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5601623.html,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

作者:陶亚丹

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

摘要:哈代的小说总是带给读者一种宿命感,而这一思想的表现在他的名著《苔丝》中尤为凸显。哈代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期,资本主义在引领社会经济逐步走向高峰的同时也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困苦。资本主义的最大弊端的受害人应该就是农民,资本主义的到来让农民的生活彻底进入灾难的境界。哈代用自己的文字描述着这一切的社会变化,对于农民所遭遇的困境他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尽管他也希望去改变这一状况,可终究是无法成功的,这是他所处时代的必然结果。在这过程中,他的思想也随着社会这些悲观的现象而发生着变化,他从最初信仰上帝的思想到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进化向善论和社会向善论。但这思想的变化并没有解决哈代所担心的问题,反而让他成为了悲观主义者。本文将以《苔丝》为例来解读哈代的悲观主义。

关键词:悲观主义;哈代;资本主义

一、《苔丝》中哈代悲观主义产生原因

哈代将自己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苔丝》小说中,哈代在刻画女主人公苔丝时,这一思想的表现尤为凸显。《苔丝》中哈代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巧合和暗示,他运用这一些列的描写来进一步让读者明白苔丝的这灰暗的人生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小说有一幕:苔丝和弟弟用家里的老马去送货,意外却发生了,马在送货的路上被邮车撞死,以至于苔丝不接受父母的安排去亲戚家干活。老马的意外生亡哪怕真的只是一个意外的巧合,苔丝也不得不去承担这个结果,他所做之事都不得由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在那个时代他无法找到一个属于自己人生的出口。

二、《苔丝》中悲观主义的体现

1.宿命论的悲观主义

当苔丝被亚克思诱奸后,哈代把这一切定义为某种报应的结果,在哈代看来德伯维尔很多的祖先曾在得胜归家之时,为了找乐子也一定曾对其他农民的女儿做过同样卑鄙之事。在哈代的言语间,我们意识到她把这样的悲剧看作是对其祖先作孽的报应,在她的悲观主义里这全然无法改变。苔丝在牛奶场工作时,遇到了她以为的真命天子安吉尔,坠入爱情的浴河,当他们决定携手一同踏入婚姻的殿堂的前夜,苔丝以书信的方式,把自己过去所经历的种种都写了下来,并打算交到安吉尔手中,谁知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导致安吉尔没能及时看到。眼看就要到手的幸福,却因为又一次意外的巧合,让苔丝背负了妻子不忠的罪名,被社会所唾骂,最终她

浅析法国现代园林景观

浅析法国现代风景园林 【摘要】 法国现代园林发端于1925年的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现代风景园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园林的风格与形式,大体上走过了20世纪前半叶的开拓实验、中叶的深入探索及现代形式与风格的成形、后半叶的成熟及多元化趋向这几个阶段。 法国既有深厚的古典园林文化渊源,又有独到的现代景观理念,并能将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完美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强调个性和地方风格,一方面积极融入全球化,将法国现代园林设计带入独树一帜的新境界。中国和法国的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现代园林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法国这个先行者的历程中,有很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国20世纪以来近代园林的发展,试图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将其与国内园林历史的现状进行比较,结合自身认识给出评价。【关键词】 现代园林;发展历程;经典实例;中国园林; 【Abstract】 “The exhibition of international modern industry and art” in Paris in 1925 has made a start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France.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developed for one centur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has formed the sty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garden. There is a deep cultural origin of classical garden in France, and there are original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ies. France can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gether perfectly; while emphasizing the personality, France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put the French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a unique realm. China and France are both occupying very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but China has not shape th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itself. Much universality meanings are worth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France.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French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mpares with the China’s, and combined with myself understanding to draw evaluation. 【Keywords】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Classical examples; Chinese garden;

(英语毕业论文)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注定的女性悲剧命运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3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文言语体在英文歌词 6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9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6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7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18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1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20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21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22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3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2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2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26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2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2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30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3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3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35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36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3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3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9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4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

