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发展路径思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计算公式:C3=100×(PL×GL)/GP 其中GL表示绿地占城市用
地的比例;GP表示适当人均绿地。山区河谷型城市未来适宜人均绿地面积25m2,10m2作为 河谷型城市未来最低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率30%。 适度人口:C4=100×(PL×30%)/10 人口容量: C5=100×(PL×30%)/25 由于约束条件和参考标准的不同,导致城市人口容量和适宜人口的差异较大,因此对于山 区城市的生态因素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所以三个不同的因素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最后获取 平均值来表征最后的结果。 C=(r1C1+r2c2+r3C3)/3,C1表示城市建设面积约束条件下的人口容量;C2表示城市基于 城市用地结构约束条件下的人口容量;C3表示城市生态标准下的城 市人口容量。通过德尔菲法,获得各个系数的权重:其中r1权重为0.2,r2为0.3, r3为0.3。
团按多功能综合体组织,有利于居民就近上班和就近活动,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
总体原则上应重点完善中心区,合理发展西部和北部组团,积极发展东部组团。对于每个组团的建设应根据 山地地形地貌特征,使每个中心组团相对独立,设施配套,每个中心组团之间以大片绿地隔离, 要避免开山建设、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展空间都较狭小,但是在最近的几年内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于城市山区的
周边的耕地造成了很大的需求压力。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以及 有限的后备可利用土地下,大量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以及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适当的削山造地,重 视削山造地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实背景
目前半数的人口住在城市;到本世纪中期,全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将占主导地位。到2030年,在 城市中生活的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整个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2000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化率由2005年底的43.2%增长到2010年
的49.7%。特别是近两年,每年城市化水平增长均在0.8%以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健康 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随着城市化带来城市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增多, 城市其区域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城市病。主要表现是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基础设
9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测算方法
●基于城市用地标准的人口容量 建设部规定适宜城市人口用地标准为1万人/km2。据此,以城市目前城市面积估算,可以简单的推算 出城市人口的适应容量. 人口容量=1×PL (PL表示用地量,单位: km2 ),城市规划中规定,人均建 设用地指标应不低于人。据此,城市最大人口容量:=(100×PL)/60 ●基于城市用地结构的人口容量 由于城市的发展,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城市的居住标准是有变化的。 建设部规定,城市用地结构中居住用地的比例为20%—32%,人均居住用地标准为18—8m2人。适度
施过度利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
3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结合。城巿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 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 实践意义 十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实现城市产业、环境、社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体系的良好发展,从而 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等的全面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
(2)各组团之间由自然山地及规划的绿化隔离带分开,避免连成一片,便于城市绿化,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有
利于体现山城风貌和生态城的特点。 (3)带状组团式结构布局灵活富有弹性,便于城市分期分批建设,对城市未来发展变化具有较大的适应能力。 (4)各组团之间由两条以上道路连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将城市活动变为有机分散的多中心活动。各组
15
五、结论与思考
山区城市化发展结论:
湖北十堰山区城市发展主要分为历史与现代两个阶段。历史时期,城市规模很小,城市化率很低;现
溪、房县)的地域。
春秋时期,十堰属于楚国疆域; 战国时属楚国; 秦汉时属汉中郡长利县; 东汉、魏时属锡县; 唐、宋时属武当郡郧乡县; 元代始设郧县。 民国时期,湖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郧阳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5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2)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山区城市基础薄弱,区域内农业落后,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内部和外 部条件都不景气。此阶段,湖北山区城市发展处于停滞阶段。这段时期,国防安全和建设的 需要,湖北省许多工业和基础设施被迁进了山区。1952年底就有了建设二汽的构想,但正 式开始建设在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市,让十堰城市发展迅速崛起。这为十堰 山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城市规模逐渐变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由初级 阶段向加速阶段过渡。
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十堰城市为例
1
目
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三、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出现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建议 五、结论与思考
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理论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问题不断涌现。从最初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始,到目前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一直是研究者的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地理学所吸纳,并 与地理学结合,尤其是城市地理学。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系统的研究区域城市的城市化进 程、城市功能、体系等方面。希望弥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侧重于可持续指标而忽视城市本身研究的 这一现状。
性和开放性较小,再加上城市的历史基础本身较差,尽管政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发 展依旧缓慢。 从2004年至今,十堰拓宽城市发展空间的探索未曾止步。削峰填谷、人造平原式的“山
