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

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
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

日本将失去牵制中国的资格:美日同盟关系瓦解的推导美日历史恩怨可以上溯到佩里舰队砸开日本的大门。上个世纪,在日本战胜俄国之后,美日矛盾日益突出。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国都站在同盟国一边,但他们的盟友关系是短暂的。在后来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谈判过程中,双方的讨价还价已经可以看出互为对手的敌意。果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处于对立面参加了决定世界命运的较量。失败的日本最终不得不无条件投降。

二战之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得益于二战及之前的掠夺所带来的财富以及财富积累下的科研实力,日本迅速地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于上个世纪60年代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二号经济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受到巨大的牵制,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从而放松了对于日本的管制,使得日本有重建其军事力量的机会。到冷战结束时,日本自卫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技术水准较高的精锐军队。

冷战中后期,中日算得上是潜在盟友,共同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然而,风云变幻,谁也没有想到,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中日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假如中国不在东亚地区,日本很可能有机会悉心经营,摆脱美国的影响力。日本明白,自己与中国对抗还需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因此,日本继续在东亚地区充当美国的急先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日本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日本。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不愿意与中国单独硬碰硬。日本是怕碰不过,美国是怕碰过了也无益。这种谁也不能压倒谁,谁也不能吃掉谁的情况,已经构成了一个地缘政治中的典型稳定三角。

当前阶段,这一稳定三角中,美国是较弱的一角。美国的实力分布于全世界,在东亚地区的投入稍显不足。暂时,美国是依靠支持其东亚盟国与中国在亚洲地区抗衡。韩国的态度日益趋于选择平衡者的角色,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亚洲战略独一无二的支点。东亚地区的本质矛盾是中美矛盾,最主要的直接矛盾却是中日矛盾。

中日矛盾作为主要的直接矛盾这一认识,并非虚构。中国海军仍然仅仅在第一岛链之内游弋。中美平衡线也在第一岛链之内。中国海洋方面面对的三个焦点问题就是南沙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及东海问题。平衡线差不多就是南海、台湾海峡到东海的一条连线。从实力的角度上看,无论是南海诸国还是台湾,都无法与日本相提并论。显然,平衡线的重点段就在东海,是中日平衡线。

在日本看来,中日东海对抗实际上也是亚洲头号强国宝座之争。对于东海和钓鱼岛,日

本是非常渴望的。对于中国来说,这也是一场决定中国是否能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较量。东亚区域内,只要不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就无法放心地走向世界。由于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日本大力加强日美同盟关系。日本的问题恰恰就是他没有把中日问题拖到世界层面上来,力图在亚洲范围内与中国较量。如果日本的操作能够更为明智一些,把自己的意图不以行动方式表露出来,不给中国找到机会,那么日本将有希望参与中美世界层次的较量,同时作为太平洋地区的平衡力量。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在亚洲这一封闭区域内与绝对优势的中国进行硬碰硬。对于日本来说,操作难度比较大。可是,日本面对的是实力劣势,当然在策略上就需要下工夫。

所谓绝对优势,不仅仅意味着钓鱼岛和东海,还意味着在亚洲范围内削弱和孤立日本。笔者一贯认为,在日本敌视的态度之下,中日之间的较量是几乎难以避免的。在领土问题上,双方的立场都是僵硬而无余地的。既然宿命如此,抓住机会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在中国抓住机会彻底让日本失去竞争能力之前,东亚地区的冲突的主线都是中日而非中美。中美的冲突发生于第一岛链之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是绝对不愿意将中国的本土引入战火之中从而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不打击中国本土,美国又几乎无法在第一岛链内取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美国的利益主要在于遏制中国,而不在于争夺处于第一岛链之内的水域控制权。由此可以认为,日本才是当前平衡中与中国对抗的主体。

中国力量的增长会推动稳定三角的状态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又直接推动平衡改变。这是中国积累量变到最终质变的过程。美国,所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局部冲突。小规模局部冲突既可以影响中国的建设,又保全了日本的实力,还加深了中日之间的敌对程度。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在大规模全面战争中,由于中国的整体战争能力优势,将可能出现日本的实力受到比较大创伤的结果。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国家规模比日本大的多,战争承受能力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只要中国能够积蓄足够的力量优势,相信代价并不会超乎人们的想象能力。中国和日本双方之间缺乏裕度,这种情况还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最次的情况就是美国被拖入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中来,显然美国是不愿意这样的结果出现的。日本,则恰恰期待将美国卷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

