们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风格,敢于挑战和尝试各种不同的类型。

从文艺片到喜剧片,从剧情片到纪录片,从现实题材到奇幻故事,都有涉及。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使得台湾新电影具有更加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市场空间。

5. 注重观众体验:台湾新电影的导演们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通过精心的剧情安排和丰富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同时,他们也积极与观众互动,通过电影作品传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参与。

总的来说,台湾新电影的审美特征可以归纳为注重情感表达、追求艺术创新、关注社会问题、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以及注重观众体验等几个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台湾新电影在华语电影市场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台港电影赏析

台港电影赏析

影评《小毕的故事》小毕的故事,亦是大家的故事,虽不同,却似曾。

青春美丽且叛逆,无疑,为了成长我们总要有所失去。

----题记内容:故事发生在早期的台湾,在那样一个靠近海边的小镇里。

他们的生活是安逸的,不被打扰的。

而小毕和他的妈妈来到了这里,没有打破什么,却也带着不同。

小毕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所骗,生下了小毕。

母子二人辛苦度日。

经人撮合,她嫁给了大自己几十岁的公务员老毕。

结婚照上,是少见的三个人合影。

母亲,小毕和老毕。

即使她再打扮沧桑,也可以看出夫妻两人相隔的几十年韶华。

一个低眉顺目,看上去木讷平和。

一个温良贤淑,浅笑里掩不住脆弱。

这样的婚姻,于他,是一个完整的家,于她,则是一个归宿。

终究是为了孩子——也许谈不上爱情,只有恩情。

但只要他能照顾她们母子一辈子,她就会心甘情愿的做好妻子。

天大地大,对她而言,自己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留给孩子。

于是小毕从最初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佳。

于是慢慢的他又多了两个弟弟。

老毕从来没有给过小毕一句重话,总是这样宽容慈爱的看着小毕。

他曾经说过,绝对不能委屈这母子,他耐心的教小毕写毛笔字,一期不差的给小毕买喜欢的书,他要供小毕到大学毕业。

可是,老毕和小毕总像是隔了些什么,有些生疏和客气。

小毕的妈妈,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尘不染,不像快乐,却也不像不快乐。

只是每天安静的做着家事,安静的照顾小毕和老毕。

小毕一天天长大,成了国中的学生。

不仅像小时候一样桀骜不驯让人头疼,更多了青春期的叛逆。

小毕割破人家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不停的被记过处分,几乎被开除。

老毕无奈的一次又一次去为他说情,学校最终留下了他,并破例让他当朝会升旗时的司仪。

小毕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坏的。

他每天天不亮就把小毕叫醒去练习喊口号。

小毕的两个弟弟憨态可掬的在他的口号下做着各种动作。

老毕在围墙的那一头不时指导。

小毕和低年级女孩子约会时,被结过仇的几个年轻人殴打,他感到大没面子。

而同去的小弟又不甚掉进海里几乎丧命。

台湾电影解析

台湾电影解析

台湾电影解析看过的台湾电影实在不算多,但每部都令我印象深刻。

节奏缓慢、画面考究、内涵深刻,每部台湾电影几乎都有这样的共性,包括我看过的《海角七号》,以及侯孝贤的若干作品,不过这恰恰是中国整个民族性应有的内涵,相比之下大陆电影在这方面差很多。

史诗级的《赛德克·巴莱》有上下两部,总共四个多小时,窝在沙发一个下午不间断看完,全片无尿点,仅此一点,这部片子就算成功。

《赛德克·巴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勇敢的心》、《启示录》、《风语者》,甚至是《红河谷》,它们都与战争、杀戮、民族、文明等关键词相关,信息量太大,需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半天转不过弯来,看得很伤脑筋。

《赛德克·巴莱》的一大功劳,是对台湾的原住民进行了一次集中的风情展示。

除了《娜鲁湾情歌》,我们对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的了解实在是一片空白。

严格说起来,台湾不是哪个党的,台湾真正的主人正是这些原住民——一如北美大陆真正的主人是印第安人一样。

大陆的民族学把他们统一称之为“高山族”,未免太不严谨,也不够尊重。

从片子里看,汉族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片和谐,汉族人怕他们,他们也以防备和抵触的心理与汉族人接触。

