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分析):

此首忆旧词,一片神行,如骏马驰骋,无处可停。所谓"恨",恨在昨夜一梦也。昨夜

所梦者何?"还

似"二字领起,直贯以下十七字,实写梦中旧时游乐盛况。正面不着一笔,但以旧乐

反衬,则今之愁极恨

深,自不待言。此类小词,纯任性灵,无迹可寻,后人亦不能规摹其万一。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分析):

此首思故国,不假采饰,纯用白描。但句句重大,一往情深。起句两问,已将古往今

来之人生及己

之一生说明。"故国"句开,"觉来"句合,言梦归故国,及醒来之悲伤。换头,言近况

之孤苦。高楼独上

,秋晴空望,故国杳杳,销魂何限……"往事"句开,"还如"句合。上下两"梦"字亦幻,上言梦似真,下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李煜经典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写亡国离愁的佳作.词的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点明了词人沦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交代了登楼所见之景.一钩新月,几株梧桐.凄冷的气氛中显示了孤独者的形象.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一首忆旧词。原作有两首,内容相近,这里选第一首。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居汴京时的作品。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句意是:一切的悲愤,都来自昨夜梦中之事。这句话总领全词,点明主旨。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了。廖廖八字将日夜思念、悲愤交加、郁愁难解的心情概括地描述出来。有荡气回肠之至。“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均写梦境。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车如流水马如龙”这句话出自《后汉书·马皇后纪》本该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在唐诗中也有成句:“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尽管前人一再说过,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煜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莺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秋莺》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病起题山舍壁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示人回避宫廷斗争的刻意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不然,为何总要题在显眼处呢?这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刻意写这些诗词,实际是不打自招,弄巧成拙地暴露了他的问鼎意图,依长兄太子弘冀机警沉诈之质,肯定是会看穿他的内心的。所幸弘冀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病死。弘冀之死,其因不明,亦是迷案,谁又知非他人先下手为强呢?李煜的五位兄长皆死的不甚合理。但李璟元宗死后,李煜这条“鲤鱼”自然而然地就化成了“龙”了。其实李煜当初并不叫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在元宗李璟晏驾后,嗣位于金陵时“更今名。”嗣位后改名李煜,其实质意义,又就是“鲤鱼化龙。”这里无意研讨弘冀太子的死因,但李煜的嗣位是大有文章的。他既无意“有意千重雪”,又无心“宗远问无生”,他的“垂纶”和“杖藜”只是他实施他“鲤鱼化龙”计划的一个步骤而已。窃以为数兄死因不明,必与李煜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这愁还

李煜诗词专题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相见欢、望江南》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材料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作品风格】 李煜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作品一】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主题思想】 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译文展示】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考题在线】 相见欢 李煜

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李煜《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①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②。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注】①本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送胞弟邓王李从益赴宣城任职时所作。 ②解携:分手,离别。 (1)这是一首送别佳作,诗中别酒重倾乱山凝恨都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①别酒重倾: ②乱山凝恨: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①别酒重倾:送别之酒已喝过多遍,还没把人送走,只好再次斟酒,作者借再次斟酒这一件事(动作、细节)来表现兄弟情深,难分难舍。(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 ②乱山凝恨:孤帆远影已不见,只有那高高低低的山色峰峦映入眼帘,仿佛凝结着许多遗恨,作者融情于景(或说运用移情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恨。(2分,赏析要点:解释诗意、指明手法、分析效果) (2)①宽慰之语,安慰弟弟不必心存太多的离别之苦,希望弟弟乐观豁达。因为宣城与金陵相距并不遥远,兄弟二人见面很方便。(2分,答兄长对小弟的无限关爱也可酌情给分。) ②鞭策之意,作者以兄长兼国君的身份劝勉弟弟不要整天满腹离愁别恨,大丈夫还是要以国事为重,以建功立业为己任。(2分) 赏析 李煜,他是才子,是词人,是帝王。作为词人,他是成功的;作为帝王,却是失败的。造物之神可能是吝啬的,给予此就不再给予彼了,也许,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失败的帝王,上苍便成全了李煜天才般的词人成就,如果他没有丧国的生命体验;如果他没有从帝王转眼变成了臣虏的人生巨变,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才子或普通的词人,然而,事事难料,正是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才使他成为了词中之王美誉。【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李煜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每当读李煜的词,我的内心就酸溜溜的,眼睛就盈满了泪水,但是,还是爱读他的词 佛教思想对李煜词的影响对人生是苦的体验 从佛教的立场讲,能深刻领悟到人生之苦是步入佛道的初阶。佛教认为,人生在世,充满种种痛苦。《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说: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愁善感。他不是什么政治强人,也不具备军事才能,可命运偏偏与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生在了帝王之家,自幼见惯了宫廷倾轧,看到对