美日同盟的裂痕就在于他们的之间的共同利益并不重叠。中国与日本的冲突,对美国来说属于边缘问题,至多也仅仅是重要问题,并不构成对美国核心利益的威胁。从近些年来的情况看,美国对于中国的围堵是有条件的。美国并没有像遏制前苏联一样不计代价地来遏制中国。

钓鱼岛和东海问题对于美国来说就属于最边缘问题,可是对于日本来说却已经属于核心问题了。这种利益的分歧就是拉开双方距离的有力手段。本来,钓鱼岛从整个日本国家利益的层面上至多只能够处于重要利益的层面,可是现在已经上升到核心利益的层面了。其原因,无非是日本自己把这个问题的层次提升到两个民族对抗的层次。中国加强在钓鱼岛及东海方向对日本的压力,日本就需要美国给予帮助。美国却又不愿意帮助。

日本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水平与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差距,整个军事系统在美国的压制下并不完整。在美日同盟框架下,日本这一弱点并不明显。一旦脱离了美日军事同盟这一框架,日本的军事系统在大国面前就显得漏洞很多。这恰恰是美国压制的结果。美国为了自己更好地控制日本,限制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增长。日本要在钓鱼岛和东海问题上与中国进行斗争,美国又不帮忙。很明显,日本加强军事实力的要求和美国控制日本的意愿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会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而扩大。

中国并没有能力在中短期内拆散美日同盟。这是从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利益冲突来考虑的。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敌视是带有历史纠葛和现实冲突两方面原因的。日本的国家规模并不是太小。他的存在始终在地缘政治上对于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是有负面意义的。日本的国家安全有赖于西太平洋海权。日本被美国控制的原因就是美国对于西太平洋海权的掌握。相对来说,美国对于西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是有限度的,他给了日本更多的权利。日美之间的距离会给美国以比较大的安全感。日本的地理位置加上其国家规模的共同作用是不可能给中国以安全感的。这一点,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很清楚地。日本所需要做的,是不给中国借口。

敌意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很难去揣测的。至少大多数中国人是相信实力逻辑的。日本不愿意在亚洲变得无害。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不愿意就历史问题进行反省的重要因素。日本不愿意承认对中国的战争失利。在日本国民看来,这也是象征两国命运的大事情了。日本,仍然保留这再次挑战中国的心气。

矛盾总要有解决的办法。日本的价值这么大,正在于日本是一个受控制的日本。日本如果不受控制了,那就意味着价值的大大下降。美国当然宁愿要一只弱小一点但听话的狗也不愿意要一只强大一点但不听话的狼。对于美国来说,日本同样是一个威胁,而且是一个更大的威胁。美国的国家规模对日本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目标仅仅是西太平洋,一个强大的日本的目标将是整个太平洋地区。日本的西面有中国,并非日本能够轻易扩张实力的方向。日本想要扩展自己的资源来源,就只能把目光放在海洋方向。海洋方向也的确有“无限”的资源。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由于中国在亚洲大陆的影响力妨碍了日本获得一

个稳固的利益圈子。日本要想对于其他国家有足够的影响力就需要对太平洋航线有足够的影响力。日本的岛国身份注定了它应该是一个海洋国家。其利益延伸的区域也在于对海洋的控制。与英国不同的是,英国的实力可以在欧洲大陆上玩弄均势。一来欧洲大陆上的国家在国家规模上对英国并无优势,二来主要强国的国家规模也都不是特别大。日本没有平衡可玩弄,因此陆地发展获得自身主导的稳固利益圈子是无望的。

因此,相信美国两害取其轻。中国要获得成就自身复兴的基础,就必然以亚洲大陆的周边区域为自身的利益圈子。东太平洋海权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多了一个实力政治的绝对对手。这正如美国今天控制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权,使之必然成为中国的对手。同时,中国缺乏类似日本在西太平洋纵深地区拥有的前进基地。这一点,也是中国无法向东太平洋地区继续扩展安全边界的重要地缘政治因素。

美国自己不愿意为日本的核心利益与中国爆发风险极大的冲突,同时又不允许日本自身发展足以摆脱美国控制的军事力量。这种做法,肯定会导致日本国民将被中国压制的怒气转移到美国身上。当然,日本仍然不足以摆脱美国的控制。只不过美日同盟必然在磨合上出现问题。日本在执行美国赋予的任务的时候也会有所保留。这就逼迫美国做出选择,要么加强自身在第一岛链附近的投入,要么选择平衡线的变化。