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在确立国家的认同之前,民族认同就是这种“想象”的核心。

对赛德克人来说,谁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谁破坏了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谁就会被“血祭”,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日本人。

只不过汉族人生活在山下,以一种与之互不侵犯的方式共处。

而有文明优越感的日本人,在开始与原住民打交道之前,显然没做好田野调查工作。

如今,台湾人又是怎样看自己的?认同缺失也好,两个国家也好,现实问题总是有历史根源的。

饰演原住民的,全都是带有原住民血统的演员,长着动力火车一般的脸,片中对白除了一两句普通话、若干闽南话之外,全是日语和原住民语言。

魏德圣导演是下了功夫的——就像此前韩国的《最后的武器:弓》里,竟然全是满语对白,如今全中国都不剩几个会说满语的人了。

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_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

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_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

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_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电影是一种表达文化的重要媒介,能够通过画面、音乐和剧情带给观众各种情感体验。

台湾民俗恐怖电影以其奇特的风格和传统元素,吸引了浩繁观众。

本文将探讨台湾民俗恐怖电影中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以及它们对观众的影响和体验。

台湾民俗恐怖电影通常以民间听说、神话和传统节日为题材,通过恐怖的剧情和视觉效果,营建出紧张的气氛。

这些电影往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阴郁面。

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台湾民俗恐怖电影既给观众带来了刺激与紧张的恐怖体验,又渗透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起首,台湾民俗恐怖电影中的传统元素透露出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

台湾拥有丰富的民间听说和神话,这些传统元素在电影中被机灵地呈现出来。

比如,电影《鬼压床》就以台湾民间常见的“鬼上床”听说为基础,通过恐怖的画面和音效塑造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简易地吓人,更是通过传统元素传达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恐惊和对祖先的敬畏之情。

其次,台湾民俗恐怖电影中通过揭示现实问题,深化了观众的触动和共鸣。

这些电影往往探讨了社会问题,如家庭干系、社会压力和人性的善恶等。

它们通过恐怖的形式将这些现实问题渗透到电影的剧情中,使观众在体验恐怖的同时沉思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电影《无间道》通过描述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女子的故事,揭示了家庭干系中的暴力和压迫问题。

这种传统与现实的交织使台湾民俗恐怖电影独具深度和内涵。

此外,台湾民俗恐怖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奇特的观影体验。

传统元素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使得这类电影充盈了战栗和惊悚。

观众在观览这些电影时往往充盈紧张和刺激感,但同时也能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警示。

这种冲突的观影体验使得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在观众中产生了奇特的吸引力。

然而,台湾民俗恐怖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指责。

有些评论家指出,这类电影过于重视恐怖效果,而轻忽了对剧情和角色的深度探讨。

观众在享受恐怖刺激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沉思和心里的共鸣。

台港电影赏析

台港电影赏析

《推手》影评0904330104 陆梦蕾《推手》是台湾导演李安拍摄的一部家庭题材的喜剧。

它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之间在文化和生活之间的差异。

它以一个太极拳老人为主线,揭示出儿媳与公公之间的矛盾。

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

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

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

《推手》就讲述了一个初到美国想与儿子安度晚年的老人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展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父辈与我们这一代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中国和美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部影片诉说了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住着一个因退休而来美国一个月的太极大师朱老,他的儿子朱晓生,以及他的儿媳玛莎,孙子杰米一起生活的故事,朱老在美国的生活很寂寞,国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关系,所以他和玛莎难以和谐相处,最后朱老离家出走,在这个普通家庭里,朱老经历了许多事,通过这些事让朱老明白了许多道理,懂得了自己怎么在美国生活,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玛莎与朱老的相处非常的生疏,两个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影,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在交流又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同住一屋檐下,凑出了及不谐调的油、盐、财、米交响乐!玛莎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需要一个极其安静的生存环境,而朱老喜欢太极,又看不贯朱老在家比手划足的,家庭矛盾由此拉开。

