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色 近代上海 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上海

摘要:1933年上海市中心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关键词:近代上海法租界

上海这座城市和她的西洋别墅历史一直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之后的开埠,时1843年。

1849年,法国在上海开辟租界。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如今思南路地块被正式列入法租界。1920年最后一战后,地块四周道路完全形成。

可见,从1914年到1923年这大约十年对上海法租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是很关键的十年。

当时的法国天主教教会在这里有块很大面积的土地。今天坐落在重庆南路上的天主教堂和“修女楼”便是证明。此外还建了一批医院、学校和公园等公共设施,其中包括法国公园(今日叫复兴公园)、震旦大学(现在叫复旦大学医学院)、广慈医院(现在叫瑞金医院)。围绕法国公园,在上世纪20-40年代陆续建起了一批高档的花园别墅,与公园、医院、学校一起形成了一个高雅、秀美和幽静的生活区。

1993年,我出生在如今的瑞金医院,也是爸爸童年居住的地方。爸爸时常会讲起他居住在复兴坊里的童年趣闻奇事,让我对这个法租界有着特别的感情。

法租界几条马路

任何城市化都是从周边的农田开拓出来的。上海法租界也不例外。思南路是1918年从农田、菜地和河塘中劈出的。

城市化,说到底是城市吞并乡村的过程。这是人欲膨胀的需要。城市是人欲的建筑空间化,包括夜里的灯光。

起初只有从环龙路(今南昌路)到法华路(今复兴中路)一段。次年(1915年)铺上了碎石路面。大约在1918年前后向南延伸至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并改铺柏油路。30年代初再向北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连接。约至1935年便基本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西方城市有用人名命名道路的传统。上海法租界也不例外。

开始零星的。如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以公董局总董勃利纳·宝昌的名字命名今淮海中路、重庆路以西段。

1906年,公董局决议将法租界内大多数道路以人名命名。所用人名者绝大多数为法国驻华公使,驻沪领事何其他对开拓上海租界有功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法租界当局用“霞飞”这个姓氏命名今天的淮海路。霞飞(Joffre,1852-1931)在一战时任西线法军总司令,指挥著名的马恩河战役获胜,使德军的速战计划破产。1915年升任法军总司令;次年晋升为元帅,

在法国人眼里,霞飞是民族英雄。

此外,法租界当局还用三位法国文学艺术家的英名分别命名马思南路(今为思南路)、莫里哀路(香山路)和高乃依路(皋兰路)。

1914年公董局修建了今天的“思南路”,为的是纪念刚在1912年去世的法

国作曲家马思南(J.E.F.Massenet,1942-1912)。

一站结束后的10年,约从1918—1929年,法国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了元气,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辣斐德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吕班路(重庆南路)围城的区域规划、设计了上海第一片经过精心城市规划的住宅区,只允许建造西式房屋,必须有卫生和暖气设备。

该高级区以马思南路为中心,包括法国公园,南有天主教“伯多禄”教堂和震旦大学(今第二医科大学)和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东有法国学堂(今科学会堂)。

住户基本上为华人(有不少留法归国者),也有法国人和日侨,三十年代这里的白俄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多半由哈尔滨迁来上海,职业多为企业家、商人、医生、音乐家和建筑师等。

新筑马路和两边建筑几乎是同步崛起的。各种西式建筑风格都有,“混血儿”并不少见。这是近、现代建筑文明之旅的特点之一。其中包括:

新巴洛克风格(Neo-Baroque,法国巴洛克为主,而不是意大利巴洛克);英式乡村庭院(English Country House)或英国新伊丽莎白庭院风格(English Country House Style),以及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乡村别墅;再就是20世纪早期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德国的表现主义和注明的“包豪斯”(Bauhaus,上海新里弄便有它的影响);以及新现实主义(New Pragmatism)。

这便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纳百川的上海海派建筑气度、胸怀和风韵。

这叫“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何谓大?“有容乃大”。城市建筑文明(建筑符号语言文明)也是如此。这块地区成了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就像21世纪拥有电脑,电视和手机的我们为之啧啧赞叹。

法租界西洋别墅

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便是上海城市历史要记住的。他承接的设计范围很广。早起从住宅开始起步。毕卡迪公寓(今衡山路)是他的作品。如今坐落在上海的许多建筑都是由这位建筑师设计的。这些旧建筑承载着近代上海历史的变迁。

位于法租界的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这一年,沿“法国公园” (今复兴公园) 南面的“辣斐德路” (今复兴中路), 首批花园大宅拔地而起。随后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 (今思南路) 以东,“吕班路” (今重庆南路)以西地区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区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居停和会聚之所。

思南公馆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一个以成片花园洋房的保留保护为宗旨的项目,坐拥51栋历史悠久的花园洋房,同时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游走在思南公馆,如同身处风情万种的历史建筑群:融汇中西的设计,现代的建筑风格和Art Deco

的踪影——这一切,与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