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

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

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

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

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

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

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

”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

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

”那么,从什么角
度去看待这个和字才合适呢,以我看来,这便是系统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和强调的是联系的和,联系是和的前提条件,没有联系,哪来调和?而联系,正是在系统中,也只有在系统中才存在的。

万物皆系统,所有联系,都是系统中的联系。

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现代系统论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甚至有人宣称,二十一世纪,是系统论的时代。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互作用,就是联系呀。

联系,就是系统的本质。

万物皆系统,即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均以系统形式存在。

只是有的系统比较简单,我们将其作为一个简单单位看待。

有的系统就非常复杂,被称为复杂巨系统,人体就恰恰是这样的复杂巨系统。

系统的特征是一加一大于二,对于生命来说,生命力就是系统性的表现,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部分,就是“有事整体”中的有机,就是吹入泥人鼻孔中的“气”,就是“神”。

《内经》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

”这段文字和谐优美,但这“两精相抟谓之神”很难理解,现在我们从系统论角度去看待它,就很好懂了,两精相抟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就是神。

中医的本质特征是系统性,中医的系统论本质,正是中医最大的科学性所在,也正是中医学能够“早熟”的根本原因所在。

必须注意这里所说的“早熟”不等于落后,《李约瑟文集》中提出一个世界科学演进律,指出了中西医融合的困难。

这种困难,其实就是由于中医的先进的系统论本质决定的。

《孙子兵法》经历了二千多年,仍然是许多国家用军事院校的核心课程,为什么,是因为战车因为长矛吗,不是的,是因为兵法中所展现的系统论本质。

例如“兵熊熊一下,将熊熊一窝”,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兄弟同心,其利断断金”,例如“众志成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我们从系统论角度,一起重新来认识一下中医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是分化系统。

阴阳对立、阳阳互根、阳阴互藏互用、阴阳消长、相互转化,这些都是联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土居中央,木火土金居于四方,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有相生相克以正常稳态,有相剩相侮的异常状态。

五行通过生克乘侮表现出系统性。

生克乘侮是什么,联系呀!
八卦与六十四卦:《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风雷相荡,这不是联系吗。

《系辞》这一段文字,就是强调《周易》所研究的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的结果,以及如何看待和把握这些联系。

天地人系统:《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这是天地人联系,从宇宙巨系统中看待人,看待健康与疾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刮南风时心衰、心梗、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内科危重病的发生频度,要远远高于吹北风时,为什么?天人相应呀。

南风时气压低,重病者难以适应,会进行反馈调节甚或失稳,于是就易出问题。

人:在中医看来,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纽带,联系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十二节、四肢百骸,所构成的一个复杂巨系统。

中医系统观的特点:重功能,轻形体,重外象,轻内质,所谓揣外以知内,司外以揣内。

中医系统观将人看作一个全息的有机整体。

人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参普利戈津《从混沌到有序》),其系统稳定性高的体壮,其系统稳定性低的体弱。

维持正常系统稳态的体健,失去天常系统稳定性的患病。

五藏:中医系统观下对五藏的认识:五藏是历代中医学家将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成就,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按五行属性进行的分类。

五藏学说强调五藏的象,而不是五藏的形。

象是通过既系表现出来的,是系统的象。

关于五藏,关于六腑,大家可以读读一本书《藏象发生学》。

经络与腧穴:体表的经络,是人体巨系统功能在体表的系统性反应。

经络腧穴是无形的,依附借助于有形的结构存在。

经络以象言,非以形言,经络是有象
而无形的。

经络现象依赖于神经系统而存在,没有神经,就没有经络现象。

切断神经,经络现象就消失了。

但经络不是神经,而是以神经为核心的人体巨系统的功能表现。

经络是解剖不出来的。

腧穴是人体巨系统功能在体表的汇聚点。

经络腧穴是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经络可以“决死生处百病”了,因为经络本身就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表现。

所以宋朝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这里需要再补充一下,实际上,上古中医是非常重视解剖的。

内经·灵枢》:“夫八尺之躯,皮肉在此,其生可切循度量而视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十五日,洞见垣一方人。

……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如何理解这一段神奇的故事?我看这是扁鹊学习解部学的生动记载。

《实际上,古人是将五藏与五脏等量齐观的,是将经络也是看作实体的,所以宋朝解剖学研究时说“尽见脏脏经络”,所以清朝王清任作《医林改错》,但医林改错,越改越错,重形体轻外象是根本原因。

为什么《医林改错》又备受重视呢?就是因为王清任舍形取象,在瘀血证的研究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留下了至今盛行的血府逐瘀汤等瘀血方剂。

经络本是古人对神经血管甚至一些淋巴管、肌腱的认识,后来,经络概念虚化了,变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功能纽带,渐渐虚化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四大经典。

正是因为四大经典很好体现了中医的系统论本质,或者就是在阐述中医的系统论原理,所以我们要学习。

健康:人复杂巨系统正常稳态的维持。

疾病:疾病是人正常稳态的打破与病理稳态的建立维持与演化。

证:证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系统的健康稳态失稳情况的评诂,包括正常稳态、由正常稳态向异常稳态的迁移过程,以及异常稳态本身,综合了病因、病机、病情、病性、病位、病势等各方面的信息,是中医学在系统论本质下分析认识疾病的病理学概念,是中医诊断的结果,是中医论治的前提。

