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初稿梁倩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
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的作家。其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雅与俗两大类。其雅词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文人的情怀,俗词更贴近社会,反映市井平民的平凡生活。他的“雅”在一定程度上被他的“俗”所改造,而俗词也是“以雅写俗”,是用文人学士的语言、视角、技巧来写通俗的东西。故而其词作就达到了雅俗兼备、雅俗共赏之妙。
关键词:柳永;雅词;俗词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他是北宋时期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传词近两百首。由于他本人放荡不羁,藐视礼法,故而他的词不被当时的封建社会以及正统文人所推崇,而且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随着历史的慢慢沉淀,人们对柳永有了较为客观的统一的评价。由于他自身的才学和他后来长期所处的环境,基本上将柳永的词分为雅俗两大类。其雅词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文人的情怀,如描绘社会面貌、抒发个人情感等;但俗词更贴近社会,多是反映社会下层歌妓舞女的痛苦生活。因此,要正确评价柳词要整体把握柳永词的雅与俗,做到以俗为美、雅俗兼济。
一、何减唐人高处
(一)“雅”之体现
在宋代,伴随着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雅俗观念的分辨开始兴起。而当时雅的评判标准则趋向于“文雅”。《论语·雍也》中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强调,文章应该形式与内容并重。雅俗也是参照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提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可见,雅俗的评判在于“文质”的考究,落实到宋词来说,评价一首词的高雅与否其外在主要表现在语言词章的含蓄、雅丽,意向的跳跃等,内在主要表现为思想内容要脱离低级趣味,境界开阔,取材符合文人雅士的趣味等。柳永作为出生在宋代的仕家子弟,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思想和写作很难跳跃出“文雅”的篱籓。故而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雅量高致的上乘之作。
这些上乘之作不单单是依靠“文雅”的评判标准来定夺,更重要的是得到众
人的肯定和欣赏。对此,前人笔记资料中有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词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1]刘熙载也赞其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2],清代宋翔凤《乐府余论》中谓:“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3]这些评论中都肯定了柳词“雅”的一面。柳永的《雨霖铃》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也很能体现其典雅,如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细细品读柳永的词作,属于雅词范畴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羁旅词。柳永生长在一个崇尚儒学、注重科第的传统家庭,自幼苦学,少有才名。曾著《劝学文》曰:“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由此可知其读书之勤奋与志向之远大。弱冠之年,柳永便开始了他的羁旅冶游生活,四处奔走,寻求安身立命、实现抱负的机会。在异乡漂泊往往是困难重重、孤独凄凉的,这些真切的体验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大量描写了羁旅劳顿之苦、漂泊孤独之愁。
柳永一生羁旅大半个中国,而其中心旅行圈就在古楚国一带,由于政治上不得志又身处楚国,使他对宋玉式悲凉有着直接的感受,并在创作中深受宋玉的影响。宋玉是历代悲秋之祖,他的《九辩》以所谓“摇落之悲”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柳永在他的词作中得到共鸣,把他当做异代知音、艺术参照。如“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玉蝴蝶》)等。
师承宋玉,自然少不了悲秋的佳作,陆机曾在《文赋》中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可见大自然的各种变化能引发人的某种情感,柳永的部分词就融情于景,触动人们的心灵。如得到文人高度评价、被后人称道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前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暮江雨景,深秋时节的潇潇暮雨,给人一种凄凉的况味,客观写景,却已浸透抒情的感伤。“渐”字起领的三句让人感觉迟暮的逼近,他把深刻的感情,融入到所写的景物里,一个“紧”字真实的描写了霜风的凄厉,表现了词人心理的触动。“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到处的红花绿叶都凋敝了,大地上不留半点春夏的印痕,万物的芳华都随着秋雨和霜风逐渐消逝。作者的青春、事业也逐渐走向幻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将秋士易感的悲凉和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在一起,兴象超远。下阕写他的怀念与相思,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感情的升华。“登高望远”,更显羁旅漂泊的苍凉悲慨。整首词境界开阔,高远雄浑,的确是不减唐人高处。
宦游词。柳永进士及第之后,喜悦之情没维持多久,便开始心生矛盾,他在《满江红》中提到“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他即希望能像王仲宣那样遭遇明主,大展宏图,又向往严子陵的隐居。可见他的仕宦生活不如意。代表作如《凤归云》: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从词中我们可看到词人对功名的鄙弃、对宦游生活的厌烦、对荏苒光阴逝去的惋惜、对现状的无奈悔恨。上阕描摹沿途景色,下阕抒发凄凉之情。全词反映出词人夙愿难偿,个性压抑的苦痛心情。词中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抛掷云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其敢于否定封建思想,追求个人自由的观点在当时一般文人是无法企及的。
柳永在为官之时也是尽心尽责的,在做昌国县的晓峰盐场监官时,目睹了海边盐民的悲惨生活,写下了著名的《煮海歌》。深刻细致描写了盐民的沉重苦难及根源,也表达了自己去兵、罢盐铁的进步主张。体现了柳永对民生的细致观察和积极用世的一面。这首诗被《大德昌国州图志》收录,作者也被列入该志的《名宦传》[4]。
咏怀词。这些词作都是日常生活所感,怀古词大多蕴含着对现实的无奈,对功名的失望等情绪,以《双声子》为例,全词通过对“夫差旧国”荒凉残破之景的描绘,抒发出沉重的历史兴亡之感。
咏物词则托物言志,蕴藏深意。如《受恩深》是柳永的一首咏菊词,“待宴赏重阳,恁时尽把芳心吐,陶令轻回顾。免憔悴东篱,冷烟寒雨”写出了菊花甘于淡泊,孤寂自持。通过吟咏菊花,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此外,柳永的游仙词如《巫山一段云》,以及承平气象词,描绘都市壮丽容貌和富庶景象的《望海潮》,风格典雅、符合上层社会审美情趣的《乐章集》中的祝颂词都不乏有上乘佳作,雅致佳句。
(二)“雅”之比较
这些词作使柳永在后来得到文人们的认可,而当时宋人们的评价则认为柳永词作之俗,“柳永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5] “彼(柳永)其所以传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悦之故。”[6]他们大多认为柳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