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都市报财经新闻的选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都市报财经新闻的选题
作者:金宇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8期
【摘要】2013年,国内成品油调价成为常态,国际原油的风吹草动,即使是普通人也关心;黄金价格暴跌,“中国大妈”排队抢购,她们对价格变化似乎比记者还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经资讯的需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因此都市报必须考虑财经新闻的选题和报道策略。

【关键词】财经新闻选题都市报
一次汇率的波动,就可能侵蚀企业辛苦攒下的利润;一场远隔重洋的危机,就可能影响普通百姓的收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财经资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如今,不仅财经媒体越来越多,一些都市报也开辟大量财经版面,为读者提供各类财经新闻。

不过,财经新闻有着天然的缺陷,它专业性强,枯燥的数据多,如果生搬硬套,很难吸引读者阅读,更谈不上起到引导或服务效果。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财经新闻外行不愿意看,内行不屑于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首要原因是报道题材过于专业。

一篇新闻是否有吸引力,选择的题材至关重要,财经新闻更是如此,可以说,选题是报道通向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都市报财经新闻的选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百姓关心的经济现象
都市报扎根于城市,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城市居民。

说起贴近性题材,莫过于城市新发生的经济现象。

大如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小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百姓关心的事情,都具有服务性。

对于这类新闻,不能简单罗列数据和专有名词,也不能一味地由官员和专家介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里应该有普通人的身影,他们或参与事件,或被事件影响,他们的故事将能更生动地表现经济事件。

例如,2010年3月底,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宿州路入口的肯德基突然关门了,而此前生意一直很火,因此很多市民感到奇怪。

随后,《新安晚报》刊登了一篇报道《闹市肯德基突然关门》,记者深入调查后找到了肯德基关门的原因:房租涨得太高,肯德基也承受不起。

文章中,记者实地探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市民的反应、房东的态度、业内人士的说话,不仅全面展现了事件的前前后后,还点出了步行街区域商家的生存现状,将市民关心的经济现象和城市经济环境糅合到了一起。

2013年6月29日,《新京报》刊登了一篇报道《C1F9高仿百元假币现北京》,文章开头说:“不久前在山东省被首次发现…C1F9‟开头的高仿百元假币,近日在北京一家公司内部售卖
电脑的过程中出现。

昨日,记者持这张假币前往银行检验,银行工作人员证实其是伪钞,但在验钞机的5次检验中,两次显示正常。

来广营派出所民警表示,会将此事作为重点情况汇报。

”新的假币出现在北京,这条新闻几乎所有市民都关心,这是城市新发生的经济现象,记者采访发现假币的商家,然后到银行验钞,生动地描述了新闻事实,并通过民警提醒市民注意。

上述两篇文章报道的都是报纸所在城市发生的经济现象,而且都跟市民生活有关,必然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报道写作方式上,记者摒弃了公务化的语言,多用事实说话,让关键人物说话,使新闻阅读起来生动活泼,毫无障碍。

二、重大财经新闻本地化
一般来说,读者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更感兴趣,因此在报道重大财经新闻时,都市报要想办法架起一座“桥”,缩短新闻与读者的距离。

近几年,国际、国内的重大经济事件不少,很多都市报都非常重视新闻本地化,这不仅有利于让读者理解重大经济新闻,还加强了服务性,更丰富了报纸的内容。

2012年6月和7月,我国央行两次降息,并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一定幅度,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出现了分化。

各地都市报几乎都对此做了本地化报道,而且角度大同小异。

例如,2012年7月9日,《新安晚报》财经新闻版面刊登了报道《存钱还可“货比三家”》,指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普遍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引发“百万级”客户忙着搬家的现象,劝告市民不要盲目转存,可能会不赚反亏,最后又给市民支招如何存钱。

就这样,把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财经新闻落到所在城市,数据不再枯燥,还为市民提供了贴近的服务。

事实上,新闻本地化为都市报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而财经新闻尤其如此,不仅国内重大财经新闻可以本地化,国际重大财经新闻也可以本地化。

2013年4月,国际黄金价格暴跌,多家机构唱空,黄金投资前景一片黯淡。

这一国际重大财经事件,在中国产生了奇怪的影响。

2013年5月2日,《新闻晨报》刊登了题为《“黄金周”变“抢金周”,这个“五一”香港金店带金的被一扫而空》的报道,报道中说:昨天刚从香港回沪的市民忻先生,用“恐怖”来形容这波黄金抢购潮:“我们逛了香港大埔超级城的周大福和周生生,发现柜台里可供选择的金饰品非常少,龙凤镯、项链都空了。

店员说,每天进货100件卖出200件,金店根本没有库存,只能天天加班赶工。

”由于能选的款式不多,金价也有所回升,他考虑再三后,最终空手而回。

在“中国大妈”挑战华尔街的说法不胫而走,各家都市报先后报道了“大妈”们的表现。

例如,《新安晚报》2013年5月2日报道《“合肥大妈”日掷千万抢购黄金》;《武汉晨报》2013年5月20日报道《“武汉大妈”继续抢购金饰》;《郑州晚报》2013年6月29日报道《4月中旬至今“郑州大妈”抄底黄金饰品一克套了40元》。

