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大城市周边旅游发展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大城市周边旅游发展方式
1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1]。国际上最早的乡村旅游活动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一个到瑞士乡村的包价旅游团,而“这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真正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的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许春晓通过对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先导模式、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伴生模式和旅游资源附属型—旅游后继模式3种模式[3]。舒伯阳根据乡村旅游在不同地域上的表现,将其划分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两种类型[4]。王云才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7种新形态和新模式[5]。此外,马勇等以成都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古街
式民俗观光旅游小城镇型4种成功的模式[6]。樊中红等以河北为例,提出景区带动、农业产业基地、农业科技观光园和特色经济模式[7]。罗明义通过对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进行研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景区带动性、乡村组织性、公司+农户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8]。蒙睿等根据乡村旅游地市场区位特征、资源价值特征和旅游区位特征将乡村旅游地划分为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4种典型模式[9]。罗胜枫、黄燕玲等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指出了该模式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以桂林恭城红岩村为例,引进了循环经济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0]。就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而言,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各自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邹统钎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并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11]。马勇等以成都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先后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和产品市场导向时期4个阶段,并指出乡村旅游有“大众化发展趋势”,且乡村旅游市场“进一步专门化细分,在原有观光游览的基础功能上出现了具有体育健身、疗养保健、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类型的旅游产品”[6]。而一般情况下,从乡村旅游的内容来看,较早期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围绕城市旅游消费市场兴起的都市郊游(农家乐旅游),但是由于这种形式较低级,且“具有明显的家庭管理特
点”[12],真正可借鉴的部分不多。随着我国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乡村旅游开始逐渐脱离单个的都市消费市场,逐渐向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周边延伸,传统的农家乐形式已上升到现代的乡村旅游模式,这一转变意味着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再审视与再选择。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以及资源依托型等发展模式,且形成了村寨观光、景区周围沿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园、旅游型乡镇、乡村特色旅游等多种发展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也由最初的以观光游览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文化体验和康体健身为主要目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形式的逐渐成熟,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正逐渐由单因素发展向多因素联合发展的模式转变,未来发展方向也逐渐由依靠某一个大都市转向依靠景区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6]。因此,依靠景区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学术界开始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西方,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尚未形成积极有效的理论指导体系。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很多问题,如管理方面的管理不规范、设施不配套、服务水平低等;产品开发上出现了产品雷同、开发观念和思想落后等;旅游消费呈现初级化,旅游收益和效益不佳。本文以黄山乡村旅游为例进行研究,总结出当地以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为依托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具有规律性的发展
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创新和改革思路,为黄山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2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分析
黄山市是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毗邻浙江、江西,1987年建市,面积9807km2,现有人口148万人,现辖3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4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拥有黄山风景区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两处世界遗产,国家级桂冠9大类共114顶。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3座、国家地质公园3座、国家A级景区52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11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黄山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西递农民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开展旅游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万人次,占接待总量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总收入亿元,占总收入亿元的%。全市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村达153个,农家乐经营户520家。超过10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人均年收入超7000元。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黄山市共有113个行政村经营旅游业务。其中,旅游强县7家(国家级1家、省级6家)、旅游乡镇38家、旅游专业村10
家、星级农家乐127户、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家。黄山市列入统计景区共52家,39家座落在乡村,成为骨干乡村旅游接待点。黄山市A级景区52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22家,见表1。乡村旅游已成为黄山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了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一是环黄山乡村旅游圈,围绕黄山风景区四个大门,发展景观依托、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二是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利用新安江两岸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集农事参与、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三是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以黟县、歙县—徽州区两片为重点,发展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从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①点状自发探索阶段(1986—1997年)。这个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的比较单一的乡村旅游接待,主要产品以乡村文化体验为主。②块状规模发展阶段(1998—2004年)。其标志事件是1998年宏村以招商的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此后黄山的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并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乡村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③面状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黄山乡村旅游开始实现从分散粗放的传统“农家乐”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从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初步形成了上述三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
3乡村旅游发展的“黄山模式”解析
由于黄山市地处安徽省南部多山地区,与附近大城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