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寨县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有享誉全省的“西山药库”之称,地理环境与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境内的茯苓、灵芝、天麻及桑黄等菌类中药资源丰富,笔者现结合安徽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金寨县调查的结果以及中医药发展规划实际,为推动金寨县菌类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些许建议,供大家参考。
金寨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金寨县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与自然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享有“西山药库”的美誉。
金寨县位于北纬31°06′-31°48′,东经115°22′-116°11′之间,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东连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霍山县,南临湖北省英山县、罗田县,西与湖北省麻城及河南省商城两地交界,北与河南省固始县、安徽省霍邱县、叶集接壤。
境内东西及南北跨度均为80公里,面积约3814平方公里,居安徽省县域面积之首。
金寨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大别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境内群山起伏,河
流纵横,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超过百座,主峰天堂寨海拔高度1729.1米,最低处是白塔畈乡的灌口集,海拔仅59.5米,相对高差为1669.6米。
具有明显垂直地势特征。
按海拔高度,可分为中山区、低山丘陵、岗丘平畈三个区域。
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及西部,坡度多在30°-50°之间,水力资源丰富;海拔在400-8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周围,坡度在25°左右,山间夹有较为开阔的谷地,接近盆地,河道高宽,水流渐缓,易于淤积;海拔在500米以下岗丘平畈区,主要分布在北部。
金寨县处于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线的南侧,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5℃,≥10℃积温为4500-5100℃,无霜期228天。
年降水量1381.5毫米,为淠河、史河两大河流发源地。
由于地形差异,境内南北物候相差半月左右,从海拔高度看,在春夏季,海拔每增加100米,物候期推迟3天。
金寨县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水资源,为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马尾松、杉木、黄山松等
亚热带树种占很大面积,多构成大面积纯林,土壤多为黄棕壤,土质特别松泡,适合各类中药种植。
金寨县菌类中药资源特色鲜明
金寨县历经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实践,笔者在六安市委、市政府及金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2012年参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实践机会,对金寨县中药资源进行了调研。
中药资源有野生和栽培之分,并且随纬度和海拔呈现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的差异性。
金寨境内天堂寨、马鬃岭、金刚台是野生药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而沙河、桃岭、双河等地是栽培药材的主要分布区。
在西部和南部山区,分布较多的有木本药材,如厚朴、杜仲、辛夷、银杏等以及一些稀有草本药用植物,如白芨、铁皮石斛、珠子参、七叶一枝花等。
草本药材相对集中在中北部丘陵区,如猫爪草、箭叶淫羊藿、石菖蒲、多花黄精等。
另外,如益母草、夏枯草、半夏、野菊花、鱼腥草等药材广布全县。
除了明显的水平差异,垂直分布方面也有所不同。
金寨1500米以上的山脊,气温低、云雾多、风力强劲、土壤瘠薄,为高山矮林灌丛,中药资源有卫矛、藜芦、野山楂、苍术、拳参等;海拔1100-1500米处的局部平缓坡地,已接近山顶,土层较浅薄,山地的矮林组成种
类以花楸、黄山杜鹃、黄山栎等为主,中药资源有落新妇、金钱草等;海拔800-1100米的山地,为多种群落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带,生长许多珍稀的药材,有石斛、珠子参以及野菊花、鹿蹄草等;海拔400-800米的低山,为落叶、常绿针阔叶林带,野生药材有辛夷、厚朴、茯苓、杜仲、黄柏、枇杷叶、山茱萸、络石藤、白果、木通、淫羊藿、金银花、前胡、紫菀、五加皮等;海拔100-400米的丘陵和山间盆地有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但由于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多为草本药材,木本的较少,主要有桔梗、车前草、黄精、玉竹、败酱草、夏枯草、益母草、苍耳、断血流、百蕊草、麦冬、半夏、菊花、艾、山栀子、石菖蒲、女贞子、天冬、香附等;海拔100米以下的多为农田,草本药材居多,有夏枯草、香附、半夏、半边莲、白茅等。
金寨具有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的菌类中药主要有三个,即茯苓、灵芝和天麻,收载于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
茯苓是主体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 的干燥菌核。
《神农本草经》谓其“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咳逆,口焦舌干……生山谷”。
民国《增订伪药条辨》(1928年):“天然野生之茯苓,无论何地产,皆为佳品。
惟云南产天然生者为多,亦皮薄起皱纹,肉带玉色,体糯质重为最佳,惜乎出货不多。
其他产临安、六安、于潜者,种苓为多。
”
《药物出产辨》(1931年):“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
产安徽省者名安苓。
”
《药材资料汇编》(1959年):“人工栽培以来,安徽、湖北等地成为茯苓主产区。
现时野生主产于云南丽江地区。
”
《中药材产销》(2004年):“野生者以云南为著名,栽培者以安徽量大、质优。
”
金寨县是茯苓种植的主产区,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别山的茯苓产量占全国的75%左右,产量大,品质好,有“安苓”的美称。
1958年安徽博物馆72千克特大茯苓来自桃岭。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两广、云贵、福建、四川一带新产区的开发,大别山茯苓产量占全国比重下降到60%,20世纪70年代只占全国的20%。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大别山一带的茯苓产量约200多万公斤。
茯苓质量明显优于南方多数产区,现今全国90%的茯苓主产于大别山金寨和岳西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