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探究——以西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丨西部教育X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立项号:2018DC099);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号:2018YBRS28)成果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探究
——以西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
魏旭朝 张 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家园共育的内涵,以西安市两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家园共育合作时存在着对家园共育本质理解偏颇、部分家长积极性不高、家园双方地位失衡、家园共育形式单一等问
题。对此,提出了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化策略:要深化家园共育理念,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参与共育的能力;改变园主家辅的地
位,充分发挥家园双方的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家园共育渠道。
【关键词】 “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现状;优化策略
一、家园共育的内涵
1、家园共育的概念
幼儿的教育过程并不是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的工作,而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完成的。在相同或相近的教育理念下,幼儿、教师、家长三者积极沟通,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幼儿得到了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家长也逐渐成长,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发展。
2、家园共育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理论(美国学者U·布朗芬布伦纳)和社会互动理论为家园共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生态学理论。U·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制约,这种生态环境可分为五个层次——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宏观系统、历时系统。微观系统指的是与个体有直接而紧密联系的环境,如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等;中间系统指的是个体所处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园联系、家庭与社区、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等;外系统指个体虽未参与其中,但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如父母的单位、教育主管部门等;宏观系统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机构与文化等;历时系统指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各个系统相互联系,成为幼儿发展的生态环境,而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发展的微观系统,二者之间的联系又构成了幼儿发展的中间系统。
(2)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但它显示了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个体与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通过信息传递进行社会交往的活动。幼儿和其所在幼儿园的发展、教师、家长的成长处在一个连续体中,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互动理论为实现家园共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现状——以西安市两所幼儿园为例
1、调研方案的实施
(1)调研对象的选取和确定。我们选取了西安市两所幼儿园(一所省级示范公办园X、一所普通民办园Y)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幼儿园抽取30名教师、40名幼儿家长,两所幼儿园共发放教师问卷60份,家长问卷80份。
(2)方案实施的过程和方法。本次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家长卷两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待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的了解程度和态度,家园共育的主要形式、内容和效果。X所幼儿园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发放家长问卷40份,有效问卷36份,Y所幼儿园发放教师问卷30份,有效问卷30份,发放家长问卷40份,有效问卷34份。
2、“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任务,需要双方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各自找准定位,就幼儿的发展达成共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园共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两所幼儿园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对家园共育本质理解浅显,部分家长积极性较低、参与性不高。家园共育强调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去,双方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幼儿教育中,家庭的任务不仅仅是孩子在园学习的延伸,还包括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日常礼仪的培养。经过对两所幼儿园共70份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发现70位家长都认识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长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园方和家长双方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教育,但有75%的家长认为家园共育中家庭的教育只是作为幼儿在幼儿园受教育的补充环节,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帮助幼儿完成教师交给的课外任务,除此之外,有75%的家长会经常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游戏,21%的家长偶尔陪孩子,4%的家长表示因为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很少与孩子沟通、游戏。幼儿、家长、幼儿园三方的有效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任何一方沟通不畅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针对幼儿是否在幼儿园吃得好、睡得好、学到了多少知识的沟通仅仅是家园共育的一个方面,而对幼儿身心发展全方面的关注才是真正的家园共育。
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意愿进行分析,发现有96%的家长认为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中58%的家长非常愿意参与到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中去,但有62.5%的家长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容易忽视掉重要信息且网络信息混杂、缺少有利监管,37.5%的家长在互联网背景下不知道如何与教师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压力很大,这些都致使幼儿家长在家园共育的实践中参与性不高。
(2)家园双方地位失衡。有43.75%的教师在网络上有较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56.25%的教师较少与家长进行网络联系,在网络沟通中,教师问卷中81%的教师承担着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家长问卷中有64%的家长认为自己更多的是信息接受者,两类问卷中,都显示出教(下转第64页)
69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中旬刊
M 64西部教育丨
X
三、层次分明的育人方法:校企共议三种方法——阶梯培养、竞赛导向、校企共建
在进行创新创业育人工作中,形成了特有的三种育人方法,方法具有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即:阶梯培养、竞赛导向、校企共建。
阶梯培养重点强调过程的科学合理。根据年级的不同,学院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和区分,概括起来主要为:大一基础兴趣培养、大二专业素质拓展、大三创新发展提升、大四职业生涯规划。根据每个年级特点的不同,还专门制定了培养计划和体系,进行针对性培养。
竞赛导向也让创新创业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经过长期的积累,学院也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竞赛氛围,[3]为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根据“中国重点高校学科竞赛排名”的情况,结合学科特点,学院形成特有的竞赛氛围,重点打造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邀请赛、数学建模竞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从教学、训练等多方面进行资源匹配和指导。
校企共建作为校企合作背景下最直接的形式,为创新创业工作也提供了诸多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合作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竞赛冠名、企业实习、实地授课、实验室共建、企业参访等。
四、“一平台两环节三方法”的育人成效
依托“一平台两环节三方法”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充分引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院仅在2018年取得的突出成绩有,“英特尔杯”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专题邀请赛:本院积极组织并参与西南赛区比赛,学校总排名国际第一;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3项,最佳组织奖;创青春四川省省赛:2金1银3铜;互联网+四川省省赛: 2金1银2铜;四川省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队伍16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最高奖“华为奖”1项 (全国仅10项);全年累计获奖:国际级182人次、国家级85人次,省部级104人次。学院将继续依托现有的平台和资源,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好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一平台两环节三方法”的育人模式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曹智,张庆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5.9.23-25.
[2] 孙立民.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以承德为例[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3] 苏秀芝.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7.
【作者简介】
辛 鑫(1991—)男,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教育与实践教学工作,现担任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
师在家园共育中占据主动地位,家长处于被动地位。且在双方交往中,幼儿的学习、身体情况和品德的养成是主要方面,很少就幼儿教育的方法进行沟通,家长鲜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工作的制定、监督、管理中去。在实际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家园共育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家长只起到配合的作用。
(3)家园双方沟通形式单一。目前,两所幼儿园家园共育的主要形式有家长会、QQ或微信群、接送时交流,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非常有限,家园共育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只是一时的活动,未形成一个持续性地过程。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1、深化家园共育理念,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参与共育的能力
有效的家园共育为家园双方就幼儿的身体、学习、品德状况的发展进行沟通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家园双方还应就幼儿教育方法进行沟通,为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园方教育提供渠道。X幼儿园定期为幼儿教师、家长组织家园共育培训会,以提高教师和家长利用信息技术参与共育的能力。
2、改变园主家辅的地位,充分发挥家园双方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多听取家长在幼儿教育、幼儿园管理中的意见,调动幼儿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主体地位,双方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3、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家园共育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园共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幼儿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彼此的生
活、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模式单一,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幼儿家长应主动尝试新的模式,如电子邮件、家园共育云平台、幼儿电子成长档案等。X园在家园共育中,尝试运用家园沟通手机APP软件,不仅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情况,还有专门人员就育儿方法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另外,此款软件上,还有专门的“家长有话说”版块,家长可以就幼儿教育、幼儿园管理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幼儿园还会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幼儿教师家访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了家园共育渠道。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社会互动理论对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1)50-52.
[2] 李少梅,何蓉娜.Web2.0 环境下网络对儿童发展渗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41-49.
[3] 魏旭朝.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新模式探究[J].好家长,2018(49)51.
【作者简介】
魏旭朝,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在读博士,大创项目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现实问题.
张 倩,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前教育(幼儿园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大创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家园共育、幼儿社会性发展.
(上接第69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05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