李煜诗词赏析(二)

李煜诗词赏析(二) 1、《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赏析: 此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长相思?一重山》是李煜前期作品。后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但其仍有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写词即兴抒

发内心的情感,《长相思?一重山》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译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2、《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信步闲情、伤春感怀的情形,下片写主人公感慨春去、无以自慰的悲愁情怀。这首词多用白描手法,质朴无华,淡雅疏朗,含蓄悠远。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怀。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所行之地是“亭皋”,城郊有宅舍亭台的地方。词人在“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幅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相见欢 【题解】 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调名一作《乌夜啼》。此词作于亡国后,抒写离乱之愁,哀伤之意,读来令人不由随之而伤怀。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 【题解】 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词述作者当年被俘北上时的情景。表现出国破家亡的忧痛,也流露了经过内心自省而产生的悔恨和哀怨。 【原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 【题解】 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一本调下有题“感旧”。作者囚于宋室,故国之乡,系囚之恨,岁月无常之感,常笼心头。便作是词以抒怀。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吕远本《南唐二主词》调名作“浪淘沙令”。《草堂诗余》调下题“怀旧”。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里是李煜的所有词,大家有兴趣来读读 李煜词全集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 李煜诗词鉴赏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译文:南唐自开国以来已有四十年历史,有方圆三千里的河山。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慌张地是辞别宗庙的时候,教坊里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样的情形,令我悲伤不已,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90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其诗词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他无意做皇帝,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这一点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也能够体现,换言之,他压根就不是做皇帝的料。 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 《破阵子》是李煜被宋俘虏以后,回首往事,痛心疾首之作。从今忆昔,今昔对比,无限悲哀悔恨。尴尬出降那刻骨铭心的一幕,至今犹在目前。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他会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 上片极力铺陈故国的大好河山、宫殿楼阁的壮丽辉煌,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则有承上启下之用 下片写国破家亡."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使悔恨之意更甚.下片中他不便直说生活的困窘、心情的恶劣,只以外貌的变化(腰变瘦,鬓变白)来含蓄表现。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最后三句,使作者得思绪由眼前折回过去,旧时南唐的美好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初拥有时觉得平平常常,现在一旦被人夺去,内心的屈辱伤可想而知。他忘不了“仓皇”离开金陵时的惨痛情景,那是他从天堂掉进地狱的关口,对宫娥垂泪,是李煜当时真情实事的写照,也符合他懦弱的性格。如果在词的末尾来一番政治说教或忏悔,那既不符合李煜的性格,艺术上也索然无味 《破阵子》一词中的修辞手法主要以对比为主。上片极力描写故国的繁华,曾经生活的安逸,美好。而下片则描绘了他作了臣虏之后的悲惨生活,生活窘迫,人瘦发白且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李煜的内心痛苦和后悔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诗词鉴赏 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注释 砧(zhēn):捣衣石。 寒砧: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栊:窗户。 鉴赏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

李煜诗词赏析(一)

李煜诗词赏析(一) 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名篇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名家评价: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茅暎《词的》卷一:“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谭复堂:“前半阙濡染大笔。” 王壬秋:“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陈延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哀感顽艳,只说不出。”《云韶集》卷一:“凄凉况味,欲言难言,滴滴是泪。” 王阁运《湘绮楼词选》前编:“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闽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人固别有

