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在中国实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可能性
摘要: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由此可见,虽然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为价值观的这种特性,使得在中国推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有了现实可能性,那么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过程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推动其在中国的发展呢?本文将重点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西方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日益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内容有:1、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围绕着以个人为中心的运动和发展,体现个人的价值;2、人是最高的价值,是目的的本身,社会的存在仅仅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3、所有个人都是道义上平等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被当作别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价值观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个人主义者看来,给自己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有选择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并有着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能最有效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平等的授予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最大限度上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流行几个世纪,至今兴盛不衰,被世界多数发达国家津津乐道,那中国是否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并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呢?我们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中国实现的障碍与条件两大方向来阐述这一问题。
首先是在中国实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存在的障碍,即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集体的权利与利益,同时强调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两者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核心理念的偏差,在中西方文化的长期作用下,人们形成的价值体系有着质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在这种理念下,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变得微不足道。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其所强调的是,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个人是本位,或者说个人是始点、核心和目的,国家和社会
的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贯穿于西方价值观念体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
可以说,这种长期形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西方人的脑海中,并长期影响真其行为方式,打破其界限,改变已有的认知状态并非易事。
二、意识形态冲突
意识形态不同、观点不一致产生的矛盾,也导致了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很难融合。
人类的行动总是受观点支配,受想法支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观点不一致就必然会导致双方价值观的分歧。
西方的意识形态,核心是自由和民主。中国也强调自由民主,这似乎不存在对立,但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所以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与西方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西方的自由民主较为成熟,体系清晰。但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并不很清晰。国家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执政者的意识形态上。西方急切要求我国推行西式民主和自由,而由于国情以及中国发展的现状,目前还不具备推行西式民主与自由的条件。于是,双方就会经常为此产生冲突。
中国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还变现在:至今中国仍然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目标。而有关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描述,仍然停留在马克思的论述之上,比如:消灭了分工、消灭了剥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否定了西方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动摇了其意识形态的根本。
三、经济体制、政治环境、学术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中国与西方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还有着一些经济、政治、历史以及学术习惯等因素。首先,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并不充分;其次政治环境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官本位思想严重。近几年,利益集团、腐败、官本位思想,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更多的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在对特权曝光的同时,也进一步渲染了特权在当今社会的利好因素,使得公众在质疑、职责特权阶层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政治体制形成失去信心,这将更不利于公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最后,中国的学者在价值观研究方面,大部分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统治两个层面开展研究的,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也很少关注作为个体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这也使得中国推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缺乏理论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充分的自由、民主以及人权保障越发的重视与渴求。而近几年,中国政府提出的“执政为民”“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小政府,大社会”也已经表明政府在不断转变职能。接下来,应该更多的关注如何把利益落实到“人”的身上。这其实也为“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推行提供了可能性。个人认为,在中国推行西方价值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解放思想,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近几年,中国已经在思想上有很大的突破了,接下来,能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去采纳、去吸收、去融合、去创新是关键。诚然,西方的那些东西未必就是完善的,但是可以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学习人家的东西为我所用。比如,西方价值观中,肯定个体,尊重人,对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就很具有借鉴意义。以人为本提出后,究竟该在具体的工作中如何实施,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这样,不但会推动相关工作,还会减少中西方的冲突。再不会纠结于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只有“人民主义”、“和谐主义”、“幸福主义”等普世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