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之间的语言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医患之间的语言沟通
一、医患之间语言沟通的特点与作用医患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通过语言符号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也是医患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交际活动的工具,绝大部分的人际交往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如果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未知的彼岸,医者的语言则是通向彼岸的桥梁。在医患沟通中,医生的话对病人是有权威性的。如果医生在沟通中,坚持科学和审慎的原则,他的话和病人的主观感觉相符合,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病人对他的信任度将会提高,他指出的一切将会给病人产生积极的针向作用。
医患间语言的交流,认知的互动,不是随心所欲,信口雌黄,其背后必须有医学伦理观念和行为作为支撑点。我国现阶段医疗用语的伦理原则应该是:以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和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原则为指导,牢固树立尊重、关爱、同情、保护和方便患者的观念,在医疗全过程中友善、科学、文明、通俗和谨慎地使用口语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以融洽医患关系,优化医疗过程,维护和增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医生对患者不但要有问必答,且回答问题还应科学、准确、慎重和具有针对性。医学模式经历了古代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和近代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模式的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人们对医学认识的深人,同时也给医患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医学关系由单纯的“主动―被动型”向“指导―合作型”和“共同参与型”的多元化互补型转化。
新型的医患关系,要求医务人员做到:
( l )树立现代整体观,在注重患者疾病的同时,考虑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精神状态等对疾病演变的影响,理解他们的焦虑和痛苦,给予关怀照顾,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尽快促进患者康复。
( 2 )树立病人中心观,时时处处事事为病人着想,体现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同时,要以患者满意为宗旨,抓优美的服务环境、优化的服务方式、优良的服务质量、简化的诊疗流程,克服繁(诊疗手续繁)、难(住院生活难)、差(服务质量差)的情况,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树立医患利益统一观,认识医患利益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在与患者的经济交往中,要把实现统一的医学目的的放在第一位,把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医疗消费选择权、决定权,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医学模式的转化对医患交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叹患之间语言沟通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新时期要呼吁医务人员吹视密切医患关系,加强医患语言交流和沟通,加深医患感情培养,争取最大可能的相互理解和配合。
医疗工作的开展与医患语言的交流始终相伴。从问诊到向患者发出某些医疗操作上的指令,从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到开展心理咨询,从技术交往、文化心理交往到经济交往,从向患者提出某些建议到向患者介绍治疗方式,处处都使用着语言。
医患间的语言交往有以下特点:
( l )目的性。即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都是围绕患者病情展开的。
( 2 )指导性。医患之间的交谈,在医疗全过程中,医者具有专业知识而处于指导地位,患者对医疗操作及药物运用方法,对在具体检查操作和治疗操作中应采取的行为和注意事项都不熟悉,需要在医者语言指导下进行。
( 3 )心理感染性。在诊治过程中,患者为了康复的需要,对医者的语言指导行为是非常重视的,心理上是响应的。同样一句话出于他人之口。也许只是一般性的劝慰语言,出于医者之口,则会在患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很大的』合理感染力,甚至终生难忘。
( 4 )实践性。由于医患之间的特殊关系及医者所处的特殊地位,在患者看来,医者的建议总是经过慎重思考才提出来的,是涉及个人生命存亡安危的严肃举措,具有实践意义和操作意义。因此,医务人员在医患交往中,要认真组织语言,经过填密思考后才出口。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因话说的不清楚或者没有做必要的解释工作,或者讲话态度欠妥等等,均可能引起患者的误解,轻则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负担,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医源性疾病,甚至造成无诊疗过失的医患纠纷。语言在医学行为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如医患语言交流可以慰藉患者,稳定患者情绪,激发患者抗病一直;可以开导患者,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和由于对医学无知造成的误解;可以说服患者,帮助患者下决心接受某种治疗方法;可以创造轻松的气氛,驱散患者周围过于阴郁和沉重的心理气氛;可以化解患者内心存在的矛盾,使其心灵上得到解脱等等。语言在医疗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心理保健作用和心理治疗作用。可以说,没有医患语言交流,医患交往就无法进行,医疗行为便无法开展。
二、医患沟通语言的要求
人员语言是包含着职业道德要求的特殊职业语言。因此,医务人员语言,特别是医患交往中的语言,实际上反映着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往中,要解决一个思想感情、思维定势问题。医务人员要从旧的医学模式观念中走出来,树立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要在内心经常进行“假如我是患者”的自省思维。如果这种思维定势能够形成,并且把思维语言转换成医患交际语言,那么医务人员的语言感情色彩一定会十分鲜明,进而达到积极促进医患关系融洽的较好效果。
其次,医务人员的语言要符合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角色定位,要符合医学承担的社会职能,要看到工作的对象是生理卫生或心理上有疾病的患者,他们需要医务人员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的语言必须附加同情委婉的成分,态度必须亲切友好,平易近人。
第三,医务人员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文化水平、职业、地域,说他们能理解的语言,避免’l 毛硬的医学术语,努力使他们听得懂,把握得准,不能含糊不清,不能使患者产生歧义,不能答非所问。
第四,医务人员的语言讲究艺术性。讲话人人都会,但要把话讲得好却不容易。医务工作是做病人的工作,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都处于弱势,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说话一定要有的放矢,说到患者的心上,让患者听得进,理解得清楚。医务人员语言的得体,还能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抗病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医务人员的语言是其医疗行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医德思想、职业道德水准的外在行为表现。医患语言交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