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2006-11-26
音乐论文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以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独特的技巧演奏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本文从笛子的发展史、技巧、派别阐述南北派笛子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笛子形制的变化发展。
[关键词]笛子发展史派别技巧现状笛子的历史几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步发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泛性、群众性,几千年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
可以说在浩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声、律、美等等诸多学科。
它已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音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笛子,又称竹笛。
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
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和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出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
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
常见的笛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广泛运用。
曲笛善于表现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而梆笛要比曲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
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
李白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笛子艺术的魅力。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
近年来在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在罗泊
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
我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笛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制出了长短不同的笛子。
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样了。
由于地方戏曲的大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音孔和两个助音孔。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
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
主要用来贴笛膜。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
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音孔:共有6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
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
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又有“苏笛”之称。
这种笛子主要以C、D调笛子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
它适于合奏与独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地方戏曲音乐中最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
这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主。
管身较曲笛细而短。
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伴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
它适应不同调的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
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
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
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
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
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
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
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
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近几年随着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发展,笛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如:弯管低音笛、低音长管笛等等。
在笛子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比如:大G调、大A调、大C调、大降B调等。
当代笛艺呈现五彩缤纷、水平很高的繁荣景象。
名家众多,各地出现极富代表的新作,极大地丰富了笛艺的舞台。
在历史长河中,民族器乐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习俗中,在历代的宫廷、官府的礼仪及宗教活动中,都有着大量的器乐演奏活动。
同时在歌舞、说唱、戏曲等姐妹艺术中,器乐得到了发展。
而在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中,器乐常常与歌、舞相结合为一体。
如《周礼﹒春官》记载中说的“大司乐…:而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组成唐大曲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散序”,是纯器乐演奏,而第二部分“中序”和第三部分“破”(或“舞遍”)中,器乐与歌和舞相结合。
又如:周代的琴歌(自弹自唱)、间歌(奏与唱相间);秦汉时的鼓吹(以打与吹为主,还常加入歌唱)、相和歌(丝竹与歌唱相和)。
以及宋代的秧歌和说唱;明代的戏曲艺术中,器乐除有一些单独演奏的段落外,它主要是和歌、舞相结合。
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不断涌现一些将声乐曲和舞曲加以器乐化加工而发展成独立的器乐曲,所以笛子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从合奏走向了独奏的舞台,开创了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