后现代主义景观

后现代主义景观 ——刘建平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的出现。而后现代主义景观通过批判,扬弃的吸收了现代主义景观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反理性主义、多元意义的表达与观赏者中心论等并走向了继承与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等价值取向。同时形成了历史主义、地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隐喻主义和叙事主义等五种设计类型,具有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表演性、参与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历史主义地方主义大众文化主义 Queen Modernism landscape 1970's afterwards, think that queen Modernism arrives at from the middle transplanting building concept other culture when the world of art, same have also evoked the layer-upon-layer ripple. Modernism opposes the art outstanding person after at this time, with the art masses, use vulgar , life-rization oppose extremely elegant art interest; Advocate art between every category , art and life the boundary disappearing, work of art act on optesthesia not only, and ought to act on the sense of hearing , tactile sensation, even the sense of smell aesthetics view, the scene waits as well as the art purpose is to create an entirety, thereby, have urged "environment art to send "the earth " appearing that art sends ". Landscape passes later modern doctrine criticizing , develop what is useful and discard what is not have absorbed Modernism landscape value system , the value such as inheriting and continuing tradition history culture having formed the oppose a rationalism , multivariant significance expressing and viewing and admiring person centre theory and so on and trend has been taken face. Doctrine , localism , mass culture doctrine , metaphor doctrine having formed history at the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时间:2010-03-21 12:34:05 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哈代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爱情诗体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相对于他创作的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抗争为题材的悲剧小说,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自有其独特根源。本文从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和无处不在的命运征兆三方面为其爱情诗的悲观色彩寻根溯源,展现出哈代诗歌在其深层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因素与价值。 关键词:哈代爱情诗悲观主义怀旧时间征兆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他对于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的诗歌。20世纪后再无小说问世的哈代,却因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而成为代表当时英国诗歌主流的杰出诗人。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世人而言,作为诗人的哈代与作为小说家的哈代相比,似乎毫不逊色。在哈代本人心中,诗歌甚至比小说更能表露他的思想和感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诗里,我可以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绪…如果伽利略用诗来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也许不会为难他…”[①] 就世人评价而言,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能“年复一年地让人感到惊喜”。[②]无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歌中,哈代创作均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和阴郁的“悲观气质”,这一点已为众多的哈代研究者广为认同。然而在本文看来,这一创作特点在其形成根源和具体表现上却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 首先,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与其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就创作内容而言,虽然人物与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及其造成的悲剧在其诗歌、小说中皆有体现,但哈代小说中的悲观色彩主要来自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冲突的思考,包括威塞克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英国南部宗法制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入、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资本主义的伪善行为、农民日趋困窘的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扩张之间的冲突等。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展现,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随着这一社会背景的展开而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也夹杂着复杂的个性、心理、精神、自然及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复杂的悲剧因素被融入小说所展现的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活悲剧中而呈现更多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诗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素材容量显然不及小说丰富,也无法在短小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 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 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 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班级:2011级规划2班 作者:王美介 学号:3011206112 指导教师:曾鹏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师纷纷做了后现代设计的尝试与突破,本文通过分类总结分析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具体实例,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1.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西方世界开始反思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于是在西方兴起了一股以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为主要要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反对,反对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技术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反对中心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装饰主义,反对冷漠,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并在建筑领域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主要是形式主义、历史主义、地方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在景观设计界引发的革命虽不像在建筑界那样轰轰烈烈,但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进行重新思考与认知,推动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做出探索与尝试。 2.后现代主义景观分类分析 后现代主义思想纷杂,一个后现代主义景观可能同时体现多种后现代主义精神,笔者大致以后现代景观所侧重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为主要依据做一个分类,将当代后现代主义景观分成五大类,分别是历史主义景观、地方主义景观、隐喻主义景观、生态景观和波普主义景观。 2.1历史主义景观 历史主义景观不同于现代景观追求简洁的几何形式与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而是强调与传统园林建立起一种联系,对历史文脉的回归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增强人们对此地块的归属感与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其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 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当代景观设计师通常会选择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将传统元素抽象为一种形式和符号,放在新的景观中,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景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另一种途径是对传统的形式进行分解与重构,使景观更多的体现对传统景观的创新与超越。 彼得·沃克在德国的凯宾斯基饭店环境设计中,将传统勒·诺特式园 林中常用的整形绿篱、草坪、彩色砂石等元素提炼出来,但没有用传统的 手法去再现,而是将其彻底分解,并用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现代构成手法 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庭园。在这个庭 园中,既有现代庭园的强烈秩序感,又能感受到与传统的联系,两者恰到 好处的融合,赋予此处景观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使人们身处其间有与众 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图1) 2.2地方主义景观 地方主义景观强调地域特色,尊重场地原貌与特色。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对场地内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这与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历史主义,尊重场地特性的原则是一致的,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也考虑防洪要求设计了榕树岛,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两个水塔、一个红烟囱这些工业时代遗留物都被保留并结合在场地的设计中。古老机器的保留使人们身处其间的时候有更为丰富的体验。公园中对路网、装置物的处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作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图2)图1 图2