以中国的国家规模来看,美国选择在第一岛链加强投入,只能是个无底洞,最后反而会让美国部署的军事力量为中国所绑架。中国并不同于伊拉克。中国不会让美国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部署,中国远程打击能力的发展也足够让我们具备迅速摧毁美国在第一岛链附近军事力量的能力。美国既没有能力也不会有意愿在第一岛链之内与中国竞争。那是不给中国任何空间的做法,无论遏制的结果如何,只能导致双方不可避免地走上战场。事实上,在远程打击火力发展迅速的今天,第一岛链的作用将日益变为地理象征意义。

美国退则中国在第一岛链附近的控制能力必然大大上升。日本所感受到的压力骤然增加。在美日矛盾加剧的时候,是我国解决对日领土问题的好时机。笔者也在以前的文章中强调过,过早冲击第二岛链对于我国发展是不利的,非常容易引发一场绝对劣势下的海洋局部冲突。中国不过早逼向第二岛链,也是分化美日解决与日本领土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进军第二岛链之前,中美矛盾不会过于突出,这就降低了美国在中日领土争端中给日本援助的规模。最理想的当然是能够一战不仅仅拿回钓鱼岛,还给日本以重创。只要我们不能占领日本本土,就无法给日本以毁灭性打击。同时,给日本毁灭性打击也会大大增加美国介入干涉的可能性。只要日本没有被毁灭,就等于中国没有把美国这枚棋子废掉。

在和日本决出胜负之后,日本将失去争夺亚洲头号交椅宝座的必要实力。中国的目标也

将发生转变。中美日三角中,日本和美国互相之间的吸引力增加。面对着自己单独斗不过中国这一客观事实,日本必然还会再次投入到美国的怀抱。然而,有了前次的裂痕之后,美日之间的隔阂必然长期存在。日本政府,也只是出于战略上考虑才会选择和美国继续维系同盟关系。可是,日本国民对于美国的憎恨想必很难消除了。

中美利益冲突始终应该成为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主线。日本被削弱只能迫使美国加强实力以期于第二岛链之内限制住中国。这也将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道防线上,只要中国能够不急不躁,以柔克刚,终究会突破美国的封锁。(这方面,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有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而这一天的到来,恐怕是美日军事同盟末日的开始。

中美实力平衡线停留于第二岛链之内,日本仍然将发挥重要的牵制作用。从日本向东就是第二岛链与第一岛链之间的水域。美国对日本的作用同样非常明显。有了日本的存在,给了美国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进退有度的基础。美国在与中国海军的较量中可以灵活得多,通过转换海军的部署地区来达到威慑和牵制等多种目的。日本的实力越强,这个阶段就将越长。因而,与中国的过早冲突会导致这个对日本有利的阶段更快被中国突破。

平衡线越过第二岛链,将意味着美国的海洋力量在中日纷争中几乎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援。同时,被战争削弱的日本牵制中国的作用也将大大下降。毕竟,中国能够突破第二岛链时,日本的能量所能对中国形成的作用已经是比较小了。要维系对日本的控制和支持,美国将在对中国的关系上付出太大的代价。每一次对日本的帮助,都意味着军事方面比较大的动作。此时,实际上美国已经不可能再遏制中国了,双方真正的合作期也将开始。美国不会愿意为了一个被削弱的日本而损害双方的共同利益。作为一个棋子,日本的最后使命就是交换。美国会拿日本交换中国在哪一个方向的利益还很难说,不过这笔生意对中国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失去了美国的支持,中国又孤立他,实在找不出日本的出路。在与中国的纠纷中,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又缺乏外部势力的介入,日本只会处处碰壁。只要中国能够坚定不移地削弱日本,实际上日本将毫无前途。当然,中国更加理智的做法是将日本并入自身的利益圈子之中,成为中国利益圈子内金字塔的低端。至于日本不愿意,我们就继续孤立。中国耗得起。

事实上,是中国的崛起让东亚地区的均势被打破,从而在新的区域形成新的平衡线。日本这一角由于受到打压和抛弃而不再具备足够的影响中美关系的能力。中国的力量覆盖了日本的周边区域,使得日本根本不可能再倾注力量于较远距离的平衡线上。这与二战之后的状况是类似的。两次大战让欧洲元气大伤。苏联又通过重工业体系和军事力量的不正常增加急剧膨胀了自身的实力。从而,欧洲只能选择沦为美国的附庸。日本的区别仅仅在于其失败更