辨证论治:辨证法是研究联系的科学。

辨证论治是建立在系统观基础上的。

概念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对人巨系统内部一些联系的研究而进行系统调节的方法。

掌握了辨证论治,则“万举万当”,不掌握辨证论治,是谓“枉行”。

这掌握不掌握,真掌握假掌握,则在于对中医系统论的领悟。

《内经》说:“知其道者,一言而终,不知其道,流散无穷。

”懂重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论本质,再来认识中医问题,用中医方法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就很容易了。

不懂得中医的系统论本质,要研究和认识中医,还要研究和认识健康与疾病,那可能就会终生而不得其解。

在这一点上,西方医学中有一个系统,经历着与中医学同样的遭遇。

那就是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学。

精神病是如何发生的,不是简单地知道了五痉色胺、肾上腺素、多巴胺就可以搞清的,这样研究下去,可能永远也搞不清。

古人说,“凡师尼寡妇之病,必有异于常人者”,还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有了奋乃静,有了多虑平,又有几个精神病人被治愈了?从上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便诞生了精神分析学,但至今,人们对精神分析学和弗洛伊德的认识,仍然是见仁见智。

有人评价奥托·兰克说:兰克真是不错,治愈了许多精神病人,但是,他的方法我们难以掌握!同学们,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兰克的问题呀!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自传》中就强调,他要建立一个“系统”。

实际上,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理论,他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意识理论,正是精美的,行之有效的功能系统模型。

这些系统是运转着的,有一个精神的动力系统在维系推动着个体精神系统的运转,其核心的心理能量便来自于性力,就是力比多。

精神分析的系统模型中的精神动力学与中医系统模型下的病机,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

”同学们,有了系统科学的“金刚钻”,我们就可以揽中医这“磁器活”了,“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嘛!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孔,七日而浑沌死。

”曹础基注:儵忽凿死了浑沌,是“有为”的恶果,反证必须“游于无有”。

同学们,在我看来,这浑沌便是系统,实际上是复杂大系统,而现代系统论中,恰恰有一个关于浑沌理论,可以为证。

浑沌是系统的浑沌,是联系的浑沌,打破了系统,切断了联系,系统消失了,浑沌消失了,只剩下一堆垃圾渣滓。

这便是当今废止中医论的认识论根源。

记得许多年前读过一个古怪的寓言,出处和原文记不得了,大抵是说阿猫爱上了美女大白鹅,大白鹅问猫爱她什么,猫先后说优美的脖颈,金黄的脚掌,宽大的翅膀,肥白的身躯,等等,大白鹅便先后将阿猫所说的这些部分扔到猫的脚下,说,“给你”,猫把问题回答完,所面对的就是大白鹅
的一堆零部件了。

当时读了这个寓言觉得很怪异,也很反胃。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堆零部件还是阿猫所爱的大白鹅吗?如果不一样,差异是什么?对,是联系。

猫所爱的是大白鹅这个“复杂巨系统”,而不是一堆零件!
《荀子·劝学》里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章。

假舆马者而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利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那么,在中医学的学习与研究上,什么是我们的“风”,是我们的“高”,什么是我们的“舆马”,是我们的“舟楫”呢。

我想,这一便是过去两三千年来中医学家们留给我们的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二便是现代哲学,这现代哲学,首先是以自然辨证法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便是现代系统科学。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正是各种联系,或者说关系,而联系是在系统才存在的。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对系统论的运用和把握。

马克思主哲学之所以要发展完善,主要在于没有讲明其系统论的本质。

恩格思在《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因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这里将体系一词改译为系统,便可以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本质。

这是近代的系统观。

《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说:“虽不能遍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民国时期有位学者说:“西医是科学医,中医是哲学医。

”所说也正是这个道理,这是古代的系统观。

有人说,认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整体论,近代还原论和现代系统论三个阶段,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古代哲学,都是将世界看作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的,只是中国古人建立的是阴阳系统、五行系统、八卦系统,应用于中医学的是阴阳系统、五藏系统、经络系统,认识到中医的系统论本质,我忽然觉得原来模糊神秘、蒙尘染垢的中医学,恰如一颗雕琢为灿烂琢型的金刚石,刹那间便发散出夺目的光辉。

《荀子·劝学》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
金石可镂。

”风雨,是山所兴而非土所兴,蛟龙为渊所生而非水所生,神明圣心为德所生而非善所生。

同学们,当我们在头脑中用中医的土壤堆成中医的大山,将中医的源水汇成中医的巨渊,当我们积累的中医知识点善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系统,朝思夕诵,日就月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忽然之间,我们中医知识大系统的“大钧”缓缓运转起来了,并渐渐地由慢而快,由不平稳而平稳,由不协调到协调,我们便渐渐地进入了中医的自由王国,可以渐渐地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的上医境界!这个过程,中医学上叫作作悟。

同学们,悟不是躺在床上做白日梦的结果,而是三上属思不懈努力的辛勤结晶。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十年磨一剑”呀。

同学们,努力呀。

诸葛武侯《前出师表》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同学们,我们要认清中医科学性之所在,勇敢地前进,要敢于胜利!
最后抄首诗与同学们共勉:
历下有高士,天姿最聪明。

勤学复好问,颇有孔文风。

而立年方过,医名著省城。

刀圭称妙手,起死复回生。

医学久沉沦,于今大有人。

劝君多读书,努力振精神。

融会新知识,阐发古圣箴。

孳孳常不倦,必能重医林。

前人三十多岁便可名重省城,更有叶天士不到二十岁便名扬天下,今天我们融会系统论的新知识,阐发中医学的古圣箴,勤学好问,孜孜不倦,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明天我们也可以名重医林!
同学们,群策群力,振兴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