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实践

1.题目: 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实践 2.研究方法 ①从艺术、建筑等相关领域入手,进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 ②西方景观设计领域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分析 ③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分析 ④总结中西方景观设计差异 3.研究结果 ①1966年,建筑师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观点:以“二元论” 和“双重性”取代现代建筑的“一元论”和“排他性”,强调保持传统和向波 普艺术学习。代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之后的理论评价大多都是批判现 代主义风格,寻找新的价值取向和建筑风格。 ②1977年,查尔斯·詹克斯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点特征:历史主义、直接的复 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 手法主义)。 ③本文作者发现后现代主义理论经过发展具有一下特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 历史主义、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大众意识、折衷和多元共生。 ④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三个西方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景观作品: 富兰克林花园——文丘里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查尔斯·詹克斯 法国雪铁龙公园 ⑤本文作者介绍了三个中国比较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景观作品: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俞孔坚 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檀馨 贵阳大十字广场——魏浩波 ⑥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园林发展关系的观点: a.后现代主义是源自西方社会的文化思潮,其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千差万别。 b.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提后现代景观绝不是要抛弃传统 和不考虑中国的背景。 c.中国如何在保护和保留传统、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性和时代特 色,更多的关注人本和大众意识,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怎样理解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结构主义、包豪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波普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波普艺术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于英国,60年代繁荣于美国。波普艺术的显著特征在于它的反叛性。波普艺术直接针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统领天下”,主导欧美画坛做出的回应与反叛。波普艺术家倾向运用艳丽的色彩如红、黄、蓝、紫等直接应用,给人以夸张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作品成为哗众取宠的流行艺术。有时通过把日常习见物品如汉堡包、汤匙、剥了皮的香蕉夸大比例、改变材质等手法制作成精致的公共雕塑,安放、耸立在城市广场中,从而改变了这些物品原有的内涵和意义,使之具有了纪念碑性质,让人以愉悦。 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实例: 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的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Plaza D’ Italia)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地处新奥尔良市的边缘的意大利裔居民集中地区,位于一些色彩丰富的老商店,以及普通的玻璃盒子大楼之间。它的中心部分开敞,一侧有带有拱券的祭台,祭台两侧有数条弧形单面采用不同罗马柱式的“柱廊”,祭台下部是台阶呈不规则形,前面有一片浅水池,池中是石块组成的意大利地图模型。在设计中还吸收了附近一幢摩天大楼的黑白线条,将之变化为一圈由大而小的同心圆,它们范围到达了周围的马路上,增强广场的领域感。广场上的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但设计师却加入了象征美国通俗文化蓝色或橙色的霓虹灯,还对罗马柱式做了逗人发笑的改动,如用闪亮的不锈钢的,水泥的,氖灯管组成的,瓷片的,镜面的材料来代替石头柱身;在拱的上方本来是放置神兽头像的地方,结果却安上了两张设计师本人的头像;这些改变了古典柱式的庄重的艺术性。与波普艺术一样,也有人讽刺这个五颜六色又加上霓虹灯照明的环境是“滑稽的老一套”。但是她是如此的热情欢快,亲切可爱,吸引着人们不断地涌来。 与波普艺术类似,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设计扎根于平民大众,平易近人,作品不艰涩,不让人费解。作品通常在局部运用艳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带来惊喜、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深入研究受波普艺术影响的园林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也有波普艺术所具有的反叛精神,对现在既成秩序的反叛,都带给人们观念的冲击。 但是与波普艺术一样,它本身的具有的肤浅和喧嚣,使人们在满足了猎奇心理也容易对其产生了厌倦。园林设计师在一些严肃、纪念性较强的园林设计中,比较少应用到波普艺术的手法;但是在商业街、城市公共开往空间、主题乐园、儿童娱乐场所等项目中吸收波普艺术的元素较多。 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对立的态度先后出现,但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在于,它所认为的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传统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现代主义过分地追求纯粹、形式至上、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