在这些矛盾中,玛莎找不到一点创着激情。

李安在片中用了一组镜头,画面中,近镜是朱老在打“太极”远镜玛莎在“写作,以及近镜玛莎在“写作”远镜是朱老在打“太极”,用这样的的手法告诉观众,她们的文化背景的不协调。

在饮方面,导演又用了全家一起用餐的镜头,反应他们的生存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喜欢“油腻”的食品,而美国人在饮食中喜欢“清淡”,朱老对玛莎不吃肉,很不理解,朱老给孙子杰米夹肉,玛莎表再出很担心的表情,很怕那肉吃进了杰米的肚子里,这使朱老感到很受委屈。

台湾一瞥(五)[台湾电影一瞥]

台湾一瞥(五)[台湾电影一瞥]

台湾一瞥(五)[台湾电影一瞥]下边介绍几部台湾近年来轰动一时的影片: 《儿子的大玩偶》这是一部电影连续剧,由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旗手的黄春明的三部短篇小说改编而成。

本片由国营电影公司中央电影公司制作。

公司有意培养新秀,把三集都交给了35岁左右的青年人来导演。

第一集《儿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贤执导,第二集《小琪的那顶帽子》由曹壮祥执导,第三集《苹果的滋味》由万仁执导。

摄影是名闻遐迩的陈坤厚。

脚本的改编则是一位比他们还年轻的作者吴念真。

几位青年导演在众人的协助下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拍出了颇有深度的影片。

第一集《儿子的大玩偶》描写的是居住在竹崎这个城市里的一对年轻夫妻的故事。

婚后夫妻俩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天,丈夫在日本的杂志上得知“三明治人”(指在身体的前后挂广告的人。

――译注:)这种职业,于是,他当上了电影院的“三明治人”。

不久,妻子生下了小孩。

后来,当了父亲的他又找到一个挣钱较多的工作。

当他卸下“三明治人”的打扮时,自己的儿子竟认不出亲生父亲的相貌,只是一个劲地啼哭。

第二集《小琪的那顶帽子》叙述了二位青年在海边村镇卖压力锅的遭遇。

压力锅没销路。

“需2个小时的菜10分钟就能做好!为啥要那么快做好呢?”,影片中的老汉不解地问。

一个年轻人急着把压力锅推销出去,便用锅煮东西给大家作示范。

不料发生意外,压力锅爆炸了,年轻人受了重伤。

另一个青年给受伤者戴上一顶帽子,遮掩住难看的伤口。

这是一顶不寻常的帽子,它寄托着一位漂亮的少女对在异乡谋生的恋人的思念。

第三集《苹果的滋味》是一部尖刻的讽刺剧。

一位台北工人被美军的军车压死了。

妻子看到死去的丈夫失声恸哭、悲痛欲绝。

她虽然领到了一大笔抚恤金,但她失去的难道是用金钱可以换来的吗?!影片中的语言,第一集的全部,第三集的一半左右配台湾话。

第三集家庭中孩子们的对话都用北京话,父亲还能勉强说上几句北京话,母亲却是“北京话盲”。

影片在语言上下功夫,真实地反映了台湾人复杂的生活。

《小毕的故事》原作者是年轻女作家朱天文。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

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这些电影以真实的故事情节、青春的主题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当代台湾青年的心声和成长之路。

近年来,台湾青春电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共鸣。

其中,容纳着一代人情感和成长回忆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为了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描绘高中生活为主线,通过主人公陈末高中时的暗恋经历,展现了一段纯真而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

电影中温暖而真实的情感,以及对台湾社会变革的触及,引发了年轻观众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思考。

引人深思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表现,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除了感人至深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还涌现出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

例如,《我的少女时代》以及《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等作品,都以对于成长和青春期的思索为主题,通过草根青年的视角展现了当代台湾社会的变迁和年轻一代的面貌。

这些电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故事表达形式,而是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温暖、真实、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

同时,这些电影对于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迷茫给予了独特的关注,让观众看到了自己在这个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尤其是这些电影对于现代社会的关注,让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到新世纪台湾青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作为一个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迅速的国家,台湾青年正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电影以青春的主题和表达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所感受到的焦虑、失落感和彷徨,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更加理解青年一代的困惑和矛盾。

