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详案

(完整版)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详案
(完整版)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详案

《沙洲的形成》教学设计

澧县梦溪镇中桥中心学校吴生莲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的过程进行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4、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5、能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说出洪水具有搬运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观察结果对河流中沙洲形成过程进行探究。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河流中沙洲形成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石子沙、烧杯、托盘、报纸、勺子、玻璃水槽。

教学方法:

实验方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五一期间,老师浏览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洲——上海的崇明岛。它除了是世界上有名的江心洲外,它还以岛上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圈而闻名。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分享一下其中的乐趣。(生:想)

那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世界上第一大的江心洲-崇明岛去游一游。(请同学们看有关崇明岛的影像资料,看这段影像主要写的是什么?)

二、介绍崇明岛(出示影像资料):

(简介:白云茫茫云海边,平沙浩浩四无边。这是20年前在长沙拍摄到的世界最大河口冲击岛——崇明岛的影像。大约在2000多年前,长沙入海口在今江苏省江阴一带。由于江水携带泥沙的淤积,入海口的

南北两岸缓慢增长,江心的沙洲逐渐形成了崇明岛和后来出现的长兴岛、横沙岛。崇明岛把江水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支水道最窄处只有204公里。南支水道最窄处8.3公里,最宽处60公里。是长江入海处的主要渠道。)

崇明岛是年轻的岛屿,最早的两个沙洲东沙和西沙出现在唐朝。北宋时,新增了遥刘沙。元朝以来,沙洲数量不断增加连接成岛,明末清初,连接成长10公里,宽20公里的大岛。历经1300多年,长江大浪淘沙,东海海潮推涌。若即若明的崇明岛,才终于形成大规模的沙洲今天的长江入海处沙洲还在向大海延伸,苍海桑田的奇观交继续呈现。长江口的绿洲也将随之漫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归宿。就是地球上一条耀眼的银色飘带的终点。2006年长江与东海的交界处是120度28分09秒。比20年前向东推进了8.5公里。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橘子洲吗?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橘子洲也是属于沙洲,它属于我国规模较大的江心洲。

3、课件展示沙洲的图片。让同学们认识一下沙洲。

4、课件展示网络视频,先让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沙洲。

5、(由沙石堆积而成的在水中央露出水面的自然景观。)

6、最后老师小结。

沙洲—是指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以及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是水流和波浪搬运、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二、活动一:猜想沙洲的形成原因。

1、提示:

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沙洲?沙洲是由哪些物质组成?这是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学生交流。

4、小结: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在河道由窄变宽处,河道拐弯处,河海交汇处,由于水的冲刷、搬运作用,容易形成沙洲。

三、活动二: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1、师:既然同学们预测到沙洲的形成与从上游携带来的泥沙堆积有关。为了验证同学们的设想,我们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模拟

实验。

2、出示实验材料:烧杯、各种大小石子、沙土,两个托盘,报纸、水等等。

3、思考:托盘及托盘的高度,烧杯中水和水量分别模拟实验现象的哪些?(河流中的环境和地势、雨水和雨水量)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

1、实验器材轻拿轻放,同学之间要团结合作。

2、如果实验不成功,可以重新实验。

3、让一名同学执笔,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三、讨论沙洲的成因。

思考:

1、喷水前后有哪些变化?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2、如果注入更多的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3、解释沙洲形成过程。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为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结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生1:

生2:

生3:……

五、总结:

通过我们刚才实验,充分验证,由于水的冲刷,将泥沙由上游搬运下来,在河道由窄变宽处,水流速度变缓,在河道拐弯处,受到岸边的阻力,在河海交汇处,一方面水流速度变缓,另一方面受到海浪的冲击,在这三个地方容易有泥沙沉积下来,月积月累,形成沙洲。

六、课件认识橘子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像橘子洲和崇明岛这样大的沙洲都是由于水的作用形成的。这说明了水的力量真大呀,它还会把石头冲击成鹅卵石,下节课,我们了解有关鹅卵石的内容,请大家收集有关鹅卵石的资料。

崇明鸟简介:

崇明鸟之所以有明,除了它是世界上有明的江心鸟外,它还以岛上美丽的风景、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圈而闻名。它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东面是浩瀚东海,南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及江苏省太山区隔海相望,西接滚滚长江,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偏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它并不是与大陆同时存在的。在1300多年的唐朝时,江口出现了几个小的沙洲,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形成现在的崇明岛。到现在为止崇明岛还在不断变化。

橘子洲概况

?毛主席有一首《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里所说的橘子洲就在长沙市区的湘江中心,是一个长约十华里的长岛,是长沙市的重要名胜。

橘子洲的风景很不错,湘江从旁边缓缓流过,春天江鸥点点;夏秋林木葱茏;冬天又有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景致可看。1904年后,长沙辟为对外开放商埠,洲上建有英国领事馆、长沙新关。

