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

“他的心怎样思量,他的为人就是怎样。” 《圣经》篇篇第23章第7节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状态?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相信你在了解了这一理论后,一定能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二战以后的传统主流心理学最大的成果,是使 D SM(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它包含了340种左右的心理或精神问题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心理学家们已至少能对其中14种50年前我们还无能为力的心理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成就,使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全部的人而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其次,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分关注问题的医治,用一种“快餐式”的工作方式来应对人的问题。这种没有经过心灵反思的、即时的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我们当代社会的人的需要,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再次,尽管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是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

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消极心理学以问题为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心理学研究的本意,因为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去掉人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的人、生活幸福的人,同样去掉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人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

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正是以这种新的价值取向为核心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生活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与其花大气力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也许对我们更有启发。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我们为何不把研究这些问题来当作是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呢?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致力于去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因为尽管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内外在条件存在种种困难,但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一种相对满意的、有尊严的生活,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社会的基础。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在个人的层面,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分类标准: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特别强调心理学要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特别是研究人格中关于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不过总的来说,和其它两个方面相比,积极心理学在

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

人格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特质理论是“大五”人格理论。所谓“大五”是指形容人格的五大因素,这五大因素是从所有描写人格的形容词中运用囚素分析法而抽取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神经质(neuroti。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eonseientiousness)。这五个词本身都是用来描写人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价值意义,是一种中性词,如神经质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有勇气还是焦虑、是平静还是生气、是快乐还是消沉、是自我控制还是冲动等;外倾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好交际的还是自我封闭的、待人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活跃的还是保守的等;开放性指人在面对审美、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时是好幻想的还是墨守成规的;宜人性指人在面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信任的还是怀疑的、乐于助人的还是不合作的;尽责性指人在而对外部事件时的表现是自我约束的还是放任的、是讲秩序还是混乱的、是精心计划还是一时冲动等。所以从“大五”人格特质理论的本质来看,人格心理学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最。一股力最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