多是政治运作和本身国家规模方面的问题。

更深层次看来,是多极化造就了美日同盟关系的破裂。与苏联斗争的时候,两大阵营就是世界的绝对实力核心。他们之间缺乏一个平衡的第三方。即使中国,也只能在政治上成为第三方。因此,他们谁能够干掉对方,谁就将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强者。后来的苏联解体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可是现在,中国这个美国眼里的头号对手之外,还有欧洲、俄罗斯、印度等等实力体在快速崛起,每一个实力体都有可能在中国被击败后快速成长为美国的下一个对手。因此,美国难以下定决心与中国全面对抗。这也就成为了中国和平崛起理论能够成立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日本显然不具备中国这样的运气。中日主线下的竞争只是亚洲级别的,而不是世界级别的。世界范围内,美国总有规模较大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牵制,可是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制衡中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之后,美日同盟关系也就崩溃了。美国要的是要的一个牵制中国力量的美日同盟,不是一个牵制自己力量的美日同盟,这也就决定了一个在中国面前相当无力的日本最终将被抛弃。不过要知道,一切的前提,都是中国人做好自己的事情。

原本,仅仅从实力政治的角度上出发,日本是有希望长期以三角中一角的身份等待时机变化的。可惜,日本在与中国利益冲突上的持续强硬将这个三角的直接矛盾变成了中日矛盾,而不是中美矛盾。这是一个三角中总体力量不足的实力体所最不应该犯的错误。他的任务本来应该是维持平衡,而不是去成为平衡的强势角。美国不可能为了一个自己仅仅充当第三方的三角投入过多的实力而影响到更为庞大的利益体系。日本能够选择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灵活地决定自身政策,他还是有机会的。问题在于,日本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发展又或者纯粹是主观因素作祟,从而选择了错误的位置。

日本如果能够果断的放弃当前平衡线,局势就将转入另一个方向。在第一与第二岛链之间,将是中美之间真正从遏制与反遏制走向平等大国的决定性时机。美国将成为该三角中的强势角,而日本则可顺利成为与之实力匹配的弱势角。这才是合理的战略定位。此时,一二岛链之间的海权至少是美国的重要利益,如果美国的将全球霸权定位于不能失去的利益,那该区域的海权就属于核心利益。这与边缘利益的重要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假设日本能够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而遭到致命削弱的话,日本的工业和军事能力对于美国来说就尤其重要了。美国也会由于日本的加入而对己方力量更为自信,从而在态度上更为强硬。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最大优势将是内线优势。也就是中国可以用某种方式获得前出印度洋的道路。美国想要继续遏制中国,就不得不面临着在抽调西太平洋地区力量加强印度洋地区实力的尴尬局面。日

本在美国西太平洋战略中的地位将大大上升。可以预料,美国只有停止遏制中国或者勉强遏制中国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对于日本来说都远远好于在因第一岛链之内的问题而与中国爆发战争。

美国选择退却的话,并不意味着放弃太平洋上的较量。美国会对中国进入东太平洋地区抱有一定的戒心。此时,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力也下降了。日本可以大张旗鼓地发展自己的海洋力量,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一个更为平等的盟友。日本也将具备搞好与中国关系的理由。中日毕竟不是陆地邻国,不可能很简单地找到战争借口。中国的民族特性也决定了日本如果在领土问题上痛快让步并在历史问题上道歉,中国人就拉不下脸面穷追猛打。这样,日本虽然会在东亚地区处于弱势地位,但仍然可以在东南亚等地区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日本对世界的影响力,则应当通过对于中美两国关系的影响发挥出来。随着交流的深入,中日之间的缓和程度也将加深,那么日本就将真正受益于中美太平洋地区的竞争。

美国不选择退却。日本就也可以受益于中美战争,重新武装自己。如果中美爆发战争,日本就可以选择在介入或者不介入,待价而估。无论结果如何,中美双方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消耗。在战局不明之前,日本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战争。最终美国或战败或中途退却,日本都可以按照上段所描述的方法来处理。假设中国战败,那自不用说,日本可以乘机捞上一把。

很可惜,美日军事同盟的命运早在日本不愿意于东海钓鱼岛问题上让步就已经确定了。美日军事同盟的利益分歧过早显示出来是日本的悲哀,也是中国的幸运。取消日本继续作为一个顶点的资格,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国建立新的稳定三角关系。这也是新的世界秩序形成的基础。至于三极之后可能出现的四极、五极,那就是新秩序下的变化了

