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论方法与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系统论方法与视域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从观念体系入手,而应将其看成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与社会制度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信仰体系的构建、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知识体系(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和法律体系相互依存并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之一,它的效用只有在与其他各子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统论方法;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属于主体观念层面的变革与更新,但这种价值观念的体系是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在人们的主体观念中的反映。

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仅从观念体系人手,而应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建设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与社会制度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信仰体系的构建、道德行为规范体系和知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依存并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制度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信仰体系的构建、行为规范和知识或技术创新体系等各元素(子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实质是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及制度运作的相互说明和印证,是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有机的开放的理论、观念,包括实际可操作的系统。

将这一理论或观念系统运用于实践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的运作过程。

按照贝塔朗菲的理论,系统就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不仅要把整体系统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子系统),然后找出各元素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要回答元素间如何实现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是其中的子系统。

制度设计(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信仰体系的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知识体系(就个人而言)、技术创新(就社会而言)、法律体系的构建,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本文试图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的元素(子系统)在与上述诸多元素(子系统)间是如何在相互联系中得以实现的。

用系统论方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既是隐性的,又是显现的,既体现在社会制度设计(或创新)、公民社会的确立中,又体现在个人行为规范中,既体现在精神层面,又体现在物质层面,既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又表征为时代精神和全人类的普遍主义价值取向。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亦即(子)系统工程。


制度安排(设计和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元素(子系统),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它是硬性的制度和规范,当然也包括隐含、包容在制度当中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理性的基点。

如果人民群众不能直接和真正地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益和幸福,他们就难以真切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各种体制机制,也就难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体系。

制度正义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的第一要义是用来“治官”、“治吏”的。

各级官员如果真正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具有法治意识、道德人格,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实的社会理性和个人主体理性有机结合的理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唤起民众的价值主体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尊严和切身利益。

“共建共享”、“民主法治”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要义,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

制度和机制、体制中隐含、折射、包容着价值观。

这种隐含在制度中的价值观作用于社会便会产生社会资本、社会凝聚力,体现社会正义,并使社会风气淳化,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价值观经由社会制度的設计、改革和创新才能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体现出来。

公平正义的共同价值观要通过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来反映和表现,而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又要通过各级官员的良知、荣辱意识和行为来具体体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这说明制度的正义与官员的良知良能的实际行为是否有益于老百姓有密切联系。

反过来说,荣辱问题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公平问题。

倘若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对于富人可以要求他们讲荣辱,对于穷人而言试问管子的话还起作用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制度正义,而制度正义的底蕴则是官员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境界、道德行为和对民生的态度和认识问题。

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的事实际是“民生”所指,“民心”所系。

“民惟邦本,本同邦宁”、“水能载舟,又能覆舟”是千古至理。

“共建共享和谐”是解决民生问题,真情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是走向善治的理性精神”。

可见,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共同价值是在制度建设、道德人格(行为规范)和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诸元素(子系统)相互联系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


主体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都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它的认识论基础,而任何真理性认识也只有在转化为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成为实践的直接动机。

并成为掌控实践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建设核心价值观要以真理性认识作为基础。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思想,而且是崇高信仰的目标和终极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如果离开信仰体系的构建作为依托即对未来美好社
会的向往和追求,就会缺少某种超越性的精神底蕴。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的一种超越。

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活动。

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走向理想的冲动和努力的精神,它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