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与重构: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审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衡与重构: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审思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与质量。对话一一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哲学解释,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形成健康的情感人格提供了哲学基础。通过对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达到教育主体之间平等、尊重,在互动、反思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师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失衡重构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对话式师生

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后半叶盛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

学思潮,它以非理性、差异性、反对本质主义、反对基础主义等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青睐,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式师生关系是在平等、尊重中进行对话,在互动、反思中进行教学的过程。它的核心主旨是消解、批判主客体二元对立、工具理性中心主义、权威与霸权主义,强调互动合作,建构基于平等与民主的对话式师生关系。

、传统现代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失衡的成因分析

1.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的影响从哲学根源上讲,现代社

会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源于形

而上学的哲学观,它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形成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宰,学生是受控制和被教育的;后者则认为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帮助。这两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点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了教育活动完全对立的两极。

教育活动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共同配合完成的

实践活动,而“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却将教育活动演变成了教师或是学生的独角戏。他们视对方为被改造的对象或是用以达到目标的工具,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长此以往,一方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另方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教育活动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正因为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传统教育过分重视目的性和实用性,将教育理想与教育活动割裂,甚至教育理想完全被现实的教育活动取代,教师站在知识拥有者与传播者的立场,为达到教育的实用性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使师生关系仅仅囿于知识的教授与接受。

2.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儒家伦理道德观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这一道

德伦理观植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具有明显的落后、保守与

封闭性特征。相应地,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社会道德文化体系也就等级分明、壁垒森严,强调尊重与服从。古人讲“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学生必须遵从。这种遵从心理直至今天仍在社会生活中有所表现,折射在师生关系上就是,学生要老实听话、遵守秩序、恪守本分。

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单向的传

递一接受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把自身掌握的知识通过讲授让学生存储起来。这样的师生关系抹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学生面对的是居于权威地位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变成了一种知识拥有者对他们眼中没有知识的人的一种恩赐。

3.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束缚西方有观念认为,世界是上帝按照

一定的规律创造出来

的,人类的思考与现实的客观存在之间是相对应的关系,科学家就是通过思考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而获得宝贵的结论。

换言之,这种观念认为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大科学家牛顿就把自然看作“自足且简单的” ,认为从数学到物理乃至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所有学科都是通过简化的等级制度来予以组织的 [1] 。

这种线性的、因果关系的思维在教育活动中的第一表现

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几乎都隐含着线性主导的模式,即呈现出从教科书到大纲到家庭作业的线性次序;第二

表现则是课程设计和学生评价的标准化。教育活动在这种

技术理性”的支配下着重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可测量化,严重异化了师生关系。在这种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中,知识的传递成为了师生关系的核心,学生仅仅是教育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师生的交往是纯粹的、线性的交往,但是忽略了情感、信念等内在的交流,“作为精神整体

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

教育意义',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 [2] 。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对话式师生关系的逻辑起点重构面对传统教育下师生关系的窘境,后现代主义开始重新

审思、批判与探索教育的本质,对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具体内容等都进行了新的建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反思完成教学过程而建立的师生关系。这是对建立在二元对立哲学思维基础上的师生关系的明确否定。

按照著名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E.DolIJr.)的观

点,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是后现代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后现代主义思维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能够进行再创造的自组织系统。学生利用各种工具,通过社会交往以及回归思维而获得提高。后现代主义强调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性、自我创造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师道尊严”的道德本位观

念。

马丁 ?布贝尔(( MartinBuber )认为,世界与人生具有两

重性,存在“我与你” 和“我与它” 的世界之分,只有在“我与你”的世界里才能有真正的“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还是寓于‘生活深处' 的具体体验” [3]。

在这样的对话关系中,双方都把对方视为可以与之交流、对话的“你”,彼此认同对方作为个体是有个性、有思想的独立存在;在“我与你”的关系中,双方可以完全信任彼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对方的对话中,敞开、理解、接纳;双方都有话语权和对话的能力,可以作为完整的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而不存在服从、遵守、等级。

如果我们要从后现代主义角度重构师生关系,那就必须

从总体上掌握以上一些后现代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消解中心,倡导多样性;反理性主义,崇尚

非理性;反基础主义,推崇开放性;反本质主义,强调不确特征重构

定性” [4] 。三、现代教育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后现代主义思维主张师生关系是两个认知主体间的平

等性、尊重性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刻了解其个体特征、情绪态度、情感需要和发展诉求;学生也由此在对话过程中获得信任,化身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活生生的个体,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探寻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

作为独立个体的师生集合在一起,在开展教育教学或研

究活动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共同探索、携手并进是对话式师生关系重构的核心。教师的权威由外在的、至上的转为共有的、对话性的,教师变成平等融入具体教学情境的领导者。

对话式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建构包括以下几点。

1.平等性交往关系的建立平等性是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师生关系

的基础。平等性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