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集体备课个案补充
一、导入复习:略(一)山中杂诗一.作者简介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二.内容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

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

三.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二)竹里馆一.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山水诗人,字“摩诘”,其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内容赏析: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三.思想感情: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一内容赏析:首联: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颔联:“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颈联: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尾联:“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二十八字中
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二.思想感情:描写诗人初离四川时见到的蜀地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和与友人的深挚情谊。

(四)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写诗人客居洛阳时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后的心情与感受,表现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名句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

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
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经典试题】全国卷中的题目是: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思想感情: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二.内容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
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二:内容赏析: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七)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思想感情:本诗追忆诗人与李龟年往昔的交往,慨叹历经丧乱之后的重逢。

寄寓了诗人无比深切的历史
沧桑变迁之感。

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尽在字里行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二.内容简析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

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

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一.思想感情:这首诗即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刘长卿(?——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写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

尤其长于写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

三.名句评析:前二句点明歇宿之地及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

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在青青竹林之中有一寺院,远远传来一阵阵晚钟的声音,您戴着斗笠踏着斜阳,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这首诗四句都写到了景物,而且对灵澈上人的感情都含在诗的字里行间,都寓于“竹林”“斜
阳”“青山”这些景物之中,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九)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

二.名句赏析: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十)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二.名句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