现在橘子洲上建有公园,里面种植着数千株桔树,每当秋收时节,桔树上硕果累累,这时站在洲头极目楚天,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也是夏日人们戏水游泳的良好场所,岛上建有天然旅游场。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6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风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从认识冷和热现象开始,研究冷热变化、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领悟到物质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课程分析 本课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这一活动认识了热空气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教学中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问题,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引导学生入手空气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通过“风的形成”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二)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活动1:画螺纹线的纸片、细线、蜡烛、铁架台、火柴。 活动2: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学生自备找风的材料)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 元的第五课时。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 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 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 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 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 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 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 知识。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 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案7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 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4沙洲的形成》教案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14.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 3.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欣赏沙洲图片 二、探究沙洲的形成 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汇报自己的猜想。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7.小结沙洲的形成。

8. 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 1.欣赏鹅卵石 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 3. 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 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 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 8. 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 10.拓展: (1)风的搬运作用;(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表2-1《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资料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6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风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从认识冷和热现象开始,研究冷热变化、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领悟到物质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课程分析 本课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这一活动认识了热空气的性质,通过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教学中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问题,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引导学生入手空气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通过“风的形成”对比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二)难点: 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活动1:画螺纹线的纸片、细线、蜡烛、铁架台、火柴。 活动2: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学生自备找风的材料)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 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度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因为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个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理解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理解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使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水平和想像水平。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持续变化的。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圆润,岩石棱角分明) 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 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 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 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 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

1054ja_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褶皱山和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的。这节课我们要再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岳——火山。 (播放录像“维苏威火山的喷发”,出示图片“长白山主峰白头山”) [教师精讲] 师:哥伦比亚高原和长白山主峰都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为什么在地貌景观上大不相同呢? 生:喷出口不一样。前者是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的,而后者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的。 师:对。请看图片,说出火山的结构。 (出示图片“火山示意图”) 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构成。火山口是岩浆在地表的喷出口,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出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师:不错。火山的规模大小不等。 (材料)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59米,位于阿根廷境内,被公认为西半球的最高峰。山峰座落在安第斯山脉北部,峰顶在阿根廷西北部门多萨省境,但其西翼延伸到了智利圣地亚哥以北海岸低地。

世界最小的火山:菲律宾八打雁省达加泰镇有一座塔尔湖,湖中央有一座小火山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火山,也称“湖中火山”。 (出示资料“火山的利弊”) 烈焰熊熊、烟尘滚滚的火山爆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城镇,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在过去的500年里,约有几百万人死于火山之灾。 但谁知这大自然之凶神恶煞,也能提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火山活动搅动了地下炽热的岩浆,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岩。这些火山岩浆里饱含着各种矿液,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凝结富集成多种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像南京的梅山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安徽庐枞铁矿和安徽、浙江的明矾石,很多地方的硫铁矿、膨润土矿,中国的四大图章石(福建寿山、浙江昌化、浙江清田、内蒙巴林)……都是火山活动铸造成的,也可说是火山在“地下工厂”中加工的“产品”。 火山是天然的化肥厂。有的活火山地区的居民,尽管那里火山频频爆发,他们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虎口底下居住。问他们为何留恋在此,他们则说舍不得离开这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因为火山爆发的火山灰是极好的天然肥料,它含有多种农作物所需的养分。蜚声中外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下,意大利人已在火山附近开了几家大型化工厂,利用火山喷发的气体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利用火山的巨大热能发电是顺理成章的。世界上已有几十座热能发电站。常年被冰雪笼罩的冰岛,已有1/5的家庭通过送来的火山蒸汽取暖供热。冰岛不冰,四季如春,原来也是火山的功劳。 诱人的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的热点。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岛的火山群、美国的黄石公园、法国的维希公园,都以其火山景观名噪于世。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是在1719年才喷发形成的。那里的火山地貌景观多姿多彩,或孤山独耸,或双峰对峙,或如卧虎,或形如蟒蛇,奇异如此。还有5个明珠般的火山湖。云南腾冲火山群,以各种温泉、泉华等火山地貌闻名于世。 1973年,在日本西之岛毗邻,因海底火山从水下冒出一块陆地,与岛连在一起,日本人马上正式命名为西之新岛,以此增加了0.24平方千米的领土,也是值得高兴的。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洛伊希火山顶峰,现在还位于海平面以下980米处,但它一直不断地上升,这座活火山一旦露出地面,也将增加一个新岛。 师:我们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主要骨架,它的分布格局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对我们人类的直接影响就表现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板书)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思考,山区与平原相比,在对交通运输的哪些方面影响不同? 生: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势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调,交通线路的分布和走向也受较大的制约。 师:很好。请结合活动题的第1题,理解为什么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 (生回答,师总结):从表4.1分析,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P82活动第2题,该题难度属中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让学生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 图中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主要是地貌和水文) 公路选线时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山区,公路线是如何伸展的?河流对公路的造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是社会经济因素,对公路线的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形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精编版