此外,新世纪的台湾青春电影也在审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张力。

作为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台湾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面临着挑战和抉择。

电影通过揭示青春期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年轻一代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选择和平衡的困惑。

这种对于社会变革的自省和沉思,也使得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具备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

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我心里难忘的台湾十大经典电影台湾电影和音乐伴随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在纯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以至于当我涉足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头脑中浮现的总是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模糊,又猛然清晰的熟悉镜头。

笼罩于心头的,是年幼时的记忆,对台湾最初的情愫。

只因为那些经典的台湾影片,当初给予内心强烈的震撼与触动,让我于尚未清楚地认识台湾之前,就在头脑中不断地勾画着或真实,或虚幻的一个美丽又哀愁的岛屿。

而抛开个人情愫,辉煌一时的台湾电影承载的是一个漫长的时代,几代人成长和经历的印记。

这记忆,连同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影片一起,融入艰难摸索而又成绩斐然的中国电影史,让中国的电影文化更加丰满灿烂。

带着深深的怀旧情结,梳理了一番几十年时光飞逝之后,仍然萦绕于心间的台湾电影,以缅怀将逝的青春,那些血气方刚的岁月。

1.《养鸭人家》导演:李行主演:唐宝云、葛香亭、武家麒、欧威时长:119分钟上映时间:1964年影片讲述一个被收养的孤女小月,与其养父之间的深情厚恩,悲欢离合。

只是,在经过故事的演绎,结局父母俩终于得以重聚。

而欲将其亲生妹妹转变成赚钱工具的朝富,也终被小月的养父感动,在他忏悔,遗憾的眼神中,流露的是人性善良的光辉。

台湾的许多经典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悲情”色彩。

而以健康写实为主色调的《养鸭人家》,脱离了台湾影片中泛滥过度的悲情,单纯简洁的故事架构,清新的台湾乡野风光,充满人间温情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温暖释然的感觉。

近年来感动过无数观众的大陆电影《暖春》,与《养鸭人家》有着异曲同工之暗合。

或许,前者更受后者的影响吧。

2.《破晓时分》导演:宋存寿演员:杨群、伍秀芳、佟林、韩苏、孙越时长:92分钟上映时间:1967年《破晓时分》是台湾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改编自朱西宁的短篇小说。

从一个小衙役的视角,叙述他第一天在衙门当差,就遇上了一起“奸夫淫妇谋财害命杀亲夫”的冤案,并在老衙役等人教唆之下违背良心为其做伪证。

《无言的山丘》电影影评

《无言的山丘》电影影评

《无言的山丘》电影影评《无言的山丘》是一部深刻反映台湾社会历史的电影,它以 1900 年代末的台湾为背景,展现了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命运。

影片通过讲述一对兄弟的淘金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命运和希望等主题。

电影的开头,便是兄弟俩父母双亡,为了讨生活在地主家做长工。

他们怀揣着淘金梦,来到了金矿。

然而,初进矿区便赶上爆破事故,死掉两兄弟,这也为这对兄弟的命运打下了伏笔。

矿区是 100 年前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日本统治者掠夺着绝大部分利益,而工人作为被统治的贫民,只能血汗挣来的钱仅够温饱。

在这两大主体之间,游弋着以妓馆为代表的商人,他们有钱但毫无尊严,随时可能财富清零。

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日本矿长来来去去,看似和善,实则心狠手辣。

穷人家的女孩进入妓馆做杂货,开始接客,最终染病绝望死去。

寡妇阿秀的丈夫们便是矿工的巡回,总有一天会丢了性命。

但每个人都靠着梦和信念支撑着自己。

日本人靠交响乐让自己和上流社会保持联系,矿工们则靠偷些金子来积累翻身的财富,妓馆的女人们想着合同期满回家见爹娘,日本人遗留的男孩子幻想有朝一日能够娶到心上人,阿秀则想着各种法子攒钱,等着命里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人。