这一系列的本地化报道,抓住了国际财经热点,有看头,有服务,很容易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深度解读财经政策
每一项财经政策的出台,政府部门都希望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读者也希望能快速了解政策的精髓,而都市报就是一座重要的桥梁。

现在几乎所有都市报都对财经政策感兴趣,因为那实在是一座“新闻富矿”,很多政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精炼的文件式语言又给了都市报广阔的发挥空间。

2013年2月20日,针对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趋势明显的情况,国务院研究出台了有关调控措施,被称为新“国五条”。

第二天,这一财经政策成为各都市报解读的重点。

例如,《新快报》的报道《再出重拳释放楼市调控新信息》,从制定房价控制目标原则、三柄利器抑制投资性购房、增加有效供应满足自住需求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等四个方面解读了新“国五条”;《扬子晚报》刊发了篇解读报道,一篇是新华社的《保持房价“基本稳定”是原则限购范围有可能扩大》,另一篇是专家解读《限购不会停可能叠加房产税二套房贷政策收紧可能性最大》。

虽然新“国五条”只有寥寥数语,但数千字的解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

都市报解读财经政策的目的,一是帮助读者理解消化政策信息,做好应对准备;二是预计未来政策细化的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

对于读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政策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而都市报的通俗化解读无疑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四、选取典型经济数据
数据是财经新闻不可缺少的部分。

政府部门大多会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尤其是统计部门,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会有大量数据发布。

没有数据的财经新闻无法让人信服,但数据扎堆的财经新闻也让人如同嚼蜡。

对于都市报来说,完全不必面面俱到报道所有数据,那些具有典型性的数据才是需要报道的。

2011年,我国物价上涨较快,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2011年7月12日,《新安晚报》刊发了一篇报道《CPI“破7”下的“囧生活”》,新闻背景是6月份CPI跳过“6”时代,直接进入“7”时代,这是多年未出现的现象。

记者抓住了这个典型数据,而且并未就数据写数据,而是通过三个镜头,将数据还原到生活中。

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本来要给全家人做一盘红烧肉,却因为肉价太高而少买了肉,肉不多土豆来凑数,变成了一盘土豆烧肉。

在别人眼中还算个中等收入的小白领,却连单独租一套小公寓的心愿都不能达成,原因只在房租不断上涨。

夏天到了,孩子想吃点冷饮老公想喝点啤酒,却也因生活成本的增加而不得不压缩这些可有可无的开支……上月,CPI跳过“6”时代直接进入“7”时代,记者采访到一些有点“囧”却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人中,有大学生、低收入群体,也有一些收入较高工作体面的市民,CPI对市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CPI涨幅超过7%,这意味着什么?相信读者看完这篇报道就会明白:当物价上涨的时候,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受到影响。

对财经数据类报道,虽然编辑可以通过图例、漫画等呈现典型数据,但有时仍显得有点枯燥。

这些数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读者也许要深想一步才能理解。

事实上,数据都来源于生活,都市报财经报道应该让数据再回到生活,典型数据加上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的财经报道肯定会受到读者喜欢。

五、用财经视角看其他新闻
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很多新闻已不能用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或财经新闻来简单区分。

作为都市报财经记者,应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可以借用社会新闻的方式来操作财经新闻,也可以用财经新闻的视角看待社会新闻。

2012年8月13日,《新安晚报》刊发了报道《台风过后,你的保险买单么?》和《什么保险能“挡住”台风?》。

报道的背景是台风“海葵”过境,给不少居民造成了财产损失。

一般情况下,台风似乎和财经新闻没有关系,但记者从财产安全的角度,将台风新闻进行了延伸。

报道紧扣“台风入境”这个热点,列举了四个案例:车辆发动机进水、稻田被淹、车辆被花盆砸伤以及地板被泡。

这些虽然都是偶然的事件,但很多人都有可能碰到。

如何预防这些意外事件?遇到意外又如何索赔?记者抓住了读者关心的问题,请专业人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答,最后自然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新闻采访中,只要记者善于挖掘,就会发现有延伸性的新闻还有很多。

2012年初,国内频频发生撞豪车的事件,有的车主甚至因为撞了豪车一夜返贫,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这一社会新闻经过不断延伸,渐渐有了财经味道,比如“市民怕撞豪车多买保险”、“保险规则被指不公平”等等。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这样的延伸,记者要根据具体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性质,仔细考虑什么新闻可以向财经方向延伸,什么新闻不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延伸类的财经新闻也不宜喧宾夺主,否则,不仅大大降低新闻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还有可能与新闻主体发生背离,最后白白浪费精力。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
实习编辑:叶怡静
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