第3课__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班级:高二级主备人:教研组审阅:教导处审阅 第3周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德国投降的原因。 2.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3.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⑴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关系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日益接近;③德国实施“限制的潜艇战”;④美国希望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⑵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集团,对宣战。 ⑶影响:①大大坚强了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政府向宣战。 3.俄国退出 ⑴背景:新生的政权向各国建议,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⑵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集团签订了《》。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⑴契机:退出一战。⑵目的:企图夺回战争。⑶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⑴准备: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军队也开往前线。 ⑵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的大规模。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 ⑶结果:德军连连败退,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签订停战协定。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远比同盟国占优势。 2.战略失误: ⑴德国的“”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⑵战场形势变化出乎指挥部的预料。⑶德国被拖入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尖锐 ⑴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⑵德国爆发了“”,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探究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目标检测】 完成课件上的当堂检测题及课本第16页学思之窗里面的思考题。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 完成非常学案上本课内容的课后作业。 【拓展延伸】 阅读课本17页的材料并思考:美国参战的目的真如威尔逊所说的那样吗?其真实用意何在? - 1 -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4月试题

福建省华安一中、长泰一中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 一次联考试题(4月)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 统治阶级的提倡 B. 国家分裂的影响 C. 社会人口的增加 D. 铁器、牛耕的出现2.春秋时期的范蠡认为:“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土地就要荒废。”这种观点实质上() A. 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 片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C. 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 肯定了农商并重的思想 3.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A.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 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C. 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 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 4.《汉书·贡禹传》上记载:“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少府之属官,包括考工室,右工室,东园匠)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6.史学家认为: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经济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宋朝的经济现象可作其进步依据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 “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7.明清时期出现的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经济现象是() A. 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江南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word教案 【目标要求】 1.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事实; 2.明白第一次世界大战 终止的标志。 3.分析一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 【新知学习】 1、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A、扭转海上劣势 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为赢得战争制造条件 2、美国加入一战的时刻是()A、1914年9月 B、1916年2月 C、1917年3月 D、1917年4月 3、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是() A、沙皇政府 B、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苏俄政府 D、苏联政府 4、加速德国投降的因素有①美国参战②奥匈帝国解体③二月革命爆发④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一战中同盟国集团失败缘故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经济实力处于明显劣势②作为非正义一方,失道寡助③战略上显现重大失误④内部矛盾不断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1916年2月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旨在() A.打击美国商船B.突击协约国船只,以改变海上劣势C.对美宣战D.为日德兰海战作预备

7.下图中的站立者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但1917年美国舍弃中立,对德宣战。下列关于美国政策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战前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B.一战后期,美国为了“捍卫和平、民主与自由”而对德宣战 C.美国由“中立”到对德宣战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 D.美国参战,虽使一战规模升级,但加速了一战终止进程 8.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 A.大大增强了同盟国一方的实力B.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 C.阻碍到中国等许多国家退出战争D.使战局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 9.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加强了在西线的攻势,其条件是() A.东线的俄国退出了战争B.德国得到同盟国的援助,力量增强C.美国尽管宣战,但未出兵D.法军遭受重创,只能被动挨打10.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打算”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量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量到的()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坚强抗击②俄军短时刻内投入斗争③英军专门快参战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11.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要紧表现有() ①基尔军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凉,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峻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12.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法国B.奥匈帝国C.德国D.意大利 13.同盟国集团失败的缘故有() ①经济实力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②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③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④同盟国资源的短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课内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觉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然而,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同意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 700万美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高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案(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考点内容要求层级 同盟国集团 的瓦解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c 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 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d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②德国在1917年2月起重新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危及美国利益,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概念阐释无限制潜艇战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海军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虽然一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等于阻断了美国发战争财之路,促使美国提前宣战,造成战略上的失误。 ③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获胜。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问题思考 材料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

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 思考(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其真正目的是什么?美国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答案(1)威尔逊标榜的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世界的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2)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易混易错正确认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从帝国主义国家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其社会性质的改变。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1)契机:苏俄退出战争。 (2)目的: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 (3)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1)准备 ①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福煦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②美军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自治领军队也开往前线。 (2)反攻 ①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的“兴登堡防线”。 (3)结果: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标志同盟国集团失败。

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封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分封制是古代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的一种政治制度,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分封制在西周的时候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候虽然分设了一部分的异姓诸侯,但是大多数都是同姓的王族宗室,而周朝的鼎盛时期君主的能力当然是非常强大的,分封制是君主加强权力的表现,其实也是诸侯们得以继续生存的另一种需求,所以才在西周时期将分封制推上了顶峰,但是在西周之后分封制的瓦解过程加剧,最终还是被其他制度取而代之了,那么分封制的瓦解原因是怎样的呢? 分封制的瓦解原因首先还是诸侯国与国家的矛盾加剧,虽然说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国家的一个附属小国,而且诸侯们还是要受到君主的约束,但是毕竟诸侯国还是拥有政权的,诸侯们作为一个政权统治者,权力地位仅次于君王,其实这样也是一种危险的情况。从根本上来说诸侯与君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谁的能力更强。若是诸侯们的实力大于君主,那么对于君主的命令就许多人都不会听从了,从这方面来说分封制的瓦解主要还是君主的能力逐渐下降。 自从平王实力开始逐渐下降,诸侯和君主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了,对于君主的命令诸侯们也不愿意再听从,对于诸侯国家原有的义务也不再履行,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分封制的瓦解已经开始了。但是