然而,他们都无法逃脱时代大命运的牢笼。

阿秀背着三个男人的排位,拉扯着孩子走出了矿区,但她能走出自己的阶级吗?那个时代的台湾,被殖民的百姓赤贫且文盲,天花板太低了,很难想象她的孩子还有什么好的出路。

但全片的弟弟和富美子终成好事,这又给人带来了一丝希望,足以让人续命,维持着社会危险而腐朽的运转。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平淡而波澜壮阔,细腻而扎实,将那个社会讲述得淋漓尽致。

各种社会运转的循环路数清晰可见,然而,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已经看清了未来无望的轨迹,最大的憧憬则是自己能成为跳出轮回的幸运儿。

但凭什么呢?就如同影片中所说:“三两命的人受得起五两命?”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努力去干!此外,我还注意到电影结尾的一个细节,这张图片似乎是在向白先勇致敬。

台港电影赏析

台港电影赏析

台港电影赏析《女人四十》影评生活的琐碎与空洞密密麻麻的回旋、缭绕,编织成铺天盖地的一张网,人们在网中央神色安详的坐着,没有逃跑的欲望。

燕子本寻常,只因偶栖于王谢堂前而身价不菲。

燕子还是那一只,只因背后得那片布景的变换,其地位也可几起几落。

最朴实最本质的其实只是燕子,这才是活体,是我们应关注的,而我们却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了王谢堂,因它的富丽堂皇而导致我们对燕子的看法发生背离。

这就是现在人的思维方式,颇有些买椟还珠的味道。

过多的包装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左右了我们的思想。

影视界也是一样,矫情剧情的渲染、做作台词的铺垫、再加上一群美人做道具,便成了电影,一再上演,乐此不疲。

如若将它们华丽的外衣一一撕去,会发现里面的苍白,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

不由喟叹起王谢堂的魅力真的很大。

“女人四十”——对生活缺乏勇气的平庸丈夫,精打细算的小市民生活,没有长大的孩子,老年痴呆的退伍公公,带着电脑技术侵入的漂亮秘书。

生活的一切,仿佛都与她为敌。

人到中年的女子,早上一睁开眼,没有任何关于自己的思考,全盘关联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

而萧芳芳纯然的演出则把中年女性的困惑、坚强、无奈和坦然地心理波折表达得淋漓尽致。

想起《方世玉》里无厘头的她,还真是天壤之别。

早年香港影星的演技,在岁月的洗礼中,打磨得自然生动。

比起现在越来越清晰的画面,还是更钟爱90时代香港电影的光影感觉。

片中,许鞍华多选择乌云密布的天气,穿插高楼的空景,对比胡嫂家所在的贫民房,被风雨残蚀的水泥砖板以及屋内昏惑的灯光,真实地反映了香港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

并不是所有香港人都如同TVB连续剧的律师,医生们拥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复杂的感情生活以及足以歌舞升平的优越薪资。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不仅仅在当时的香港,即时到现在的香港和内地,乃至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仍然可以称之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写照。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房地产商或者公务员,平凡的生活只是生活。

如果片中的胡嫂,内外交困的中年生活。

台港影视赏析

台港影视赏析

台港影视赏析论文邹涛--0806550241《女人四十》影评片名:《女人,四十》英文片名:Summer Snow国家/地区:香港导演:许鞍华编剧:陈文强演员:萧芳芳、乔宏、罗家英、丁子峻、罗冠兰、夏萍、刘洵、庄静而、谭倩红、许鞍华、冯德伦、方育平、鲍方、张铮、文隽制作人:邹文怀、许鞍华上映日期:香港1995年5月4日获奖记录:本片获1996年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等六项大奖。

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许鞍华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陈文强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男主角乔宏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女主角萧芳芳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男配角罗家英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女人四十》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萧芳芳《女人四十》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罗家英《女人四十》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摄影: 李屏宾《女人四十》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萧芳芳《女人四十》1995年许鞍华的一部《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

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

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鸣。

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

片中的很多细节,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里面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心而笑中,我们渐渐感觉出生活的甘美和人生的温情,就像走在午后秋阳照耀的林阴小道上。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更凭此片继张曼玉后再夺柏林影后。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

