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三农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三农问题的指导
1.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建设指南,也是我们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应该更大清晰透彻,为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用马克思主义式思维思考我国国情,用更科学的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三农问题的指导意义
在《资本论》中,农业问题也是马克思较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他强调农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这对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是:务必要把三农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稳定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城市的地位逐渐超过农村,城市的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农村。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发展远超乡镇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加快农村的发展建设,慢慢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促进城乡共同前进。我们要时刻学习和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髓,用之指导农村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农问题也随之而改变,所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基本方法论原则去看待解决问题。
2.新时代下的三农问题
“三农”一词的最早是出现在1996年,由经济学家温铁军提出,这是首次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概括成“三农”问题; 2003年,中共中央于正式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纳入工作报告。但是至今“三农”问题的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三农”问题的解读也随时代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涵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最突出。
2.1农村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是指大量青壮年劳动者离乡,导致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中的断层,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城镇化以及村庄建设规划而导致的乡村聚落和住宅的空心化。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结果,所以现在好多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民工。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但同时它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使得妇女老人们无法承担大量的劳动强度。另外,他们在劳动力和技术质量方面的欠缺,不仅影响了粮食的产量,而且过度滥用使用肥料加剧了土地的污染,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农业边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和分离出来,他们不在从事农民基本的耕种日常,但从身份上并没有完全切断与传统农民的联系,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边缘化群体的产生,这种现象即所谓的农村边缘化现象。
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表现的越来越薄弱,如“白菜烂”、“蒜你狠”等增产不增收的事件常常发生展现了农民对市场信息变化的薄弱应变能
新时代下三农问题研究
范蓉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点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农民作为人民中的一员,生活也一直都备受关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三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由此提出了乡村实施战略。其实,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三农问题贯彻始终,一直是各个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相关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皆有助于解决中国农民的实际问题,对新时代下现代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收入的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三农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章编号:INSS2096-0743/2019-05-0094
力。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国也发挥不了农业大国的优势,农村的边缘化影响了与国外价格低廉农产品的竞争,国内农产品受限于高成本而无法出售,最终只能依靠国家政策来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出现了“进口进市场,国产进库存”的被动局面。
2.3农民老龄化
从最近的人口数据普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发展阶段,我国将在2030年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城镇化不仅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迅速凸显,也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养儿防老”的模式受到挑战。而且许多地方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机制仍然比较薄弱,现阶段还不能满足基本需要,许多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面临的困难,让大规模的公共养老服务事业难以建设。另外,虽然大量的农民劳动力转向城市,但因受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限制没有被城市接纳,最后带着年老病弱的身体被迫回乡,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解决他们的就业、医疗以及养老问题。
3.化解三农问题的对策
3.1重构新时代农村居民主体
重构农村居民主体暗示着 “空心化”之后的农村能否走向繁荣,其中最重要是谁是未来农村居民的主体。所以在我看来,相关政府所要做的首先是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实行“户产分离”政策,允许市民下乡,这样两者相互流动,既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也为农村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持。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大量的农民进城却无法落户,最终回到农村,而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有利于农村和城市权利的公平发展,有利于农民和市民在教育、人事、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同等待遇,有利于广大农民在这片肥沃的农村土地上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拆除了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藩篱,农民将更热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更努力地建设美好的家园,也会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实行“户产分离”政策,允许市民下乡农村的户产一体也给很多城镇中想要回归农村的市民带来了阻碍。那什么是户产一体呢?其实是指农村集体产权与农民村籍的户产一体,外来人口进村落户或离开村庄时会涉及集体产权或集体福利的受损,所以导致他们难以进入农村,而大量农民的离开,很
多土地被闲置,不能得到足够利用,同时也阻碍了城乡之间交流互动,导致人口一味地向城镇单向流动。因此农村实行“户产分离”政策,是为了替农民的自由流动和市民下乡创造条件。
3.2重构新时代农业生产主体
重构农业生产主体是中国未来农业解决“边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可持续的“养老农业”面临窘境,越来越多的现象反映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前锋力量。因此,农业生产主体的重构有以下两个要求:
(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一步。如今,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现代农业的未来将需要大量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他们才能够通过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农业设备进行作业。所以有必要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扩大农村的职能技术教育规模,增强农民在未来农业中竞争力。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还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的流失。
(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巩固和完善基本农村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工体系,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等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党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这项措施给了农民一个保证,保障了他们的自身利益,把选择权交到了他们自己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稳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3重构新时代农民养老主体
随着当前农村大量人口的外流,以往“以地养老”的模式难以为继,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农村孤寡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通过加大农村的养老服务建设,解决当前老人“无所养、无所医”问题才解决是“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多方投入资金,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参与的农村养老体系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方政府的宣传效果不佳,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并未真正展开。近年来,许多地区也尝试和探索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都没有取得有
(下转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