由于当时诸侯们并不敢太过明目张胆,所以只是矛盾加剧却并没有过多的占领国家的领土。但是随着君主力量的再次削弱只能促使分封制的瓦解更加快速。 分封制的内容从很早之前古代君主就实行了分封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延伸,分封制一直在古代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分封制不仅可以巩固国家君主手中的统治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统治阶级由于利益和权力等原因产生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政治制度。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 分封制的内容体现了君主对于臣子或者宗室的要求,同时也规定了这些人在享有权利时所要承担的义务。那么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呢?分封制的内容是君主将土地和人民作为赏赐给功臣、贵族的后代或者宗室的一种手段,然后在各个地区组成诸侯国或者藩地,那么这些诸侯或者藩王在当地就享有了一定的统治权力,当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旧要保证他们随时听候君王的命令,并且要将赋税和产物上交给君王,在君王有需求的时候还要协同君王作战等等,这就是分封制的内容。 同时分封制的内容还显示出这是一种以子嗣为传承方式的分封制度,虽然在分封制的内容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每个诸侯或者藩王都可以将这种地位传承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若是没有特殊情况诸侯或者藩王的地位将会一直传承下去。从分封制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诸侯和藩王虽然在各自的封地上享有统治权,但是这种权力只是在一定程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转载) 这篇论文由复旦的石源华教授撰写,对东北亚问题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擦枪走火”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拖入战火。这种两重心态促使美国将韩国承诺放弃“武力统一”政策作为美韩签署同盟条约的前提和基础。美国在与日本、韩国的两国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亲疏。 第三,从日本、韩国两国角度观察,两国传统的国际政治观也是有差异的。日本是个岛国,自身地理位置受到很大限制,明治维新后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其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做法是傍依强国、大国,寻求自身利益的扩展。1902—1922年的英日同盟曾使日本得益非浅,先后在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中取胜,并迅速在远东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又与盛极一时的德国结盟,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冷战时期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研究(1945-1972) 【摘要】:美国在日本驻军是美日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日同盟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战后,美国为实现其太平洋战略和冷战战略,以对日媾和为前提,制定了以“驻日美军”为核心的结盟战略。以1951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为基础,美与日本建立起了同盟体制关系。以同盟体制为庇护,美国取得了在占领结束后长期驻军日本的合法权力。自此,“驻日美军”就成为美日同盟体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驻日美军是美日同盟的一个核心内容,美日同盟是美军长期驻日合法性的保障。经过20世纪50年代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体制的磨合,美国认识到要维护驻日美军的存在,就需要稳定和强化美日同盟体制。根据这一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又调整了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关系,制定了新的《美同安全条约》,即《日美相互合作与共同安全条约》。在新安全条约的基础上,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的关系得到了调整,美日两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新同盟体制。为巩固新同盟体制,协调驻日美军和同盟体制的关系,美日两国又解决了困扰同盟关系发展的小笠原群岛和冲绳行政权问题,强化了美日同盟体制,增强了美日两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在冷战后期,美日同盟也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作的同盟体制结构。驻日美军作为美日同盟结构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项,冷战时期驻日美军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美日同盟体制的存在、转型及发展走向,因此,对冷战时期的驻日美军与美日同盟相互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美日同盟的本

质、特征及其在后冷战时代的发展趋势。本文选取1945-1972年作为考察时段,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战后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而成,它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对抗、中国内战及朝鲜战争的爆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缘起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战略。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设计了在琉球群岛驻军的战略计划,并在二战结束后付诸实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东亚安全战略的需要又形成在日本本土驻军和与日结盟的战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在琉球驻军、日本本土驻军等政策上发生争执和妥协的过程。因此,美国对日驻军政策的形成,既是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妥协的结果,更是美国长期推行的太平洋霸权政策与战后东亚冷战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章主要探讨战后日本的国家安全考虑与结盟政策。1947年9月13日“芦田备忘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政府以“美军驻日”为核心的日美结盟战略的初步形成,但是这种结盟战略强调的是美军在日“有事本土驻军”。吉田茂第二次组【关键词】:美国国务院美国军方日本政府驻日美军美日同盟【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153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一、考情分析 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 1.分封制 (1)概念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 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 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2.分封制xx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如何达成同盟关系