怀抱。”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半阅言所处之寂寞。下半例满腹离怨,无语可以形容,故朴直说出。“别是”句,尤为沉痛。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与比者。故曰:‘别是一般’。此二首表面似春秋闺怨之词,因不敢明抒已情,而托之闺人离思也。” 俞平伯《读词偶得》:“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矣。”《唐宋词选释》“虽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凄凉的气象,却融会全篇,如起笔“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已摄尽凄婉的神情,‘别是一番滋味’,也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还可形状,这却说不出,是更深一层的写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

古典诗词欣赏: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二首)赏析

古典诗词欣赏: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二首)赏析 望江南·闲梦远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译文: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注释: 望江南:此词调名一作“望江梅”,又作“忆江南”。李煜此词调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编》置于《望江南》下,未析为二首。《全唐诗》、《历代诗余》将此调下二首与《望江南》二首归为一调,计为四首。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芳春:美好的春天。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飞絮:飞扬的柳絮。辊:有本作“滚”(gn),翻滚,滚动,动。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忙杀:犹言忙死。杀:同“煞”,形容极甚。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芦花:芦苇花絮。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泊:停泊,停放。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月明:月光明照。 赏析: 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足见才力。 第一首写春景。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析word版本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 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持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很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但仅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即使“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仅仅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

届高考语文考前古诗词鉴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赏析素材含答案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 傍晚的天气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 【注释】 ①藓侵阶:苔藓上阶,表明很少有人来。 ②一任:任凭。吴本、吕本、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作“一行”。《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一片”。粟本《二主词》、《历代诗余》、《全唐诗》作“桁(héng)”。一桁:一列,一挂。如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燕子嗔重一桁帘。” ③终日谁来:整天没有人来。 ④金锁:即铁锁,用三国时吴国用铁锁封江对抗晋军事。或以为“金锁”即“金琐”,指南唐旧日宫殿。也有人把“金锁”解为金线串制的铠甲,代表南唐对宋兵的抵抗。众说皆可通。锁:萧本、晨本《二主词》作“琐”。侯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金剑”。《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词统》作“金敛”。《古今词统》并注:“敛,一作剑。”按:作敛不可解,盖承“金剑”而误。 ⑤已:《草堂诗余续集》、《古今词统》作“玉”。《古今词统》并注:“玉,一作已。 ⑥”蒿莱:蒿莱,借指野草、杂草,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淹没野草之中,以此象征消沉,衰落。 ⑦净:吴讷《百家词》旧抄本、吕本、侯本、萧本《南唐二主词》、《花草粹编》、《词综》、《续集》、《词综》、《全唐诗》俱作“静”。 ⑧秦淮: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流经今南京市区的一条支流。据说是秦始皇为疏通淮水而开凿的,故名秦淮。秦淮一直是南京的胜地,南唐时期两岸有舞馆歌楼,河中有画舫游船。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中日夕以泪洗面!” 【鉴赏】 起句“往事只堪哀”,将全篇基调定出,并凝结到一个“哀”字上。这“哀”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对景难排”。本来“对景难排”就在说无人可以倾诉,只好独自面对景物,希望能作排遣,在诉说哀痛深重的同时,已有孤独之意。由此拈出“难”,是说孤苦之深,面对景物也无法排遣。更接以“秋风庭院藓侵阶”,用苔藓满地写无人造访,用庭院秋风写空旷凄凉,景色已然寂寞,孤苦唯见深重。这样便将人的孤独写得很具体,很形象,那内心的哀伤,非但是“难排”,“对景”更是徒然增痛而已。时当秋天,是枯索萧瑟之季;身在庭院,有高墙围困之难。而在这小院中,秋风吹过,树叶黄落,唯一的绿色就是蔓延生长的苔藓,那层暗绿一直爬到了进入堂室的台阶上,看着令人心酸。刘禹锡的《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名句,表现高逸脱俗的文人雅趣。这里写苔藓,是说生活的孤寂,