看完500多部台湾电影,确定这10部是最佳相⽐曾经辉煌⽆⽐的⾹港电影,台湾电影更像⼀个⼩弟弟。

1949年电影《阿⾥⼭风云》成为台湾第⼀部⾃制的国语故事⽚,⽽⾹港电影曾经达到的⾼峰,台湾电影从来没有攀登过。

出⽣晚,上限低,类型少。

这⼤概是台湾电影给⼈最⼤的印象吧。

上个世纪60-70年代,台湾电影有了很⼤的发展,反应社会的写实主义电影,以琼瑶⼩说改编的爱情电影,根据古龙作品拍摄的武侠电影⼀⼀粉墨登场,但成就依然不⾼。

80年代,台湾电影格局为之⼀变,《光阴的故事》称成为台湾新派电影开⼭之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浪潮,代表⼈物是⼤名⿍⿍的杨德昌、侯孝贤等⼈。

《光阴的故事》在这⼆⼈之后,李安、蔡明亮、陈国富、赖声川⾼举旗帜,孜孜不倦,让这股电影风潮⼜澎湃起来。

还因为特殊的⽇本原因,台湾的青春电影经久不衰,⾃成⼀派,这个类型⽚,⽐⼤陆精细,⽐⾹港温婉,更有⼈情味。

⽐起⾹港电影曾经统治过华⼈世界,台湾电影显得那么默默⽆闻,那么,这七⼗多年来,台湾涌现过哪些经典电影呢?从我个⼈看电影的体验择判,选出⼗部,供爱电影的⼈参考。

第⼗名《寒单》《寒单》台湾对中华民俗的保持,是很地道的。

台湾台东特有的元宵⽂化习俗叫“炸寒单”。

这部电影当然不⽌说习俗,⽽是说的爱和仇恨,赎罪与宽恕的故事。

故事好,严丝合缝;演得好,台湾⽬前最棒的青年演员铁定是郑⼈硕和胡宇威;氛围好,刚猛和温柔互相印证。

第九名《滚滚红尘》《滚滚红尘》这部根据三⽑作品改编的电影,居然带有张爱玲的⽓质。

世事动荡,国仇家恨中,爱情漫漫⽽⽣,在爱情中,我们做的最多的,恐怕是叹息吧。

林青霞、张曼⽟、秦汉,那个时代正是他们最好的韶华。

第⼋名《听说》《听说》台湾的青春爱情电影优秀的太多,但《听说》是⽆可伦⽐的,它清新,健康,活⼒,充满了⼈世间的美好,沾满了青春的斑斓,它不委屈,也不颓废。

彭于晏和陈意涵的表演,恰如其分。

第七名《阳光普照》《阳光普照》很喜欢台湾电影这种不慌不乱的淡定从容,把⼀个家庭的聚散悲欢说的那么的安详⾃在。

再见爱人台湾评价

再见爱人台湾评价

再见爱人台湾评价
摘要:
1.台湾地区的电影《再见爱人》的概述
2.中国大陆对《再见爱人》的评价
3.电影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及其在大陆的影响
4.结论:电影的艺术性和对人性的思考
正文:
《再见爱人》是一部来自台湾地区的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故事,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在中国大陆,这部电影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大陆对《再见爱人》的评价总体上是积极的。

观众和评论家们都赞赏电影的情节设计,认为它既感人又富有深度。

同时,电影的拍摄技巧和演员的表演也得到了肯定。

电影中所表达的价值观也引起了大陆观众的深思。

电影强调了爱情的力量,以及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这引发了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电影中也体现了对家庭、友情和生活的珍视,这也是中国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

然而,也有一些观众对电影的某些情节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可能与现实生活有所脱节。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电影的整体评价,他们仍然认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总的来说,《再见爱人》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它引发了人们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尽管它来自台湾地区,但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却与大陆的主流价值
观相吻合,这也使得它在大陆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总铺师》解说文案_《总铺师》:从《总铺师》看台湾电影破局之惑

《总铺师》解说文案_《总铺师》:从《总铺师》看台湾电影破局之惑

《总铺师》解说文案_《总铺师》:从《总铺师》看台湾电影破局之惑中国台湾喜剧电影《总铺师》,于2013年上映,由陈玉勋导演,编剧,影片讲述了20多年前,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乡民们尊称他们“人、鬼、神”三霸。

