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的“问题”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一个好的课堂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而课堂设计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科学的分析教学的各组成因素,本文将阐述就“问题设计”的几点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和预设性。

数学在小学的课程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数学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和访谈我们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教学压力大、课程安排紧等原因,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其往往采取填鸭式和题海式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们活泼、接受能力强的天性。

避免“视学生为工具”,实现“学生主体性回归”。

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探索: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设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实生
活中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串联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

我创设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完成探究、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例如:我在讲解圆柱的侧面积的时候,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纸和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这两个圆形与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圆柱体的侧面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圆柱体)。

让学生采用实验法,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一个圆柱形的纸筒。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样充分的运用动手操作、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圆柱侧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自己探究出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设计,重视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迁移式的“问题”设计
“迁移式”问题是指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这样既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又加强了新知识的掌握。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纵向思维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讲圆的面积的时候,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识及其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回忆圆的周长公式并求周长:(1)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2)已知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已知半径怎样求半圆的周长?为学生猜想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做好铺垫。

这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用类推的方法认识圆面积的含义。

这系列的问题形成了“思维再现—联系巩固—形成知识”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纵向思维的培养。

培养了其迁移学习能力。

三、反向思维的“问题”设计
“反向思维”的问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

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的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反向练习,为学生的逆向思维提供材料,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反证”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进行验证和证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例如,应用题教学时,可以给出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

解应用题的时候一般我们是顺向分析但有的时候也要注意逆向分析。

例如一个长方形的体积是45立方米,长是6米,高是3米,它的宽是多少米?”在小学数学几何题目中,大部分学生只会顺向思考: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而现在是已知长方形的体积、长和高,求它的宽,这就要求学生反过来思考,把公式变成:长方形的宽=体积÷长÷高,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推动学生其他思维素质的提
高。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个性化和情境化的过程,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对同一内容会设计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案。

就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言,教师应该在合乎逻辑的认知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31.
[2]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3]《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祖琴主编.《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