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情况
1·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理解不够透彻,有的理解偏颇
对民族精神这一概念,56·4%的大学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国之精粹”,43·3%的认为“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对历史人物如
岳飞的评价上,大学生的定位不再简单划一。如认为岳飞“是”、“不是”、“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和“说不清”的分别占60·3%、
21·2%、18·2%和0·3%;66%的大学生认为当自己一个人在国外生活的时候,或是被外国人下看的时候,或自己的祖国被侮
辱时,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最强。
近年来,曾被定位为民族精神内容之一的“雷锋精神”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针对这一问题,41·3%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
神”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可缺少,58·8%的认为应重新定位,诠释内涵,只有0·2%的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没有必要再
提民族精神。前几年,山东菏泽市某复员军人回老家后,经常帮助邻里干活,做好事,却三番五次被家人送往精神病院,针对
这一现象,93%的大学生认为“学雷锋本应褒扬却遭扼杀,是社会的悲哀”,3%的认为“学雷锋做好事已不合时宜”,4%的认为
“无所谓,学雷锋纯粹是个人的事”。可见,大学生对“雷锋精神”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对传统提出了质疑,呼吁重新对
“雷锋精神”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又积极称颂和肯定“雷锋精神”。
2·对民族精神教育的国际环境有所认识,但认识有待深化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及未来五年国际局势的判断比较冷静、乐观。81%的认为“和平为主,局部冲突,基本稳
定”,45%的认为“有可能爆发世界大战”,15%的认为“难以预料”;在处理诸多国际问题(诸如美军轰炸我驻外使馆等涉及国家
主权的问题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沉着冷静,妥善处理”(73%);但在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日本教科书事件的态度
上,93%的大学生表示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必须坚决予以反击;如果有敌人侵犯我国,有74·6%的表示会“当兵保
卫祖国”。针对“全球化将会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这一观点,大多数学
生认为,全球化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解(62·9%);近几年国外的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渗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
想,他们的攻势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国人的民族精神(56%);那种认为“要是近代中国沦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而后
再独立,肯定会国富民强,蒸蒸日上”的观点是严重的崇洋心理,不应提倡(71·8%)。
(二)大学生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解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持正面态度,同时又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1·对“两课”的评价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作用,31·4%的大学生认为“较大”,47·8%的
认为“一般”;37%的认为大学思想品德修养课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作用“较大”,43%的认为作用“一般”,认为“基本没用”的达
20%。
2·对校园文化的评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正面态度比较明显。91%的大学生认为宿舍是大学生日常
生活中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很有必要”;校园网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的作用“比较大”(46%);教室里
张贴的“校园十无守则”等规章制度“很有必要”(41%);学校“完全有必要”组织升旗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67%);70%以上的
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40%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31·4%的认为“强化
了”,28·3%的认为“没多大变化”,0·3%的表示“不了解”。调查还表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起最大作用的是社会(家庭)
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个人内省和其它。77·3%的认为,在物欲极盛的今天,高校办学即使是为了保持其“知识圣地”和“精神
殿堂”的价值存在的这一崇高目标,也不应使高校远离尘嚣世俗。有的同学还在问卷上写道:“否则,毕业时学生处在从象牙
塔向尘世的过渡中会感到万分痛苦与矛盾,仿佛在飞越万丈深渊一般,精神上的痛苦和对社会的无所适从会促成一批可叹可
悲的人。”
(三)大学生对实践民族精神的理解认识情况
1·创新精神在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民族创新精神中,57%的认为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是民族创新精神;73%的认
为自己是或将来可能是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新的高度认同和向往。但当面临这样一个选择:如果你是一名企业
领导者,你最可能雇用的员工是哪一类? A、创新、科研能力一流,人品低下;B、创新、科研能力和人品都还过的去;C、创新、科
研能力平平,人品高尚。结果显示,选A者8%,选B者62%,选C者30%。可见,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是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
的完美结合这一理想境界,即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崇尚崇高品德。
2·奉献精神近几年,国家出资在海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有许多人学成后主动回国,报效祖国。针对这一现象,
59%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选择是“高尚的,值得钦佩”;如果自己有“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才学,表示愿意同他一样,隐姓埋名几
十年,专注于国家某项事业的高达49·5%,有33·5%的表示“看情况而定”。7%的表示“不愿意”。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在大
学生身上仍然有深厚的底蕴。
3·理性精神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理性精神更加明显。例如,时下有很多大学生崇尚超前消费,“用明
天的钱干今天的事(如购买电脑、高档服饰)”,41%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量力而行;如果大学毕业时选择去西部地区支教,起最
大作用的因素可能会有理性因素或感性因素,二者兼有的占54%,而单纯的理性因素会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