托马斯哈代

生平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无名的裘德》、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 《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主要作品 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008) 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2003) 绿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 (2005) 红色紧身衣The Scarlet Tunic (1998) 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998) 雪岭传奇The Claim (2000) 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98) 无名的裘德Jude (1996)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1994) 集市过后的那天The Day After the Fair (1987) 西波雷奇遇Exploits at West Poley (1985) 两份雄心的悲剧A Tragedy of Two Ambitions (1973) 枯萎的臂膀The Withered Arm (1973)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欧洲深厚的园林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蕴育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它的发展经历了各种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在全球化进程急速推进的今天,欧洲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仍然以其对传统和地方性的尊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对各种艺术观念与形式的借鉴而在当代世界景观舞台上独树一帜,引领潮流。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萌芽 随着欧洲工业城市的出现和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欧洲传统园林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开始向现代景观空间转化。英国设计师莱普顿(H.Repton)被认为是欧洲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最早从理论角度思考规划设计工作,将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自然与非对称趣味的追求和自由浪漫的精神纳入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理性功能秩序,他的设计注重空间关系和外部联系,对后来欧洲城市公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英国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许多城市环境恶化,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划出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和注重环境的新居住区。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艺术家针对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机械工业产品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威胁,发起"工艺美术运动",他们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单朴实的艺术化手工产品,在他们影响下,许多景观设计师抛弃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转而追求更简洁、浪漫、高雅的自然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艺术思潮的转折时期,发源于比利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进一步脱离古典主义风格,为现代主义风格做准备,一些建筑师的景观设计作品从自然界的贝壳、水漩涡、花草枝叶获得灵感,采用几何图案和富有动感的曲线划分庭园空间,组合色彩,装饰细部。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诞生 "新艺术运动"引发了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浪潮,到1920年代初,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小规模的庭园中尝试新风格,通过直线、矩形和平坦地面强化透视效果,或直接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案、线型转换为景观构图元素。 1925年巴黎的现代工艺美术展览会是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更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于设计的别墅以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将建筑嵌入自然;英国现代景观设计奠基人唐纳德(C.Tunnard)则在理论上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的3个方面:功能、移情、美学。 19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和英国唐纳德等人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引入美国,在他们鼓励、引导下,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等人发起"哈佛革命,宣告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 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 二战结束后,欧洲在一片瓦砾堆中开始重建,许多城市的新规划将公园绿地作为重要内容。。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德哥尔摩学派"进一步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许多城市将公园连成网络系统,为市民提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还乡 托马斯哈代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Thomas Hardy A SATURDAY afternoon in November was approaching the time of twilight, and the vast tract of unenclosed wild known as Egdon Heath embrowned itself moment by moment. Overhead the hollow stretch of whitish cloud shutting out the sky was as a tent which had the whole heath for its floor. The heaven being spread with this pallid screen, the earth with the dark vegetation, their meeting-line at the horizon was clearly marked. In such contrast the heath wore the appearance of an installment of night which had taken up its place before its astronomical hour was come: darkness had to a great extent arrived hereon while day stood distinct in the sky. Looking upwards, a furze-cutter would have inclined to continue work; looking down, he would have decided to finish his faggot and go home. The distant rims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irmament seemed to be a division in time no less than a division in matter. The face of the heath by its mere complexion added half-an-hour to eve: it could in like manner retard the dawn, sadden moon, anticipate the frowning of storms scarcely generated, and intensify the opacity of a moonless midnight to a cause of shaking and dread. In fact, precisely at this transitional point of its nightly roll into darkness the great and particular glory of the Egdon waste began, and nobody could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heath who had not been there at such a time. It could be best felt when it could not clearly be seen. Its complete effect and explanation lay in this and the succeeding hours before the next dawn: then and only then did it tell its true tale. The spot was, indeed, a near relation of night; and when night showed itself an apparent tendency to gravitate together could be perceived in its shades and the