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例成人破伤风的护理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例成人破伤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09-12-16T13:33:59.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7期供稿作者:田辉1 杜跃2

[导读] 对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注意肺内感染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田辉1 杜跃2

(1 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 110021; 2 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综合急诊科 110004 )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173-02

【摘要】目的探讨降低破伤风并发症及其病死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997~2006年间集中收治的85例破伤风病人的护理过程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的抽搐程度、呼吸状况并发症的情况,将病人分为轻、中、重三型,在常规疗法护理的基础上,对25例重型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结果 85例病人中痊愈82例,死亡3例,病死率3.53%。结论在破伤风护理过程中,尊医嘱联合交替使用镇静剂,有效控制痉挛;对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注意肺内感染及心肌损害等并发症的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成人破伤风护理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特异性急性传染病,该病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平均为20-30%[1]。我院于1997年—2006年间共收治破伤风病人85例,治愈82例,死亡3例,病死率仅3.53%,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5例中,男58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2.15:1。年龄最小13岁,最大80岁。20-60岁病人75例,占总数88.24%。农村病人67例,占总数78.82%,城镇病人18例,占总数21.18%。有明显外伤史的病人81例,无明显外伤史的4例(隐原性破伤风),占4.93%。轻型23例,中型29例,重型33例。重型占全部病例的38.82%。平均住院日为22.2天。85例病人中,25例行气管切开术,占重型病例的

75.76%,占总数的29.41%。气管切开时间一般在抽搐发作后的0.5-6天,平均为2.59天。抽搐停止发作5-7天后拔管。平均带管时间为27.76天。

2 护理体会

2.1 非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2.1.1 严格隔离

破伤风患者对各种刺激比较敏感。因此应隔离,采取单人隔离病房,室内应安静,灯管柔和,各种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时间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减少不必要刺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2.1.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破伤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制性痉挛和阵发性痉挛,重症者可因喉痉挛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神志和瞳孔,皮肤颜色的变化。重症患者应详细记录抽搐持续时间、抽搐程度、间歇时间,报告医生,及时调整镇静药物。此外,使用镇静剂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变化,防止呼吸中枢抑制。

2.1.3 加强饮食护理

病人频繁抽搐,能量消耗大,且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和吞咽困难,易导致营养不良和体液不足。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流食,加强营养。应少量多餐,注意避免发生呛咳和误吸。

重型病人和部分中型病人,因为抽搐频繁在破伤风发作期不能进食,约占总数的1/3—1/2。对这部分病人,应用静脉补充营养,完全可以度过发作期,若用鼻饲,其结果只能是刺激病人发生更加频繁的抽搐,因此应尽量减少鼻饲。个别必须鼻饲者,插管必须在足量镇静解痉药作用后进行,插管动作要轻柔,胃管粗细要适中,每次进食前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且需定时定量补给。

2.1.4 加强皮肤黏膜护理

由于频繁的抽搐,肌肉收缩,增加了皮肤的摩擦力,加之长期绝对卧床,皮肤容易损伤,产生褥疮,因此,应加强皮肤黏膜护理,每2小时翻身,拍背,按摩骨骼隆突处。

2.2 气管切开患者护理

2.2.1 做好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对预防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湿化液宜选用0.45%氯化钠注射液,其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使之更接近0.9%氯化钠注射液,对气道无刺激[2]。湿化量应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时调整[3]。微量泵持续湿化为最佳选择,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要,可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还可弥补传统方法滴药速度不均匀的弊端,减轻病人的不适。空气湿度应达60-70%,以保持纤毛运动的生理需求。[4]

2.2.2 吸痰很关键

吸痰是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的关键。用听诊器在病人胸骨上窝或站在病人床旁能听到“咕噜”声,表明上气道已有大量痰液聚集,应立即及时吸痰。吸痰时要选择粗细适宜的一次性吸痰管, 吸痰管应质地柔软,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管每次更换, 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要分开。吸引压力不可过大, 成人80~120mmHg,(负压保持在106~160 )吸引时间不超过10~15s, 如分泌物仍存在, 应使患者休息片刻, 再重复抽吸。吸痰时动作应轻柔,由浅入深,禁忌一插到底,以免将气管外部的痰带入气管;抽插不可过于频繁,避免损伤气管粘膜,每次吸痰时可使用少量无菌石蜡油局部润滑吸痰管,可有效减少提插阻力。吸痰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100%纯氧吸入。吸痰频率也不可过高,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应在患者有吸痰必要时再进行吸引。[5]

2.2.3 气管套管妥善管理

气管套管应妥善固定,严防脱出。可将2 根寸带分别系于套管两侧,将长的一端绕过颈后,在颈部侧面打1 死结或手术结,松紧以1 指的空隙为宜。抽搐频繁或咳嗽时尤应严防气管套管脱出。保持套管周围敷料清洁、干燥,每日更换1~2 次,如有污染、浸湿及时更换。切口换药在应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后换药,换药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加重痉挛、抽搐。

2.2.4 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是细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气管切开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口腔内的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 而口腔内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