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视角下的城市记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认知视角下的城市记忆

Urban Mem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ional Cognition——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ipatory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Han Ruip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ntext is selected as the medium to overcome the spatiotemporal obstacles in the way of "re- contextualization",and to establish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urban memory. Through the behavior investigation method,the current urban memory practice mode is summarized into resource collection mode,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mode,expert guidance mode and community self- construction mode,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nalyzed that the subject needs to be expanded urgently,th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and the channels need to be superimposed. Finally,the factors (context,content,motivation,evaluation)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situational cognition model proposed by Choi Hannafin were taken as dimensions,and the model was embedded into the Norman Bobrow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aradigm and evalu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even dimensions of participation to buildmulti-dimensional city memory.

Keywords:Situational Cognition;Urban Memory;Participatory File Management;Archive Re?sources

檔案工作者不仅是社会记忆的传承者、建构者、控制者,更是社

会记忆的守护者,社会记忆建构的中介者,档案记忆资源的组织者。国内自202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城市记忆工程”项目,保存大量视频、照片并将其加工和转化成纪录片、汇编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然而在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城市记忆方面仍较薄弱。反观国外,卢旺达希望故事(Stories for Hope-Rwanda)、“大记忆路演”档案项目(Mass Memories Road Show)、“咖啡山墓园”项目(Bukit Brown Cemetery)等参与式档案管理实践层出不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和实践偏向于城市记忆的“过去”,而国外则倾向于“当下”。基于此,本文选择从情境认知视角研究城市记忆如何通过“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得以构建,帮助个人或社群借助档案对“过去”进行定义,并在“当下”追溯和找寻对自身、集体、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1发端:情境认知理论与城市记忆相关概述

从哲学认知角度分析,现实世界就是现象的世界,人类依靠理性认知,整理、总结并塑造现象世界,在逐步顺延过程中发展对事物认识和反省,形成具有深度的理性,循此思路,人们研究记忆并利用资源进行历史重构,最终通过实践为个体或社群记忆获取提供指导性动力。

1.1情境认知理论概念

所谓情境既可专指物质世界,也可泛指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复杂性、非良构性、多样性特征的虚拟情境。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从认知视角解决长期以来二元论中人与自然维度的割裂困境,其重点在于将知识和学习置于情境化框架之内,让学习者在物理和社会情境中建构和理解知识,并体验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过程。

柏拉图在《美诺篇》中从心灵哲学视域以“回忆说”为切入点,提出在知识学习与研究中存在逻辑关系上的两难,即除“知道”与“不知道”以外还存在“忘却”。城市记忆本身呈现多元、非线性、动态发展态势,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为“知道”,记录于档案、传承于文化、显现于建筑、活化于教育,相对地,个人或社群则表现为“不知道”或“忘却”,即公

众对客体一无所知或记住的不是完整、清晰的物理信息。情境认知视角下有关城市记忆的记录、物象、知识被定义为工具,泛指工具本身、工具使用场景以及使用方法,通过情景模拟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城市记忆情境并发挥“工具最大效力”,唤醒以及深化公众对城市记忆的认知。

1.2多视角下城市记忆的概念

不同学科针对记忆主题探究角度、分析方法、证明问题不尽相同。在哲学方面,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强调社群“回忆”与“没有忘记”存在区别,即社群对所回忆的事情融入想象,记忆是本身亲历过的实践,但表征出来却是在当下“重构”的;在历史方面,著名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参照文化记忆提出“每种文化都会聚合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它起到一种连接和协调作用,包含社会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含义”,其作用方式是将历史事件拉进持续向前的“当下”框架之内,产生希望和回忆;较之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神经生理学探索更显“科学”,强调记忆是人脑协调作用下神经传递的结果。然而科学不应当只是物理自然研究,也不应当只用一种单一方法论进行阐述和解释,记忆作为一种复杂现象,需要人们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把具体、描述性理解当作认识原则,在整体结构中把握记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

通过文献分析法整合哲学、历史学、生理学关于记忆的探究,结合城市空间特性,笔者将城市记忆定义为主体在生理基础上(心脑协作、神经元传递、神经生理机制等),通过触发因素(城市变迁中形成的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精神资源)对“过去”城市空间、文化、习俗、历史等方面产生回忆,经过活化和强化找到对自己、对集体、对城市、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形成“凝聚性结构”社群的过程。

2思考:国内城市记忆——参与式档案管理實践模式分析

笔者利用实证研究中行为调查方法,将城市记忆建构模式总结为资源采集型模式、互动交流型模式、专家指导型模式和社区自建型模式,通过对主体、过程、依托渠道向度的比对,可以得出如下概括和分析(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