scene. The somber stretch of rounds and hollows seemed to rise and meet the evening gloom in pure sympathy, the heath exhaling darkness as rapidly as the heavens precipitated it. The obscurity in the air and the obscurity in the land closed together in a black fraternization towards which each advanced half way. The place became full of a watchful intentness now. When other things sank brooding to sleep the heath appeared slowly to awake and listen. Every night its Titanic form seemed to await something; but it had waited thus, unmoved, during so many centuries, through the crises of so many things, that it could only be the imagined to await one last crisis---the final Overthrow. It was a spot which returned upon the memory of those who loved it with an aspect of peculiar and kindly congruity. Smiling champaigns of flowers and fruit hardly do this, for they are permanently harmonious only with an existence of better reputation as to its issues than the present. Twilight combined with the scenery of Egdon Heath to evolve a thing majestic without severity, impressive without showiness, emphatic in its admonitions, grand in its simplicity. The qualifications which frequently invest the fa?ade of a prison with far more dignity than is found in the fa?ade of a palace double its size lent to this heath a sublimity in which spots renowned for mere prettiness are utterly wanting. Gay prospects wed happily with gay times; but alas if times be not gay.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现代园林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现代园林研究 刘玉华1 ,刘奎2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2.江苏天容建设有限公司,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 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从艺术、生态、文化、技术4个方面来概括其设计类型,进一步概括其常用的构图形式和设计风格。笔者认为这4种类型的设计思想偏重点各不相同:艺术思想可作为园林设计形式的资料库;生态思想可作为设计的科学依据;历史文化思想可作为设计的精神源泉;工程技术可作为实现园林艺术的手段。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思想;类型;特点中图分类号 T 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1-05258-05Study on M odern W estern Gardens after 1990s L I U Y u 2hua et a l (J 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 ong,J iangsu 212400) Abstract The theories and p ractices of modern western landscape design since 1990s were studied .The design types were reviewed from 4as pects of art,ecol ogy,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n its common composition for m s and design style were summarize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emphases of the f our types were different .The art ideas could be used as the database of the garden design for m s .The ecol ogy ideas could be used as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The hist ory and culture ideas could be taken as the sp irit s ources of the design;The engineer 2ing 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as the realization means of garden arts . Key words 1990s;W estern;Modern garden;Design;Idea;Type;Character 作者简介 刘玉华(197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讲师,园林工程师, 国家一级建造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9202201 西方现代园林是在继承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来看,欧洲和美洲的园林同属于从古希腊发展而来的大系统。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主义园林;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园林;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在园林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明显的特色。系统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方现代园林对促进我国的园林发展将更有意义。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形式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清楚地呈现出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艺术的思想和手法对于提升现代园林设计的艺术性起了很大作用,使园林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生态主义思想渗透到园林设计中,成为设计的科学指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使园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平衡;现代工程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使得园林设计出现更多全新的形式。 1.1 在现代艺术影响下,以创造视觉美为主的园林 现代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影响,对现代园林来说也不例外。在艺术与园林设计的种种联系中,形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思想上的联系。 1.1.1 从绘画中汲取营养,创造园林艺术。在艺术与设计 领域,绘画和平面设计由于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很容易被转化为园林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发展。 1.1.2 大地艺术与园林的结合。大地艺术与园林的结合没 有统一的风格,其作品手法多样,在不同的园林设计领域都有令人激动的创造。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1)通过大尺度的地形和雕塑来创造园林空间,引导和 组织游览。在德国德莱尔希市城南的山坡上,设计师用456个木头圆柱组合成一个金字塔的造型,一条石板道路把这个 金字塔地标切割成2个完全相同的空间,作品建在2m 高的土台上,土台的倾斜角度与金字塔的倾斜角度完全一致,整个作品似乎是从地面长起来的,与环境融为一体(图1) 。 图1 德莱尔希市木柱金字塔 F i g .1 The st ake pyram i d i n D el a i erxi C ity (2)以大地为基底,用土石等自然材料创作主题化的大 地艺术作品,把自己的艺术思想反映到大尺度的作品中。 1989~1996年,以色列艺术家坦尼娅创作了“超越平坦大 道”、“平衡”、“沸腾”、“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窗口”4个大地艺术主题作品(图2)。 (3)地形的艺术化设计。园林设计师用主观的艺术形式 创造或改造园林地形,使艺术化的地形既能与环境协调,又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带来视觉冲击。艺术化的地形不仅能创造宏伟的景象,也可以塑造亲切的小空间。瑟尔霍尔斯特花园(Der Seelhorster Garden )是汉诺威市内的一个文化公园,花园的中心是一个湖,湖岸边的绿地中用石块砌出一个7层的锥形台地,在石头砌成的骨架内分层填土,然后在土堆的表面植草,形成一座人造山丘。土台的外轮廓是三角形,而用石块砌筑的层层线条构成了土台优雅的内部纹理,这件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这个花园的地标,令人耳目一新(图3)。 (4)大地艺术与生态主义的融合。德国科特布斯(Cott 2bus )附近的地下盛产褐煤,100多年来褐煤的开采留下了数 责任编辑 熊章琴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11):5258-52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