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题(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丽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试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科学技术
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科学技术 D.政治经济制度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 D.文化发展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
A.校训 B.班风 C.校风 D.校存
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B.生产领域的应用 C.学校教育 D.市场推广
17.“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模 C.教育方法 D.学校课程内容
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
A.科学知识 B.信息技术 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
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
A.教学思想 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内容
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活动文化
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
A.组织 B.制度 C.精神 D.观念
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
29.A.观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观念 C.组织和制度 D.物质
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意识形态
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 B.校规 C.办学思想 D.校风
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过渡性
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具有()。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35.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39.“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作用。
A.促进 B.整合 C.制约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 B.相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44.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的物质文化
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5.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
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49.《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消费事业”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2.对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3.试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C
6.C
7.A
8.C
9.B10.C11.D12.D13.A14.B15.D16.C17.B18.A19.B20.B21.D22.B23. B24.A25.C26.A27.C28.B29.B30.D31.D32.D33.C34.B35.D36.D37.B38.C39.A40.B41.B42.C43.C
44.A45.D46.A47.C48.B49.A50.C
二、简答题
1.(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2.(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3.(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4.教育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个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从感性到理性,从生存到发展,从审美到情绪等,无一不被一种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
(2)文化直接影响课程内容。
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学校课程内容(各门学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可以将某一种新思想、新认识、新的科学成果等直接移植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并不完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家财富的多少制约,还与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
(3)“校园文化”是潜在的、稳定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既是一种文化形式,那么,我们常说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潜在的、稳定的、持续的教育因素。
学校秩序、环境卫生状况、师生关系、师生员工的仪表修饰,甚至是教态、对学生的感情等,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人们的教育观念又与整个社会观念有关,而观念其实也是文化。
总之,文化对教育的支配、影响是直接的、整体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视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6.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
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
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
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
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
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
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更新。
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
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丽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
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
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三、论述题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知识。
2.(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
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3.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口状况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人口功能也十分重要。
二者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4.(1)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社会的人口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的年龄构成制约着各级教育发展的规模与进程;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人口地城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
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5.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口状况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人口功能也十分重要。
二者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6.(1)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社会的人口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速度可用增长率来表示,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的年龄构成制约着各级教育发展的规模与进程;人口
就业结构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人口地城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
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2)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起长远作用的手段。
②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身体、科学文化以及品德素质。
③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
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
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影响年龄结构;第二,教育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第三,教育影响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的迁居活动。
人口有计划的合理迁移,对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问文化技术的交流、合作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作远距离的迁移;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的迁移。
由此可见,教育的人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更需要不断发展教育,使其人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