古: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据百万雄兵挥师南下。蜀国刘备诸葛,以汉室血统名正言顺招兵买马廖星星之火。吴国孙仲谋以天然屏障加十万水师占据江东。当时的复杂情况下,蜀吴在诸葛孔明的游说下结盟。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最后再假意放走曹操。把同盟关系的微妙体现的现实具体。 今:七八十年代美日同盟迫使我国感受到军事及经济的压力、于是当局立马加强中苏同盟不惜牺牲部分经济利益来获取军事武装力量、苏联解体当局又达成中美同盟来减缓控制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影响。这种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随着时局变换,对于一个国家的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近期很火的一款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七个人各有特色,长处。而在各种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和最后的比拼中。每个人都需要分析战况变化,随时改变战略。但不会改变的是如果最后有三队或是三个人,获得胜利的一定是暗自结盟的队伍。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就是(190的篮球运动员陈建州在一对一中全无败绩,最后在面对邓超和陈赫的同盟,败下阵来,说了一句:我输在没朋友),在国际形势中同盟可以创造稳定环境,在最简单的体力角逐中,也能改变故事结局。 外:欧盟成立,在六十年代,面对双极的世界新格局,美苏进入疯狂的军事备战。苏联的军备库里有可以毁灭地球三十次核弹头储备。整个欧洲都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在面对军事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的欧洲人,放弃了以前高傲的姿态,抱团取暖。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了紧张的国际环境。 从古、今、中、外。四个同盟案列中。从为什么需要同盟关系、怎样达成同盟关系、如何明确自身在同盟关系中的定位、如何灵活的在同盟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定位等发散自己的思维,就这四个案列中第一个来分析其目的、使用的技巧、细节、效果、达成情况? 古:目的:蜀国:化解曹军的军事危机、谋求自我发展壮大的时间。(求生存、求时间)吴国:减轻曹军的军事压力、减少自身的军事伤亡。(减少伤亡)主导地位谈判:诸葛亮舌战群儒,打动了孙权。达成同盟关系。 技巧:专业的辩论水平、对吴国的群臣的性格摸底、安插内线、主攻孙权、激将周瑜。 细节:激流勇退、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放走曹操。 效果:得到曹操和孙权的正面认识认可、鼓舞了蜀军的士兵士气。 达成效果:解除军事危机、获取壮大时间 那么联系到我们的客户关系中来,我们为什么要与客户达成同盟关系? 首先大家讨论;排序的方式,每人讲一点 答:1;行业属性决定,工程产品的销售模式就是PTP模式,也就是人与人面对面来销售。房地产有专职的采购部、成本部、合约部、技术部、工程部、财务部。而我们供应商方也有专职的销售部、技术部、销售内务部、市场部、财务部。这种组织架构的搭建,也就促成了我们工程项目销售的基本模式——专业的人对专业的人。 2;时间周期来决定的,以大客户的战略签订来说,常规的地产公司的流程是:了解品牌、考察公司、参与项目入围、实现项目合作、战略(或入围供应商库)。而这一个常规的流程走下来,所花的时间周期都是不可控的,不可能花整块的时间一直来维系一个公司或一个关键人、决策人。 3;房地产采购圈氛围决定,地产圈中的采购关键人都是以圈子的形式存在的,小圈子套着大圈子。在我们开拓客户,并能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里,由同盟客户,介绍同盟客户的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 ——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 石源华汪伟民 2012-8-30 21:05:09 来源:《国际观察》(沪)2006年1期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200433); 汪伟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外交政策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上海200083) 内容提要:文章从同盟的起源、对美战略价值的位差、非对称性的不同特征等层面对美日、美韩两对同盟关系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认为这两大同盟在性质与功能方面根深蒂固的不均衡性在冷战后并未消减,并将继续对当前朝核危机的解决及今后东北亚的安全机制建设产生潜在的、结构性的影响。 关键词: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东北亚安全 一、美日同盟、美韩同盟起源的异同 美日同盟、美韩同盟都是在二战结束后特殊的冷战背景下形成的。日本和韩国均非美国的天然或自然盟友,19世纪末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对手,直至发生太平洋战争;韩国对于美国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两个同盟在20世纪50年代的出现均源于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是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其共同点十分明显: 其一,外部因素和外部威胁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驱动因素。冷战的形成导

