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
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她的是非功过,始终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
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优劳天下;有人说她昏暗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
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本文拟谈谈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供大家在研究武则天时参考。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临朝称
制时,骆宾王曾代表徐敬业攻击武则天,骂她是“秽乱春宫”的淫徒妖女,“掩袖工谗”的奸债小人,“包藏祸心”的杀人恶魔,“窃窥神器”的江洋大盗①。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王公百官、四夷酋长、远近百姓则把武则天视为顺天应人的明君,甚至在洛阳树立巨大的“天枢”,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②。
武则夭死后,唐人对武则夭的评价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神龙二年(706)五月,唐中宗给武则天举行隆重的葬礼。
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全面总结了武则夭的一生,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察朔”,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认为武则天具有超乎常人的“英才远略”,高度评价了她的历史功绩③。
但睿宗即位后,却采取了贬低武则天的措施:“复则天大圣皇后号曰天后”。
虽然不久又“迫号夭后曰大圣天后”,“天后圣帝”,但对武则天的评价明显降低④。
玄宗以其母昭成皇后窦氏为武则夭所杀,一开始也对武则天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先夭二年(713)“令毁天枢”。
开元四年(716)降武则天“圣后”之称,改为“则天皇后”,同时改题高宗庙内“天后圣帝”神主为“则天皇后武氏”⑤。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朝臣揣时希旨,甚至公开上书,说武则天篡国夺权,应予以贬斥⑥。
后来玄宗认为武则天的施政纲领不错,加之武惠妃得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怨,唐玄宗基本上还是肯定了武则天。
盛唐以后的统治者对武则天是相当尊重的,不仅把武则天绘进《历代圣贤图》,而且每当春耕时节,都要让有关人士进献武则天所撰写的《兆人本业记》,效法武则天进行劝农①。
此外,在乾陵献殿中所塑造的武则天依然是天子形象②,皇帝和百官朝渴乾陵时,都要向她行天子之礼。
这些情况说明,最高统治者是肯定武则天的。
但文献中没有他们对武则天进行总评价的记载。
从史书记载来看,中晚唐人谈到武则天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改朝换代,一是纳谏用人。
对于前者,曾有人表示异议。
肃宗时,宰相李泌在劝说肃宗的过程中编造了“天后方图临朝,乃鸡杀孝敬”的故事⑧。
德宗时,左拾遗沈既济上书反对在国史中给武则天立“本纪”,说武则天“化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
其后左拾遗元镇、宰相令狐楚、御史大夫李景让等对武则天改唐为周亦有所指责④。
对于后者,则多持称赞态度。
德宗贞元八年(792),名相陆蛰上书论时政得失,在谈到求才问题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柞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播,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默,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⑥宪宗元和年间,名相李绛也说:“武氏命官狠多,而开元中有名者皆出其选。
”⑥同样对武则天的用人方略作了充分的肯定.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专叙唐朝史事的《旧唐书》问世。
《旧唐书》的作者在“褒贬以言, 孔道是模”的方针指导下,对武则天任用酷吏、改朝换代的事和武周政治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说“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
持苞直而请渴,奔走权门;效鹰犬以飞驰,中伤端士。
以致研丧王室,屠害宗枝。
骨鲤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
礼仪无复兴行,刑政坏于犬马,端挨出阿党之语,冕旎有和事之名,朋比成风,廉耻都尽”刃。
甚至把武则天与荒淫无耻的韦后相提并论,说“韦、武丧邦,毒悴蛇馗。
阴教斯辟,槟风寝毁”⑧。
“龙鳌易貌,丙殿昌储。
胡为弯昊,生此夔魁?夺攘神器,秽裹皇居。
穷妖白首,降鉴何如’,⑧。
有时,在抨击武则天的过程中,也为她说几句好话,如“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轮,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食之酷,世以为冤。
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被裸之儿,姐酸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
然犹泛延说议,时礼正人,初虽化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O。