随着时代变动,办桌文化势微,人鬼神凋零。

南部办桌天王苍蝇师,师承虎鼻师,一心期盼独生女詹小婉继承家传手艺。

谁知小婉只想当明星,美美出现在萤光幕前。

但是一心逃离油烟血水的小婉却被迫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使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降,随着香港及欧美商业电影成功涌入台湾,对台湾本土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

到了世纪之交的那几年,囿于资金的匮乏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台湾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一低再低,年产量仅有一二十部,台湾的电影产业跌入谷底,几乎被政府弃之不顾,甚至有人发出「台湾电影已死」的感慨。

但事物总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经历了二十余年的不景气之后,台湾电影积蓄的能量终于在2008年得到了爆发。

魏德圣执导的《海角七号》打响了台湾电影复苏的第一枪,不仅创下了5.3亿新台币的票房,其国际化的商业路线加上糅合本土特色内容的手法,为台湾电影树立了新的方向,也让片商与观众重拾了信心。

此后,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鸡排英雄》和《赛德克·巴莱》等片使台湾电影达到了井喷态势。

到了2012、13年,虽然台片又稍有回落,但却呈现出另一种趋势。

无论高票房电影《阵头》、《大尾鲈鳗》、《总铺师》,还是票房差一些的《变身》、《志气》,甚至是纪录片《看见台湾》,都彰显出浓烈的「台湾本土意识」。

比如《阵头》表现的是台湾的「阵头」文化,属于民间庙会喜庆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艺;《大尾鲈鳗》意在勾起台湾观众对八九十年代歌厅猪亮哥秀场的回忆;而《总铺师》则涉及到了另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办桌」。

办桌文化,流行于台湾、闽南以及潮汕一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影视作品鉴赏
这学期我选修了台湾影视作品鉴赏,在上课期间我们看的台湾影视作品有《海角七号》、《星空》等电影,从观看这些台湾电影让我对台湾文化有了简单的了解,也对当前两岸的文化交流的形势有初步的认识。

在以前两岸交流相对较少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欣赏到台湾的影视作品,随着两岸的交流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实现两岸的三通之后,通邮,通航,通商大大地加深了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两岸文教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我很高兴看到两岸的关系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于爱欣赏电影的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台湾影视作品。

通过对部分台湾影视作品的欣赏我对台湾当前的电影有自己的认识,台湾电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电影工作者所支撑,也成为台湾电影的骄傲,除了知名导演与所其执导的片子外,今台湾电影尚有纪录片的蓬勃发展,该发展主要是受惠于1987年的解严与小型电子摄录影机的普及化,另一方面的成功因素,乃是台湾文建会的支持与推广教育。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

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

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在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为电影的剧情深深打动,该影片的主要剧情是: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
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沈佳宜。

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用圆珠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宜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宜。

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宜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该片是台湾作家九把刀于2007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2011年6月25日,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闪耀荧幕,让我们再一次感叹青春年华之时,更为那些终将逝去的盛夏光影涂抹上几分青涩。

观看《海角七号》的时候,我被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该片故事情节:一场在恒春夏都沙滩酒店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由于当地人的坚持,暖场乐团将由当地的乐手们组团演出,于是代班邮差阿嘉(范逸臣饰)、小米酒业务员马拉桑(马念先饰)、机车行鼓手水蛙(小应饰)、原住民警察劳马(民雄饰)、老邮差茂伯(林宗仁饰)、正读国小大大(麦子饰)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让个性严谨、心情烦闷的演唱会日本籍监督友子小姐(田中千绘饰)伤透脑筋,其中总是不肯好好配合练团的主唱阿嘉更是无时无刻不惹毛她,随着演出时间愈来愈近,两人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没想到一份装在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邮包里的过期爱情,竟在半世纪后,悄悄牵起了另一段跨国之恋。

这些电影都可以反映出台湾地区的生活文化现象,为我们了解台湾的状况提供很好的参考,为增进两岸的交流提供平台。

目前两岸的关系与发展是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问题,也是个我们普通百姓期待早日解决的问题。

