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回顾历史的沧桑,纵观浩瀚的历史卷帙,农民阶级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许多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它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阶级。虽说农民阶级从未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建立政权,但是它的存在却给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农民阶级为反抗压迫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发动了许多次起义。有“伐无道,诛暴秦”的陈胜吴广起义,有“均田免粮”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有“平均主义,建立大同社会”的天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然而,很大程度上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有一位学者曾经从多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他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还补充一点:它的局限还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我将以上全部的表现具体阐述一下: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中国东临茫茫大海鉴于当时造船、航海技术的限制是很难远航的,南部崇山峻岭风灾水灾时有发生,北部漫无边际的荒漠戈壁使人望而却步,东北森林茂密野兽肆虐使人心有余悸。天然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古中国文化是大陆大河的农业文化(即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封闭性造就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封闭

性,同样也造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和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恩格斯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然经济是导致农民阶级局限性的根源。农民阶级所代表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且对外界的需求和交流少,很少与其他生产者交换物品,这就导致了商品贸易的流通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另外,由于自然经济只是单纯的满足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地主的剥削,从而导致了任何一个劳动力都可以独立完成劳动生产过程,对分工协作的需求也很少。还有因为农民阶级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视土地为家产甚至是生命,再加上生产方式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导致缺乏创新意识。这些方面都造成了农民阶级的封闭保守落后的劣根,从而也就缺乏了合作精神。

三.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和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是统治者残酷腐朽的统治,农民阶级被压迫得无法生存,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生地把他们逼上绝路,以此来谋取生存之道。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其实,在生活价值取向上看,农民阶级与世无争,安于现状。小农家庭勤俭与贫困相伴,随之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没有了球服的冲动,习惯于目前的贫困生活,习惯被统治阶级所剥削。为了消除苦恼,便自我安慰,安于现状,没有冒险精神,也不去想自己无

法完成的事情,这便形成知足者常乐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另外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大多数人只能维系半饥半饱状态,习惯慢慢成为自然,承认和满足现状,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欺欺人的方式。还有他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太平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外族入侵等都给农民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社会也一片萧条景象,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样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界的无知与愚昧,以及受统治政策的麻痹,“君权神授”思想的束缚;从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到“三从四德”的封建统治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统治真理,以证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朱熹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家具了广大农民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从而导致了民主意识的丧失。四.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和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一种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这就造成了古代中国重视农业的发展,无论是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治思想,还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经济形态,甚至是农民阶级渴望得到土地积极发展农业的意识形态,这些无疑暴露出农民阶级以农为本、靠农为生的天性。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单纯的依靠前人的种植经验来谋生,从来不去思考有关农业理论的形成,导致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时,重经验轻理论。虽然古人也曾经编撰过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书,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把前人总结的经验汇集在一起编撰,并没有透过现象

研究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系统化、理论化。

另外,从对劳动力的需求上来看,重男轻女。从古代到现在,大多数农民都存在一个思想:多子多孙是福,男性是整个家庭的支柱,也是整个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常常会出现不让女子读书,工作岗位限制女性等“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究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建立了父家长制(男权社会)。农民阶级一直深受这种体质的影响,同样也造成在生产生活中男女不等的局面。

然而,正是因为小农经济的主导,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追求平均;不患寡,而不患均”等经济观念。虽然可使贫困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睦,增强家庭向心力,并且平均主义最容易实现。但是,这平均主义往往是一中消极的平均主义,它有时表现为对比自己贫穷的人的同情、怜悯,如捐献财务后心情舒畅,除了高尚精神外,心中常有一种发现了有人不如自己攀比心理,容易得到满足。有时则表现出对富者的敌对,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或措施来拉低富者使之与自己持平已达到心理安慰的心态。甚至采取杀富济贫的非常手段,就像《水浒传》里的梁山108名好汉“劫富济贫”。古代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最高要求不是“富”而是“均”,很多农民不是要求高官俸禄,而是简简单单的土地。天平天国运动中的《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也体现了几千年来农民群众要求评分土地、建立人人衣食温饱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的强烈愿望。

但是,只要存在阶级结构就离不开剥削和压迫,况且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田方案,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幻想,是根本行不通的。

总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一段时间就形成的,而是经历过历史发展的潮流一天天累积起来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理智的看待。历史是在不断书写,人类是在不断发展,以史为鉴,震烁古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