2020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案2精编 版

4、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 (1)卵石(装在盒子里5、6块)。 (2)分组实验材料(六组):每组小锤1把;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信封2个(一个装2块卵石,一个装1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 2、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 对,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台上); (再出示一块),嗯,还是石头(再放在展示台上), (再取出一块),老师今天带来的都是石头,(边说边取出余下几块),其实,老师课前给每小组也都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 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 请小组长打开你们面前的信封,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看、摸、想。 师:谁来说一说? 生答(光滑、圆溜、坚硬、近似圆形) 师: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的卵石?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三大构成____教案

三大构成教案 第一章三大构成应用概述 课程概述 三大构成包括平面、色彩及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是研究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按美的法则构成,设计出所需的图形。色彩构成主要讲授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的作用与三要素,色彩的配制及色彩与心理,情感。立体构成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并提高学生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设计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认识与了解平面构成的设计元素、形式法则。 2.掌握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及表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对孟塞尔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懂得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4.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5.通过学习能对色彩的情感、色彩的性格与象征、色彩的联想、色彩的味觉、嗅觉的联想、色彩与形状、色彩的音乐感的理论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 6.能理解与把握对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调性构成、色彩的采集重构的每一种构成理论特点,以及在实际的设计中的运用。 7.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懂得立体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一定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以及不同材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 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能用视觉艺术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 难点在于学生摆脱常规的视觉束缚,培养学生有构成的视角看待事物的习惯。 【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第三节形式美的法则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表现形式与应用 第一节重复构成 第二节近似构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侧.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并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岳的形成,是上节所学内容的具体应用,教学时要注意与案例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野外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及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火山的形态特征;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教学以山岳地貌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系统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四个结合”,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传授文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火山的模型、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或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 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岳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包括野外考察所拍照片、手绘简图及采集的标本等。还要搜集本地区地形特点及分布等方面的资料。观察褶皱、断层、火山的模型。 野外观寨:学生分组对当地的典型山岳地貌进行野外考察,观察褶皱(背斜、向斜)、断层的特点,对典型断面、景观要拍照或绘出简图,并要注意采集标本。野外考察时要注意安全。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木辊(树木的枝条也可)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木辊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的原理。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

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 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向往。(略) 一、导入 (一)师出示纸风车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 二〕r——

《卵石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为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地面形态的变化”单元中的内容。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在这课的教学中,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是教学的重点;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这一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观察各种岩石,从而发现、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推想、归纳卵石形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和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自然观--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 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两块岩石。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看看有什么发现?(卵石光滑 圆润,岩石棱角分明) 2、出示图片,我们把这种表面光滑圆润的石头叫卵石。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些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卵石的构造?生:我想知道卵石有什么用处? 生:我想知道卵石为什么是圆溜溜的?生:我想知道卵石最初是从哪儿来的?生:我想知道卵石将来会变成什么?生:我想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卵石的形成) 二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卵石? 2、推测: 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汇报) 3、谈话:卵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沿着河流去考察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师讲解:这是河流上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中游的环境,这是河道下游的环境。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第2课时)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 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教材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褶皱山与断块山地貌类型教材简单介绍了褶皱和断层的概念及基本形态;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其它们的基本形态特征。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景观,也是地理学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理解褶皱、断层构造在找油、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案例材料 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讲述]: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可能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板书)

[展示图片并讲解]: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洼的封闭洼地,所以会积水成湖。如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锥形体。上陡下缓。 如果火山是在海底喷发,火山喷发物不断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比如夏威夷岛,同样,冰岛也是火山岛,所以冰岛被称为“冰与火的国家” [承转]:如果岩浆是沿着狭长的裂缝流出地表,可能会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高原。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聂家庄学校温昕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 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归纳风的成因。 4. 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湿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 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

点头。 学生猜谜语:风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师问:如何感受自然界中的风。 学生回答:(红旗飘扬,树枝摇摆等等)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 师:猜测空气的流动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温度,天气等等)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拿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谈话:刚才老师做的这个实验,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上升,带动螺旋圈转动。 4、出示课件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

五四制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活动二:做一块卵石。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

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通过以上的推想、实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失去棱角而形成了卵石,这是本课知识方面的重点。拓展活动:教科书中展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岩石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他们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验,譬如:卵石是椭圆形的、在海边能捡到卵石等等,对于卵石的形成,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通过欣赏卵石、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座椅块卵石、推想自然界中卵石的形成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1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地表形态的变化非常复杂且涉及面广,地表形态的实例也就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实例,侧重分析外力作用。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本节课侧重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作为一个以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的实例,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