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的积淀,建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经济、艺术、论理及宗教等文化的综合反映[1]。民居是一种最大众化的建筑。它不仅体现为一个民族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体现[2]。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南北纬度跨度大,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等温度带沿纬

度更替的规律比较明显。东西横跨四个时区,

从西至东,高原平地、地势地貌阶梯层层、错落有致;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地质地形千差万别;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这些特征造就了中国民

居住宅的格局、

型式、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多样性和明显的乡土特色。如东北地区民居的主要考虑是抗寒,南方则是抵御湿热[3];北方民居庭院面积较大,以利于纳阳取暖;南方民居庭院面积较小,以利于遮阳避雨[4]。

实证研究表明,民居住宅的格局、型式、除受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外[5],还

受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民情风俗、文化和宗教、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审美观念等客观和外

在因素的影响[2,6]

。而且,这些外在因素将使民居风格在长时间内基本上保持不变。因此,民居建筑以其相对的稳定性和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被誉为社会历史的

“活化石”[2]

。比如,安徽的“徽州民居”、山西和陕西的“窑洞民居”、福建和广东省的“客家民居”、“云南民居”等都是中国各地各民族

特有的民居建筑。这些特色民居是中国各族人民有

机地将个人需求、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的创造。然而,许多地方的特色民居因受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前期兴建新式民居热潮的影响已经

消失不少。

直到1990年代后,受保护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地域性民居建筑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民居建筑将经历不断的演变。如何在建造各地各民族民居建筑时,更好地将个人需要、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多元文化、保存中国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目前对民居建筑结构和年代等地域分布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文拟用2000年普查数据和2005年小普查数据对分析中国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建筑结构、楼层和建筑年代等进行空间分析,观察其变化趋势。这些数据能较好地反映了许多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历程。了解和掌握这些数据对如何制定既迎合每一家庭的需要又保持各地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

中的20%个人原始数据。

本研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9.3版软件以地级行政区划为空间分析单位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8-1344-05

中国民居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顾大男1,周俊山2

(1.联合国人口司,美国纽约

10017;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中国北京100038)

摘要:文章基于2000年普查数据1‰个人原始数据和中国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中20%个人原始数据对中国345个地级行政区划民居住宅从建造年代、

建筑结构和楼层等三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民居的地理格局分布及其变化。结果显示中国民居住宅特别是西部地区更新步伐快;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相吻合;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民居

建筑以平房为主,但楼层化程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这些结果对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本着保护各民族文化成果的原则促进民族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地取材,因材制宜地营建民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居;地理格局;建筑结构;空间分析;中国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合国人口司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立场。第30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0,No.82010年8月ECONOM IC GEOGRAPHY Aug.,2010

对中国民居住宅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楼层及其2000年至2005年之间的变化进行空间分析。由于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政区划地图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出版发行的2000年县级电子图,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将2005年数据的地区代码转为2000年时的旧代码。数据中共有345个有效分析单位。2000年数据中的家庭户总数为33万户,而2005年数据中的家庭户总数为99万户。2000年数据中各个地区的家庭数在20户至4810户不等(平均每一地区为1000户)。2005年数据中各个地区的家庭数在194户至3.4万户家庭(平均每一地区为2900户)。

2主要结果

2.1中国民居住宅更新步伐快,但存在东西南北差异

表1显示1980年之前建造的民居建筑在不断消失,其比例在不断降低;而新民居住宅的营造速度较快。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新造民居的比例在2000—2005年之间有减缓迹象。比如,2000年时,1994—1999年之间营造的民居住宅占当时全部民居住宅的24%左右,而2005年时,2001—2005年之间营造的民居住宅比例不到20%,但仍不低于1990—1994年间的。1994年开始的住房产品市场化改革是民居住宅发展的巨大动力。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提出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城镇住房新制度也是民居发展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简化分析,我们将各个地区民居住宅的建筑年数进行归类。若某地区1990年代建造的民居住宅占所有该地区民居住宅的比例大于其他年代建造的民居住宅比例,则我们将该地区民居住宅的主要建造年代界定为1990年代,依此类推。图1揭示除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少数省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居住宅主要建于1990年代,北方有相对一部分地区的大部分民居住宅建于1980年代,在2000年时,西南部分地区的民居建造于1980年代;即使到2005年,一些地区特别是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的民居住宅仍以1980年代之前的建筑为主。一方面可能说明少数民族的民居住宅得到了保护,表1中国民居住宅建筑结构、建造年代和楼层分布/%

Tab.1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residential housing by tenure,built-year,and Storey

基于345个地区均数而估算基于个体家庭户而估算

2000年2005年2000年2005年

合计100.0100.0100.0100.0

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13.917.214.620.6

混合28.330.5

砖木36.934.6

木竹草8.1 5.7 6.5 4.8

其他16.612.111.69.5

建造年代

1980年之前21.715.523.116.9 1980—1989年34.828.434.628.6 1990—1999年43.536.342.335.5 1990—1994年19.015.918.415.4

1995—1999年24.520.423.920.1 2000年以后-19.8-19.0

居住楼层

平房67.060.563.954.6

六层及以下29.635.331.738.4

七层及以上 3.3 4.2 4.37.0

但可能更说明现代经济的发展尚没有渗透到这些落后地区。民居建造年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很好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递进性特点,即先东南沿海,而中部和北方,再西部这一递进性特点。

2.2南方民居混合结构居多,北方和西部地区以砖木或其他结构为主

2005年1%人口调查问卷将中国民居的建筑结构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木竹草结构和其他结构。2000年人口普查问卷将中国民居的建筑结构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木竹草结构和其他结构。本文将2000年普查中的砖石结构等同于2005年调查中的混合结构和砖木

第8期顾大男,周俊山:中国民居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变1345

61.467.3

图12000、2005年中国民居住宅主要建造年代空间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