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17A5P3SZ269
课题类别一般规划
专业方向
课题负责人夏梅芳
单位名称常熟市实验中学
江苏省教育学会二一七年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问题的提出:
1、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业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为人民更幸福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然而体察身边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依旧顽固地占据着主要位置,教育空间逼仄,以致教师教得没有乐趣,学生学得枯燥乏味,所谓师生的幸福教育离我们总有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而学生社团的建立,可以为我们搭建一个充分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得到施展,让学生和教师的才华得到发挥,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都能在他们喜欢与擅长的领域里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信每个人的心态一定是乐观向上的,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幸福感。
2、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为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管理政策的提升;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而“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我们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到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依托,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适合师生的需求,满足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使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灵活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心灵世界更加丰富,能力素养更加全面,学生和老师都能成为幸福的一份子。
3、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学校”,我们从建校伊始,就注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坚持以“人本”思想为指导,从1937年的国立第二中学溯源,虽历经江苏省常熟中学初高中分设,实验中学老校整合搬迁等诸多变化,却始终能面对现实,正确定位,开拓发展,争创一流。在办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师生的实际,从各自的兴趣与爱好出发,把拥有共同追求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组合在一起,成立了多元化的学生社团,扩大了彼此的交际范围,发展了个体的潜能。学校为其提供活动的天地,相关成员将活动具体落实,培养了师生双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生社团建设是深化学校特色建设,打造幸福校园的有效举措,使学校不断发展,再创辉煌。
研究的意义:
1、不仅从理论上研究关于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组织、实施问题及产生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做出一系列的尝试,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亲身体验,圆融互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平等参与、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构筑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师生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心灵世界更加丰富,能力素养更加全面,使其都能成为幸福的一份子,以实现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美好愿景。
2、探索出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一般模式,以课程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建立以“领域、项目、团队”为序列的板块化结构系统,整合教师、学生、活动、环境这四个因素,开辟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有效途径。
3、开发出有关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系列化校本课程,呈现相关成果,体现学校特色,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我价值,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幸福指数。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生社团:由具有共同特质、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和社团招募等形式组建而成,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为一体的成长共同体组织。它以课程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实现学生、教师、活动、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并突出学生是社团建构者、活动开发者的角色,在平等参与、合作交流中形成民主的氛围,构筑和谐的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张扬个性,全面提升素养,满足发展需要。
2、幸福校园:指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能够带给广大师生员工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一种心理体验上的幸福感。在精神层面,表现为思想自由、管理民主、崇尚科学、人际和谐;在物质层面,表现为环境优美、条件优越、待遇理想、发展有利等等;在心理层面,广大师生员工对所在学校的现状和发展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饱满的自信心,对投身于学校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而简单地说,“幸福校园”就是指这样的校园,其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且这些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在这里,可以让教师幸福地教,体验教的幸福,让学生幸福地学,体验学的幸福。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可以为师生搭建一个充分活动的平台,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施展,个性得到张扬,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都能在他们喜欢与擅长的领域里得到满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信每个人的心态一定是乐观向上的,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和教育的幸福高度统一,携手共建幸
福的校园。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学生社团活动历来十分活跃,这与其开放、多元的教育传统息息相关。学校重视学生自主活动、自我管理,重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重视情境对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主成立了各种规模不等的社团组织,具有完善的社团管理机制。这些社团组织既有学术性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也有体育、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了开拓创新的高贵品质,而且使自我人格的完善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许多学校,学生社团也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家普遍认为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可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优势与潜能。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系统、扎实的文化功底,更需要拥有灵活、多样的实践能力,因此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许多专家学者和相关学校纷纷对学生社团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诸多可供借鉴的课题,如江苏省苏州中学的《高中学生社团与领袖素质的培养研究》、重庆市江津中学的《重点中学学生社团活动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社团学生创新行动力培养研究》等。但细细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当下的学生社团建设还是以高中学校为主,初中学校更多的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开展活动,且鲜有人关注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实践研究。因此结合我校实际,依托所在区域的浓厚文化底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积极组织、推进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为抓手,进行专题研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将真正实现属于师生共有的幸福校园建设推向深入。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研究目标:
1、传承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构建创新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发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社团活动内容,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开发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师生团队,共建初中幸福校园。
2、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学习的愉悦感,激发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挖掘潜能,注重实践,学会合作与创新,满足个性需求,提升自身素质。
3、让教师在社团活动中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改变其在以往教育活动中作为单一指导者的功能定位,实现团队一员的角色体验,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
研究内容:
1、学生社团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
研究要点:学生社团与共建初中幸福校园的内涵联系,以及初中幸福校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