致美国改变对日严厉管制的政策,并视日本为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冷战桥头堡。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改变“西太平洋环形防线”的范围,朝鲜半岛成为拱卫美日同盟的前哨。 其二,地缘战略关系是两个联盟形成的最大现实因素。日本列岛位于北太平洋的贸易通道,日本海、东中国海和黄海出海口,对于美国在远东的安全保障利益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美国因此将日本视为可在战时获得向亚洲本土以及苏联有关岛屿投送军事力量的作战基地。朝鲜半岛是大陆和海洋力量交汇和争夺的关键地区,既是大陆国家东向防御的最后“盾牌”,也是海洋国家西向进攻的第一块“陆基”,“防卫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对苏基本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两个同盟的建立均有深刻的地缘政治背景。 由于同盟产生的时间、背景、战略地位有重要区别,两个同盟一开始就存在不少差异: 首先,美国对于日本与韩国在美国远东同盟体系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同盟建立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美国对于日本战略地位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晰。早在1951年9月,两国就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而美国对于韩国战略地位认知相对曲折,美国曾一度将韩国划出“西太平洋环线”之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美国重新审视韩国在其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而改变其态度,两国于1953年10月签署《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晚于美日同盟条约2年。 其次,日本和韩国在美国远东战略中的分量也不完全相同。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是其远东同盟体系的支柱和核心。韩国对于美国则具有两重性,美国既需要韩国作为防范苏联和中国进攻的前哨和缓冲地,同时又担心韩国可能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人教选修三◆导学案高二历史 编制者:何永涛 审核者: - 1 -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美国参战的原因及影响;俄国退出大战的原因;德国投降的原因。 2.理解美国的中立政策;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 3.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 ⑴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 关系十分紧张;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 日益接近;③德国实施“限制的潜艇战”;④美国希望 获胜,以保证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⑵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 集团,对 宣战。 ⑶影响:①大大坚强了 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 的方面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 政府向 宣战。 3.俄国退出 ⑴背景:新生的 政权向各国建议 ,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⑵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 集团签订了《 》。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的攻势 ⑴契机: 退出一战。⑵目的:企图夺回战争 。⑶ 简况:1918年3~7月,相继发起 次大规模进攻,但很快受阻。 2.协约国军队的反攻 ⑴准备:①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法国元帅 为西线联军总司令。② 陆续开到法国,英帝国各 军队也开往前线。 ⑵反攻:①1918年7月在西线发动战争后的 大规模 。把战线推进到 马恩河一线。②1918年9月底至10月初,全线出击,突破德军“ ”。 ⑶结果:德军连连败退, 集团开始瓦解。 3.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在 签订停战协定。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 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远比同盟国占优势。 2.战略失误: ⑴德国的“ ”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⑵战场形势变化出乎 指挥部的预料。⑶德国被拖入 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尖锐 ⑴ 境内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⑵德国爆发了“ ”,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⑴战争初期, 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⑵ 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盟国。⑶僵持阶段, 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探究讨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梳理: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王室衰微的表现: (1)分封制瓦解,制度变化; (2)周王室势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2、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1)周王室衰微; (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3)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诸侯争霸所打的口号:“尊王攘夷” 3、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4、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有何利弊?: (1)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利: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从越王勾践身上能得到什么启发?学到了什么样的精神? 答:启发: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毅力,同时还要勤奋、要勇于创新和改革等。 精神:树立理想、明确目标、发奋图强、坚定意志、永不言败. 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指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和被占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和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 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

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和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和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根据这个协定,美军可以在日本的任何地方设立军事基地;美军及其家属犯罪不由日本判处;日本要分担美军驻留日本的部分费用。《日美安全条约》毫无双边性可言,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此一来,日本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从一个被占领的战败国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社会。《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行政协定》三者构成日美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制或安保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标志日美

国际战略格局略)

国际战略格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选择的国际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安危与兴衰。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日益密切,世界的各个部分已经成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战略家们再也不能就军事来研究军事,就安全来谈安全了。只有超越纯军事领域,树立大战略观,把战略谋划提高到国际战略的高度,才能成功地把握未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际战略格局,主要讲四个问题: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四、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关系。其中第三个问题是重点。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和类型 (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内涵 所谓格局,是指态势、模式或构架,是几种力量交互作用后出现的一种暂时平衡状态。那么什么是国际战略格局呢?所谓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它是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政治层面上的实力对比关系。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军事格局三个部分,有时也称为“国际格局”、“世界格局”、“大格局”等。 1、国际格局的力量结构 2、国际格局中的大国战略关系 3、国际格局中的国际秩序 (二)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战略格局类型 世界历史上的国际格局一共出现过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类型: 1、单极格局 所谓单极格局,是指由某一个主要的大国(霸权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霸权国,是指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强行推行其意志,并在一定时期得以实现的大国。在单极格局中,通常只有一个实力最强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即一国独霸世界。单极格局中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超群的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