但总的看来,是否定武则天的。
北宋初年,赵匡撤曾对历代君主的治乱得失进行过研究。
他在谈到武则天时说:“则天,一
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
”。
从说话的语气上看,对武则天颇有几分肯定。
仁宗嘉佑五年(1060),《新唐书》修成。
在《新唐书》中,欧阳修、宋祁等人模仿“春秋笔法”,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武则天,说“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栽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拟之比邪?@“武氏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①。
但是,欧阳修等人只是反对武则天参预朝政,任用酷吏,杀戮宗室大臣以及改朝换代,并不否认她的政绩:“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虽逐嗣帝,改国号,然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僧于上而治于下。
”②这种评价显然带有部分肯定的意思。
《新唐书》修成不久,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
《通鉴》隋唐纪是司马光在范祖禹草稿的基础上删改而成的。
范祖禹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特别反感女人专权,对武则天颇有微词⑧。
司马光也推崇儒家思想,重视君臣父子的秩序。
他在《通鉴》中采用了旧史中有关武氏过恶的一些记载,但对武则天贬责较少,在某些地方还表现出赞赏的态度。
如在写到武则天的用人时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之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黝之,或加刑诛。
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兢为之用。
”④及至南宋,随着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越来越低,但也不是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史载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对武则天极为痛恨,他在《通鉴纲目》中多次贬责武则夭,说武则夭“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绪绅,其祸惨矣!”胡致堂对武则夭也很仇视,认为武则夭有九大罪状,即:“以才人蛊惑嗣帝”,“找杀主母”,“默中宗而夺之位”,“杀君子之三人”,“自立为帝”,“废高宗庙”,“诛锄宗室”,“秽德彰闻”,“尊用酷吏”。
在他看来,“武氏之祸.古所未有也”。
不过,他并没有全面否定武则天,对武则夭的任贤和才干仍作了肯定。
他说:“武氏虽肆行诛杀,而当时号为贤士则未有死者,惟所宠信邪恶之人,反多不免。
如狄仁杰、徐有功、朱敬则,宋碌之徒,则保护尤力,其与庸君远矣。
’,“太后不以内璧之私屈外庭之议,肯自抑断以伸正直之气,其与汉文听申屠嘉困邓通何以异哉!使其生为男子而临天下,其雄才大略殆与孝武等矣.”⑤洪迈更认为,武则天无须生为男子即可与汉武帝相比美。
他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
”世人之所以憎恨“二武”,主要是因为他们都重用过酷吏,“巫蛊之祸,罗织之狱,夭下涂炭,后妃公卿交臂就戮,后世闻二武之名,则憎恶之。
’,⑥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出于对骆宾王的崇拜,极力贬低武则天,竭尽谩骂攻击之能事。
他说:“恶之穷天地亘古今者谁乎?武婴是已。
吾求其庶几万一者,于数干年史册之间,而弗睹也。
意者亘数千劫之前有之乎冬吾知其堆婴独也。
合蛋尤、商辛、王莽、董卓、曹操、朱温、萧莺、赵高、林甫、秦桧而为一,足以当婴乎?恶未也。
”⑦在胡氏看来,武则天是夭地间最坏的人,罪大恶极,无人能与她相比,即使把历史上的那些暴君俊臣的罪过加起来,也没有武则夭的罪过大。
与胡应麟同时的思想家李蛰不同意胡应麟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指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夫所贵乎明王者,不过以知人为难,爱养人才为急耳。
今观娄、郝、姚、宋诸贤,并罗列于武则天朝,追及开元,犹用之不尽。
如梁公者,殊眷异礼,固没身不替也。
宋碌刚正嫉邪,屡与二张为仇,武氏亦不过也。
何以?贤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爱惜而敬礼者也。
”⑧显然,李蛰是肯定武则天的,而且对武则天评价很高。
到了清代,王夫之因对异族统治不满,又无能为力,遂借古讽今,鞭挞历史上的“篡夺之
君”,称武周政权为“伪周”,骂武则天是“嗜杀之淫抠”,认为“武氏之恶,浮于韦氏多矣!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万世闻其腥,而无不思按剑以起”①钱大听在《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也对武则夭持否定态度。
史学家赵翼则认为,武则天残忍好杀,“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但她知人纳谏,于“用人行政大端,则独握其纲,至老不可挠撼”,故“不可谓非女中英主也。
”②此外,清人在诗文中对武则天也有所评价。
如王庆澜《乾陵》诗云:“坤德乃乘乾,月魄辄掩日。
其才虽是雄,毋乃太突兀。
昔称则天后,速谓天可则。
宇宙创奇局,今古竟无匹。
来自魔道中,帝亦莫之佛。
六咖忽冕旎,廿年不巾帼。
能用狄梁公,岂曰非圣哲。
更喜独怜才,弗怒宾王檄’,⑧。
程应权《乾陵》诗云:“听政日垂帘,奇局秦创始。
继者一辈辈,效攀而已矣.武婴奇外奇,毅然称天子。
作用亦卓卓,英主不过尔。
宇宙五千年,一官一家耳。
北朝忽崛起,鼎足遂同峙。
黄巢入长安,唐陵应劫毁。