地整理”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截至2013年,十堰“愚公移山”制造了近10万亩土地,由
此,东风龙门工业园、港澳台工业园、神鹰工业园、温州工业园等先后建成,十堰迎来了工 业发展的新篇章。
人口用公式C2所示: C2=100×(PL×P)/HL 公式中:P代表居住用地占的比例;HL代表人均居住用地
标准,单位:m2人。适度人口计算中,P取值为20% HL取值为18m2/人;最大容量计算,P取值为32% HL取值为8m2/人,
10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基于生态标准的人口容量
建设部规定绿地占城建用地比例为—人均绿地》,其中公共绿地根据此标准:城市适度
效应,以城市为中心、交通为网络,连通整个农村,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进而带动整个
湖北西北部山区的城市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等的发展。
4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1)历史时期,
城市规模小,城市人口少,城市化率很低;历史时期由于经济落后,战乱频繁, 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等原因鄂西北山区人口较少,城市规模小,只有小型部落。 相传黄帝时代,在汉水之南有彭、庸两个部落,属现在十堰市南三县(竹山、竹
11
三、城市化发展问题的出现
城市病出现:
城市病的治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与城市功能的体现。十堰山区处于城市化初
级阶段转向加速阶段,城市病问题并不严重,但是依旧有许多问题。十堰山区区域生态环 境脆弱,最近几年基础设施和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增多,水土流失加剧,开山建成造成的 城市灰尘增多,工业区落成对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空间小,城市人口集中造城市生活垃圾 增多,污染物不易扩散。 人口城市化问题: 在人口迁移上,十堰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于周边农村地区人口的迁入,城市新增人口
12
三、城市化发展问题
城市功能问题 城市的职能比较单一与薄弱。只有区域中心城市十堰市职能强,其他城市的职能处 于发展初期,职能强度较小。城市之间的吸引力小,竹山、竹溪、郧西等与其他城市吸 引力范围无交叠。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 城市体系问题 山区城市是沿山谷河流分布。城市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城市发展受到地形的约束较 大。十堰山区城巿之间联系不足,城市间交通落后,连通方式单一、层次低。其中十堰 西部城市的联系度为区域最低。十堰山区城市规模普遍偏低,城市等级位序发育不完整, 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的离散阶段。整个区域城市规模发育不均衡,
7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十堰削山造城湖北“车城”十堰正在老城区的东、西两面大规模造城,其中,“东部新
城”的规模将达到4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的规模将达到46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一个
十堰。仅是“西部新城”,截至目前已经削掉100多个山头;自2007年以来,十堰市已经 “向山要地”6万多亩,“十二五”期间“向山要地”9万亩。官员称建造新城成本将超过 千亿元规模。
实行的是内部转化。在质量上,由于武陵山区城市化新增人口几乎都来自周边农村,所以
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城市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 产业城市化问题: 土地城市化问题山区可供应城市土地量的土地能力和面积是极其有限的。主要压力是土地
的有限性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上,城市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居住
用地与工业工地,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重要的公共用地与绿化用地面积几乎近于不变, 城市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建设大多采用夷平山头,对山体整体夷平,成本高,而且可移走 山体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教育开展。提高山区城市人口整体素质。
优化产业城市化
湖北十堰山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薄弱整个山区城市经济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适当发展第二产业。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以及为更多的人口
提供就业岗位。根本上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优化土地城市化
湖北十堰山区所有的城市几乎都处于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都位于谷地和河漫滩上。所有城市的发
6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后,政治和经济环境逐渐变得更加宽松。国家开始执行新的城市发展方针,即控 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湖北十堰的现代城市始于1969年12月,撤销“十堰办事处”,成立十堰市,
1973年2月,郧阳地区所辖十堰市改为省辖市,地市分离。但是由于山区城市交通的可达
西部城市发展相比较来说等级低、规模小。
13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建议
优化人口城市化
在未来十堰城市发展中,应该逐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基础建设。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于外来优秀人才的吸 引与优惠政策。逐步转变城市吸收本地农村人口为主的局面,真正实现城市开放性,通过与区域外人口的
良性流动与区域内的适度农村人口城市化来实现城市人口的优化。同时要加强城市人口的优生优育与文化
8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在最近几年来山区城市化的加快主要是山区本地乡村居民由农村迁出,迁入城市。人口的 主要实现内部消化,与区域外的人口交流较小。山区的城市人口主要都是来自于周边腹地的农 村人口,人口城市化主要是通过本区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的。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山
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小。山区城市对人口没有强大的集聚力,就不会继续演化和强化。山
区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只能是退化而不可能成为规划和预设的。没有人口的流动,就没有信息 流、物质流与资金等。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土地利用城市 化。 山区人口加快流入城市的原因: ●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 ●山区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 ●交通、通讯改善,与外界联系加强,就业范围选择扩大。
14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建议
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建议
完善城市布局结构———带状组团式发展, 根据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功能组织的要求,以及规划实施的有序性因素并考虑到城市现状的特点,十堰 市发展沿老白公路呈带状组团式分布,近期形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中心”、“六个组团”。远期新辟 北部组团并将六里坪镇和武当山区划归十堰市后,城区将形成“五个中心”、“九个组团”。组团间留有大 片隔离绿带,每个组团各自形成完善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城市主要往东发展。这种布局结构的特点 是: (1)既适应了山区的自然条件,又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