李煜的诗词《赐宫人庆奴》赏析

李煜的诗词《赐宫人庆奴》赏析《赐宫人庆奴》 唐?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赏析】 开篇写人,“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直写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人老色衰,羞于见春。顾起元评曰“‘见春羞’三字,新而警。”次句怀旧,“到处”是指女子受宠时的恩爱欢情,此处用来表示女子对过去美好爱情的怀恋,也喻示出如今物是人非,欢情不再的感慨。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两句转而写柳,主语仍是女主人公。女子青春年华已逝,不敢直面春色,再想到往日的欢娱今日的落拓,不免感伤。然而,杨柳是多情的,它依旧像以前那样垂下长长的枝条,依旧舞弄着它的娇柔之姿。它还勉强地垂下像青烟一样的柳穗,轻轻地撩拨着人的发丝。这两句表面

上写杨柳多情体贴,实际上以柳枝相喻,以柳之“强垂烟穗拂人头”,暗喻邀宠之心思,但又因“风情渐老”而求宠不得,所以勉强不来的无可奈何之情让人感伤不已。比喻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 扩展阅读:李煜的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故有人说:李煜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好的诗人。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

诗词赏析:李煜《临江仙·》

诗词赏析:李煜《临江仙·》 临江仙·秦楼不见吹箫女 唐代:李煜 秦楼不见*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 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 如梦懒思量。 译文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不过只有它们自 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 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 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 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 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仅仅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 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谢新恩:词牌名。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校勘记: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人遂以 “凤去楼空”指楼中人去、睹物思人。*女:指秦弄玉。

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低昂:起伏不定,时高时低。 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水准。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类似的情况有:徐仲雅《赠齐己》:“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吕岩《沁园春》:“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一说,堂后(北)叫背,堂前(南)叫襟,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梦醒:一本无“醒”字。 碧阑干:绿色栏杆。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创作背景 从词意判断,此词应为悼亡之作。李煜十八岁娶周宗之女娥皇,即位以后即立为昭惠后。二人情感甚笃,婚后十年昭惠后因病逝,李煜十分悲伤怀恋,竟是“哀苦骨立,杖而后起”,并自撰诔文,语极酸楚。这首词应该不是虚写,当是李煜的悼亡词。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但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增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仅仅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仅仅“空”有,仅仅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南唐后主李煜,实在是一位传奇人物!三十八岁之前,他当皇帝,混后宫,风花雪月,纨绔浪荡,几乎没干过什么有价值的事,除了写写词。而在三十八岁之后,他除了写写词,什么都不能干,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留下近三十首空前绝后的杰作,成了真正的皇帝——诗歌的皇帝。他不想做国主,却又贪恋奢侈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却终日舞文弄墨不理朝政。他宽厚待人、施善于民,却无力保住自己的国家。他是一位失败的皇帝,但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年幼生活的全部皆是宫廷的繁华和奢靡的享乐,心里只有男欢女爱的情感。这时的李煜,纯净、浅薄,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他还不明白命运所赠与的一切,都暗中标好了价码。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时的李煜,已经有所成长,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奈。人的一生,仿若落梅春雪,随风而散。相聚与别离,一切都充满着偶然,不要学李煜的自怨自艾,我们要用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种偶然!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公元975年,赵匡胤坐镇的北宋,派兵遣将围攻了南京,多日苦苦挣扎后,最终李煜为了南唐百姓免受战火之苦,选择了投降,写下了降表,并留下《破阵子》。四十年的家,这片山河未曾有过战争,但如今,它成了俘虏之地。国破家亡,看仓皇奔逃的人民,暗自垂泪的宫娥,这一切都让人心伤。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降宋后,李煜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自此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快乐往往是肤浅的,而痛苦,却是深刻的。人这一生,永远无法避免苦难。 苦难只是苦难,并非人生的财富,在苦难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最为珍贵的财宝。

古诗词赏析李煜5篇

古诗词赏析李煜5篇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之所以字重光,大概与其一目双瞳有关。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赏析李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词牌名:虞美人|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春怨》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书写伤春怀旧之情,上片写春景,并由此引出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写往日的欢欣与今日的凄苦。这首词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词写得情文悱恻,感情真挚,别有韵味。 采桑子·秋怨 词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辘轤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长。长相思·一重山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是南唐词人李煜的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长相思·云一緺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