风雨声萧萧,此人独不死.”④从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他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是较高的。
现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
现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是从本世纪初叶开始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人们开始用新的
眼光看待武则天。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从争取女权的角度出发,撰写了一批呼吁妇女解放的文章,对武则天进行了较高的评价⑤。
三四十年代,史学家对武则天态度不一,文学家则倾向于全面肯定。
1935年,宋之的写成多幕剧《武则天》。
1943年,田汉又写成京剧《武则天》。
两个剧本基本上都是把武则天塑造成了正面人物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研究走上正轨,武则天成为史学界最关注的历史人物之一。
5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曾有不少史学家对武则天进行过研究和评价。
岑仲勉认为武则天居心疑忌,秉性残酷,“即使撤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二十一年,实无丝毫政绩可纪。
”⑦吕思勉也认为武则天是暴君,不仅滥刑杀人,残酷异常,大兴土木,奢侈腐化,御边无方,而且不能用人,所用“皆昧死要利之徒。
’,⑧杨志玖、吴枫、昊泽、张家驹等人则认为武则天对历史是有贡献的。
其主要贡献是打破了关陇贵族集团对政治的垄断,促进了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⑨剪伯赞、吴晗、吕振羽、尚锥等人也认为武则天是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1960年,郭沫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四幕历史剧《武则天》,以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对武则天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高度肯定了武则夭的历史功绩“。
这个剧本在狂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学术界有关武则夭的讨论出现了空前热列的场面。
缪钱、若思等人不大同意郭沫若的观点,认为武则夭增殖户口、奖拔人才应当肯定,但她重用酷吏、滥杀无辜、自坏长城、御边无方、赋役繁重、崇信佛教、助长兼并,缺点也是相当严重的①.赵吕甫撰文与缪锥商榷,提出相反的看法,韩国篮亦认为应对武则天作出肯定的评价②.汪筱进一步指出:武则夭“帮助了普通地主的兴起,进一步打击了大地主、豪强地主”;“基本上消灭了关中地区的军事贵族的部曲、佃客制,为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凭这两点,就可以充分肯定武则天”③。
6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前半期,由于受“文革”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有关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出现了很大的波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没有人再去关心武则天评价的事。
1974年,韩国盟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评武则天》一文,重新提出继续评价武则天的问题。
但这件事很快被“四人帮”所利用。
“四人帮”的御用文人为了吹捧江青,极力拔高武则天,在极左路线和影射史学的指导下,掀起了一场评价武则天的“热潮”。
在这次“热潮”中,武则天被打扮成了“尊法反儒”的女政治家④。
“四人帮”跨台后,学术界发表了数十篇“拨乱反正”的文章。
这些文章出于对“四人帮”的义愤,大都对武则天简单地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何妆泉、熊德基、魏良嫂等人的文章虽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也认为武则天是“野心家”、“阴谋家”,她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倒行逆施;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比两汉、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正是武则天统治的恶果⑤。
80年代初,学术界逐渐冷静下来,对以往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进行反思。
黄永年撰文对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提出异议⑥。
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⑦。
高光晶、戴承杭则认为她“是一
个应该基本否定的历史人物。
”⑧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鉴于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及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所存在的重大分歧,中国唐史学会成立了武则天研究会,组织了五次全国性的武则天讨论会,出版了《武则天与乾陵》、《武则天与洛阳》、《武则天与文水》等文集,极大的推动了武则天的研究工作。
从1985年到现在,有关学者撰写了近200篇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武则天进行了研究或评价。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武则天是有功绩的。
