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杰: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草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中技击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武技中的技击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武技在技击特征上既有起源上的共同点,又有文化价值取向、功能结构、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点,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与交流中要相互借鉴,吸取各方的优点与长处,使其“和而不同”,表现各自的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西方武技;技击;文化价值;功能结构
传统武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搏击之术,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特性,与西方其它武技如:拳击、泰拳、柔道等项目相比,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特殊的特征。
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武技,其作为一项身体运动项目,当然都具有体育属性,即健身、娱乐等功能。
但是,中国传统武术虽具有西方其他武技的特点,但又有不同之处。
“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
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代西洋体育,是建筑在以机械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西医和解剖学基础上的,主要研究人体的外形;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讲究心身运动和天人合一,注重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自身的和谐,与中国古典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他还指出:“中华武术与西方技击体育不论在发展渊源、价值取向、还是功能结构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比较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与西方技击体育中的技击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从它们的异同点上找出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为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能有所启迪。
1 相似的发展渊源
不论是中国传统武术还是西方技击体育,如拳击,其产生发展的原点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产生于生产劳动之初。
在远古时期,不论是世界的任何角落,不论是世界哪个民族在人类产生之初都存在着人与动物界、人与他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环境、食物、领地、配偶等的争夺、打斗等,以此来满足自己生存的需求。
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逐步会形成奔跑、跳跃、闪躲、翻滚、拳打、脚踢等技能。
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击刺、攻防行为的动作,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技击行为的技术。
即武术或技击体育的雏形。
由此而看,作为一种生存行为活动和手段,中国的传统武术和西方的技击体育在发展史上都是有着相同的起源。
2 不一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武技形态
世界上任何一种形态的技击体育活动,在产生之初,可以说是相互融通的,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伴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形成和自我确
立,在各自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呈现出差异,生产方式构成上发生变更,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变革的情况下,原本同源性的、无差异性的文明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开始表现出‘自我孕育、自我调节、自我拓展’的轨迹”。
[1]如此一来,这种同质性便会发生变化,原本具有同源性的世界技击体育也必然会随着各民族的文化走向,迈进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在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器械格斗并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拳击、击剑、泰拳等。
但从原始格斗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2]
2.1 西方武技产生的文化背景
正如“任何类型的历史文化总是在一定类型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样,西方技击术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土壤中繁衍而出的。
西方文化是在西方历史和人文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它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古罗马时期。
当时古罗马征服了迦太基(北非)、西班牙大部、马其顿及希腊诸地区。
他们的军队依靠重铠、长剑、厚盾、强弓,不惜大批士兵死于超体能的训练,换取战场上的胜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文化必然是强者哲学。
“弱肉强食”、“强者生存”被视为天经地义。
西方技击术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表现为崇尚一种力的强者哲学。
在体育手段和价值取向上,西方竞技体育强调超负荷训练,战胜对手是它的直接目标。
对抗中,“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讲求主动进攻,快者赢、强者胜,技法简单实用,重打击效应。
因此,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就成为西方竞技体育的追求。
2.2 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文化背景
与此相反,中国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在封闭、自然的农耕经济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古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和富饶的物产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群满足于男耕女织,各居一隅,人各自给,安于里井,从而造成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心理性格为忠厚、质朴、忍让、内向、中庸等。
然而,自秦汉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不断受到北方强悍民族的侵挠与掠夺,中华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决“以弱胜强”的问题,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视“人天”为一个整体,注重把局部纳入整体来考察,从整体来认识局部。
因此,中国武术素来崇尚“巧取”,如内家拳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等,其根本是“以弱胜强”,讲求“借人之力,顺人之势”的整体技击思想。
中国武术受中国传统哲学“中庸之道”的影响,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吸取了中国兵、医、道、佛诸家的一些思想方法,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和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因此,在体育
手段和价值取向上,中国武术注重“养”,习武练艺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完美统一。
真正武林“高手”的比试,从来讲求“点到为止”、“礼让为先”,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争斗而又礼让,艺纯而不玄浮。
由此可见,即使同为“技击”,东西方的技击观念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3 结构功能上的不同
在功能结构上,“西方体育是一种分离的,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外倾竞技方式”。
在人体生理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训练中,以破坏生理系统原有平衡,而不断地向人体生理极限逼近的挑战,极大损害了人体健康。
纵观当今各种竞技体育项目的冠军得主,最后无一不是带着满身伤残离开竞技场的。
在辉煌灿烂的荣耀背后,是以损害个体生命健康为惨重代价的。
因此,西方竞技体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功能与外在功能是对立分离的。
而中国传统武术则不然,它能将健身、防身、修心开智这三大功能融合为一,这是它高于一般体育之所在。
它要求习练者首先要强内壮外,为进而学习技击打下扎实的身体基础。
长期实践证明,传统武术对人体的各系统、各部位都有很好的锻炼保健作用。
因此,武术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是和谐统一的。
其功能的优越性和复杂性是西方竞技体育难以比拟的。
4 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西方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张扬,崇拜英雄的社会,而竞技体育则是创造英雄的领域。
无论个人、集体、民族还是国家都以拥有英雄而自豪和骄傲,因此,英雄的社会地位显赫、经济价值崇高。
这一点同西方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崇尚个人主义,崇尚功利思想,追求个人利益的获得。
西方文化滋生的“竞技”是以胜负为评价标准,尤其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
尽管现代奥林匹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并不是针对战胜对手而言,但是,在世人的眼中,只有战胜对手才能显示出“更高、更快、更强”。
如此的理念,使得西方社会原本的武技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即开始逐步地走向对功利性的追求。
在拳击擂台上,拳击运动员想到是我要如何击倒对手:在击剑的平台,击剑选手要做的就是抢先一步刺到对手的有效部位等等。
运动员们在进行格斗较技的过程中,目标变得单一,行为变得功利,只有一个意识——打败面前的对手。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示自己的强大,才能够表现自己的技高一筹,才能够使他们获得荣誉和与之相等价的利益。
[3]如同有的学者对竞技体育的评价:“欲望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驱动力”
[4]
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要走向世界,真正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必须认清西方竞
技体育与东方武术技击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自不同的民族心理、气质、价值标准而形成的。
无视这种差异的实质,急功近利地为了迎合奥运,早日进入奥运、面不惜对中国武术进行“削足适履”的改造,只能将传统武术改得面目全非,最终导致“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局面。
总之,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华武术之发展,决不能只着眼于奥运,而应在与西方体育的交流中,从武术的本质出发,立足于东方文化传统,研究其运动规律,“异中求同,同中有异”,从而开创出一个与西方体育互补的东方体育盛会,让中华武术真正服务于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