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十二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名词解释

1.集体行为(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5、2009年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集体行为,又称集合行为,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示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动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2.安全阀制度(中山大学2016年研)

相关试题:安全阀(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社会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如同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科塞认为安全阀制度能够通过释放敌对情绪,维护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阻止或减轻其他方面的冲突,而维持整个社会结构;而且,越是僵化的社会结构,由于不允许冲突,用于发泄敌对情绪的安全阀就越重要。但是科塞并不认为安全阀制度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因为它虽然可以发泄情绪、转移目标,但也只是暂时缓解而无法真正解决矛盾,并且还将因为阻塞发泄而使紧张聚集,可能形成毁灭性爆发的潜在隐患。

3.社会运动(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二、简答题

1.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相关试题:

(1)控制转让理论(概念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

(2)论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理论。(论述题,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研)

答:(1)集合行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群体性。集体行为是众多人共同的、一致的行为,比如时尚为相当数量的人所遵循,谣言也是由较多人传递的,骚乱亦然。

②非组织性。虽然集体行为由许多人参与,但是却不是有组织的,其行动也不是有计划的。通常是在众人遇到突发事件时临时采取的大体一致的行为。

所以当发生突发事件而众人对此又相当感兴趣时,就会发生非常规行为,在场群众在意见和情绪上互相感染,而引发共同行为。

(2)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3)用集合行为理论解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①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②模仿理论

模仿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的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的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这一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群体性事件中,当人们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群体性事件极有可能爆发。

④紧急规范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比如在火灾发生后,大家可能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干什么。但只要有人提第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都会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仿效,出现争先恐后的逃跑现象。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仿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按照这个理论的观点,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在群体性事件的初期避免破坏行为的出现。

⑤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状态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从这个理论来看,要避免群体性事件最好是避免陌生人所组成的群体,并且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由陌生人出面,在处于匿名状态时,愤怒的人是具有强攻击性的和弱社会约束力的。

⑥控制转让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

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大多数成员转让控制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因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是理性的,那么在解决这一类的群体性事件的方案也是明确的,只要提供他们所认为能解决他们所要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群体行为也就不攻自破。

2.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哪些?

答:(1)人群行为的类型

①偶合人群行为

偶合人群是结构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人们在这种人群中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进入和脱离这种人群都非常随意。

②常规人群行为

常规人群是更具结构特征、经过事先安排而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个人群的行为在日常状态中会遵循社会既有的规范。但要注意的是,在出现意外情况或紧急状态时,常规人群的行为规范可能被打乱。另外,即使是在日常状态中,常规人群也还是不能混同于正式的社会群体,因为社会群体的结构化程度及其成员的持续互动程度比常规人群要高得多。

③表意人群行为

表意人群是指那些用以提供表达感情、释放情绪机会的人群。表意人群的行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被允许,但在形成表意人群的某些特定场合,参与者被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