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化水平探析

吴宏军

内容摘要: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大,贵州工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落后,省内各市州地工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利用国内外专家提出的衡量工业化的标准,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标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标准、和城市化率标准三大标准评价我省工业现代化水平:贵州工业化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属于向工业化中期向高级阶段加速迈进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工业发展、现状、工业现代化、贵州

一、贵州工业发展现状

贵州建省之前已有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酿酒业。明初建省后,逐渐出现了一批官营场局和民间手工作坊,汞、铅、锌、铁和金、银的开采、冶炼渐成规模,其中汞和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1886年(光绪十二年),贵州第一个官商合办的近代工业企业——贵州青溪铁厂成立。1909年(宣统元年)华之鸿创办了文通书局,成为贵州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贵州工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

置,贵州工业化建设正式起步,并得到较快发展。在走过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60年历程之后,我们已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年来,贵州工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阶段(三线建设时期)。

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三线建设”期间,虽然

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三线建设”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总体来看,通过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底子薄、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壮大了贵州工业的规模,奠定了贵州工业的基础,改善了贵州工业的布局,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对开发贵州矿产资源、推动贵州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贵州的三线建设在规划和布局上按“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选点建厂,这在当时着眼于战

备的条件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问题,“三线建设”速度发展不平衡,选点不当,布点分散,给企业组织生产带来很多不便。同时,轻工业投资过少,非生产性建设欠账过多,军工企业整个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随着历史发展和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也逐步显现了它的不足和弊端。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发本省优势资源,着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和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工业经济增长状况和工业实力

继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1007.75亿元之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51.26亿元,同比增长10.1%,占全部工业比重约80%,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170.29亿元,同比增长10.6%,全省工业实现总产值3315.02亿元,比1978年41.26亿元增长80倍;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474.33亿元,比1978年15.24亿元增长96倍,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7.9%,比19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