有的学者还认为,“与世界中世纪所有的女皇对比,武则天是28位女皇中的佼佼者;与吕后、冯太后、慈禧太后对比,武则天谋略、胆识、权术最高明,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与高宗、中宗、睿宗相比,她最有才能,是成功的皇帝”⑧。
但仍有部分学者坚持否定武则天的观点,认为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风气都显示丫全面的倒退。
武则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她的残忍酷虐、好杀成性以及倒行逆施的统治方针,使她的统治成为唐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给当时的社会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胡如雷认为对武则天应当基本肯定,但不宜评价过高。
这一阶段还出版了四部关于武则天的论著,即胡戟的《武则传》。
这些论著对武则天的评价,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
但是,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对武则天形成统一的认识。
因此,对武则天的研究和评价,仍是摆在史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任务。
三、关于武则天评价的几点思考
纵观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武则天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人们对她的评价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甚至尖锐的对立。
之所以如此,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武则天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一生的经历非常复杂,无论是少年时代、初入宫闹、
削发为尼、荣迁国母、参预朝政、临朝称制,还是镇压反叛、走向皇位、改朝换代、治理大周,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本身不好评价。
特别是文献中有关武则天的原始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史书中有关武则天的记载很不全面,而且常有矛盾之处,给人们正确认识武则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比如关于太子弘之死,两《唐书》记载不一。
《旧唐书》卷5《高宗纪》载:上元二年(675)四月“己亥(25日),皇太子弘芫于合璧宫之绮云殿。
”同书卷86《高宗诸子·孝敬皇帝弘传》载:“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亮,年二十四。
叹新唐书》卷3《高宗纪》却说: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同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鸡杀弘。
”究竟太子弘是病死的还是被武则天杀死的,仅凭两《唐书》很难断定。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果评论者各取所需,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其次,历代评论者评价武则天的标准不尽相同。
在封建时代,多数评价者以儒家经典、正统
观念、三纲五常及自身的好恶为标准。
否定武则天的人如范祖禹、朱熹等无不把武则天的改朝换代视为“篡逆”,列为滔天大罪,甚至以性别断是非,极力攻击武则天。
即使一些为武则天说几句好话的人,也对武则天的参政表现出愤恨。
洪迈、陆蛰等人则以纳谏用人为标准,肯定武则天是明君。
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重新提出评价武则天的标准.如昊晗认为,评价武则天应根据唐人对她的态度,而不应相信宋以后的传统看法。
郭沫若认为,评价武则天,应“以她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为标准。
”许多学者都赞同这些观点,但在具体评价武则天的过程中往往各持一端。
评价的标准不同,当然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再次,对武则天研究的程度不同,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
古代人论及武则天,多是就事论事,多数人并没有对武则夭进行全面研究。
现代人对武则天的研究较多,但不少评论者急于给武则天下结论,并没有对武则天进行全面、深人的探讨。
对于有关武则天的某些具体问题,虽然展开过讨论,但也不够深入。
比如关于武则天的用人问题,有人认为武则天发展科举,创立殿试,求贤若渴,用人唯才;有人则认为武则天破格用人实际上是奖励投机钻营,所用之人主要是外戚、男宠和酷吏。
武则夭的用人情况到底怎样?没有一个落地有声的答案.有关武则天重用
酷吏等问题的讨论也是如此。
这样当然不易看清武则天的本来面目。
此外,历代对武则天的评论,往往受当时政治气候的影响。
如唐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曾受到
最高统治者态度的影响。
宋元以后的评论曾受到理学的影响。
本世纪以来对武则天的评价曾受到“文革”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容易使评论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看来,正确的评价武则天,使人们对武则天的认识逐渐统一,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
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