就我现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认识,我所知道的是两岸社会交流是两岸各领域交流交往的突破口,也是目前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两岸社会交流指两岸交流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涉外交往、军事安全相并列的一种交往形式,内容包括与两岸经济、文教等交流有关的人员往来,以及短期探视、长期定居、两岸同胞通婚、两岸民众旅游、两岸政党工青妇社会团体组织互动等社会领域的交流往来。

最重要的是,两岸政党交流实现历史性突破,“胡连会”开创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历史性会晤,推动国共两党交流常态化、机制化。

马英九上台后承认“九二共识”,尤其是胡总书记提出“六点意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两岸社会交流迅速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两岸社会交流取得显著成果。

一是两岸人员往来规模庞大、层级提高,两岸社会交流领域广泛;二是两岸社会交流组织明显增多,机制化趋势不断增强;三是两岸民众赴对岸旅游蓬勃发展;四是两岸同胞通婚形成一定规模。

两岸社会交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国共两党交流机制是两岸社会交流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引擎;二是经济、文教交流是深化两岸社会交流的强大动力;三是青少年、中南部民众是拓展两岸社会交流的重要领域;四是入岛交流不断深化,是两岸社会交流不断突破的重要指标。

两岸社会交流的深入开展,对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是增进了两岸民众沟通,
深化了两岸民众感情;二是促使两岸社会局部融合的迹象更加清晰;三是深化了两岸经济、文教交流,为两岸政治互动累积社会基础;四是强化了台胞中华民族认同,削弱了“台独”势力扩张社会基础的能量。

当两岸文教交流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两岸对文教交流的态度立场与政策目标南辗北辙,二是两岸文教交流存在“不平衡、不对称、不深人、不稳定”的问题,三是两岸文教交流缺乏制度性安排。

究其原因,一是两岸政治关系长期僵持对立,严重影响两岸文教交流;二是李登辉和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势力严重阻碍两岸文教交流正常化;三是两岸长期隔绝对峙及台当局的反共宣传。

受文化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及两岸文教体制差异的制约,两岸文教交流难以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因两岸意识形态不同、“文化台独”负面影响犹存、“台独”势力恶意抵制,两岸文教交流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进展缓慢。

但总体来看,两岸将继续在搁置争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文教市场,推动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品中反映的现象更能反映出文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对于两岸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下一个重点目标。

以住三届的国共论坛,都把经贸做为唯一重点,到了今年七月召开的国共论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经过30年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的
融合已是十分的广泛和深入,也得到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

然而,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一个矛盾现象却在困扰着我们。

那就是,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直接而且必然地带来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差距的缩小。

迄今为止,根据台湾方面有关的民调显示,两岸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中,台湾同胞国家认同混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这里,文化交流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及其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态度视角、情感意向。

在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几乎就等同于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延绵至今。

因此,海峡两岸的交化交流、合作与整合,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构起共同的新中华文化,形成两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

如果两岸只有经贸交流没有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跟不上经贸交流的步伐,两岸关系也将出现崎形的发展。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家。

30年来,由于利益的趋动,两岸对于推动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都充满着热情,投入巨大的力量,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长足发展。

30年来,两岸的文化交流也有所发展,但与两岸轰轰烈烈的经贸交流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毕竟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不会带来立即的经济利益,而且还需要有大量的投入。

因此,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偶发性的特点。

而且还
经常受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文化交流的成本高,交流效率不高,交流有效性不足。

同时还存在着交流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文化交流常常流于形式,投入严重不足。

同时,“台独”对台湾文化的反向建构,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排斥,以及文化交流常常面临着难于克服的矛盾,使两岸文化交流步履维艰。

随岛内形势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两岸文化交流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文化交流出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

两岸同胞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大力促进两岸文化的大交流。

两岸的文化交流应逐步从交流走向整合,要让两岸的文化交流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落地生根,从而形成两岸的文化共同体,建构优秀的新中华文化,让两岸的中国人携起手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对文化的交流有重要作用,文化的交流对海岸两峡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欣赏台湾的优秀文化影视作品,加深对台湾社会的了解,增进两岸关系的文化教育的交流。

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的迫切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