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经典诗词赏析
南唐后主李煜17首名篇

南唐后主李煜17 首名篇1.《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挥泪对宫娥。
【鉴赏】此首后主北上后追赋之词。
上片,极写当年江南之豪华, 气魄沈雄,实开宋人豪放一派。
换头,骤转被虏后之凄凉,与被虏后之憔悴。
今昔对照,警动异常。
"最是"三句,忽忆当年临别时最惨痛之事。
当年江南陷落之际,后主哭庙,宫娥哭主,哀乐声、悲歌声、哭声合成一片,直干云霄,宁复知人间何世耶!后主于此事,印象最深, 故归汴以后,一念及之,辄为肠断。
论者谓此词凄怆,与项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
后主聪明仁恕,不独笃于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即臣民宫娥, 亦无不一体爱护。
故江南人闻后主死,皆巷哭失声,设斋祭奠。
而宫娥之入掖庭者,又手写佛经,为后主资冥福。
方可见后主感人之深矣。
2.《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鉴赏】此首闻砧而作。
起两句,叙夜间庭院之寂静。
"断续"句,叙风送砧声,庭愈空, 砧愈响,长夜迢迢,人自难眠, 其中心之悲哀,亦可揣知。
"无奈"二字,曲笔迳转,贯下十二字,四层含意。
夜既长,人又不寐,而砧声、月影,复并赴目前,此境凄迷,此情难堪矣。
杨升庵谓此乃(鹧鸪天)下半阕。
然平仄不合,杨说殊不可信。
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钓。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鉴赏】: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 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 低头见桐陰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诗词赏析5篇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煜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秋莺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秋莺》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
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病起题山舍壁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
即示人回避宫廷斗争的刻意韬晦之作。
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
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
不然,为何总要题在显眼处呢?这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刻意写这些诗词,实际是不打自招,弄巧成拙地暴露了他的问鼎意图,依长兄太子弘冀机警沉诈之质,肯定是会看穿他的内心的。
所幸弘冀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病死。
弘冀之死,其因不明,亦是迷案,谁又知非他人先下手为强呢?李煜的五位兄长皆死的不甚合理。
但李璟元宗死后,李煜这条“鲤鱼”自然而然地就化成了“龙”了。
其实李煜当初并不叫李煜。
字重光,初名从嘉。
在元宗李璟晏驾后,嗣位于金陵时“更今名。
”嗣位后改名李煜,其实质意义,又就是“鲤鱼化龙。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五)1、《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是李煜读《金楼子》后题写其书后的一首诗。
《金楼子》是以梁元帝萧绎为中心的文人集团作品,大多数文章是由萧绎本人撰写。
作品是采用札记、随感的形式,或前引名言成句,后加自己的看法;或借题发挥以阐发自己的思想;或记述史实以劝诫子女;或追叙往事,聊以自慰;或转志奇事,欲广闻见;或记东交游,以叙友情。
李煜此诗主旨是对《金楼子》中所说的两件焚书事件发表感慨。
李煜以词著名,也能诗,但其诗风格与其词相比,又有所不同。
2、《书琵琶背》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赏析:侁:行貌;天香:芳香的美称;檀槽: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以檀木做成。
后也用以代指琵琶。
这首词是词人悼念亡妻昭惠周后而作的。
从词中可以看出词人见物思人,回忆起昭惠皇后生前弹琵琶的样子,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据《全唐诗》云:“周后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
元宗赏其艺,取所御琵琶,时谓之烧槽者赐焉。
烧槽即蔡邕焦桐之义,或谓焰材而斫之,或谓因燕而存之。
后临殂,以琵琶及常臂玉环亲遗后主。
”从这一记载看,李煜诗中所记的琵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首先,它是周后的公公李璟赠给周后的,是李璟对儿媳超凡绝伦的弹奏艺术的奖赏,是周后生前的心爱之物。
其次,它是周后临终前赠给丈夫李煜的绝别之物,是周后音容笑貌的化身,李煜对此珍重异常。
李煜睹物思人,在琵琶背上写下了这首涛,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3、《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赏析:略考证: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三台》舞曲,自汉有之。
唐王建、刘禹锡、韦应物诸人有宫中、上皇、江南、突厥之别。
《教坊记》亦载五、七言体,如:“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分夜窗声”,传是李后主《三台词》。
考异:此词沈雄《古今词话》引《教坊记》作后主词。
李煜部分诗词赏析(优.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被视为“绝命词”的《虞美人》是各家选本推崇的李煜第一代表作此首词表达了对故国一切珍美事物的眷恋,以及对往昔的追悔,眷恋与追悔不断在其心中激荡盘旋,词中弥漫着浓烈的忏悔意识,沉郁之至,令人凄然欲绝。
因而,其词情空间充满着枯与荣、冷与暖、死寂与生机、梦境与现实的两极体验,从而迷离彷徨、愁思无限。
词一开头便责问花月,追忆往事,把读者带入一个现实的特殊情境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千里明月。
一切看似那么美好,却已物是人非、江山易主,触动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创痛,于是,转入想象。
明月下的故国,料想雕栏玉砌应该犹在,却已朱颜尽改,此景此情更使伤心,人愁不能已,潸然泪下。
词人的想象空间从“小楼”—“故国”—“小楼”间飞了个来回,时间也跨越了今宵—往昔—今宵的回环变迁。
就在这时空变化、虚实结合中,拓展了国破家亡的悲伤内涵。
最后,以水喻愁,直抒胸臆。
纵有千万种国仇家恨、身世之感,他也只能诉诸笔端,使其成为滔滔东去的江水,难以遏止。
于是,在抚今追昔、忧伤感怀中,回荡着词人眷恋往昔、追悔莫及而又死不屈服的凄恻音响。
其情感之沉郁深厚,力透纸背,令人心灵为之震颤。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一、作品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白话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三、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四、作品鉴赏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五、作者简介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南唐后主李煜17首名篇

南唐后主李煜17首名篇1.《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挥泪对宫娥。
【鉴赏】此首后主北上后追赋之词。
上片,极写当年江南之豪华,气魄沈雄,实开宋人豪放一派。
换头,骤转被虏后之凄凉,与被虏后之憔悴。
今昔对照,警动异常。
"最是"三句,忽忆当年临别时最惨痛之事。
当年江南陷落之际,后主哭庙,宫娥哭主,哀乐声、悲歌声、哭声合成一片,直干云霄,宁复知人间何世耶!后主于此事,印象最深,故归汴以后,一念及之,辄为肠断。
论者谓此词凄怆,与项羽拔山之歌,同出一揆。
后主聪明仁恕,不独笃于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即臣民宫娥,亦无不一体爱护。
故江南人闻后主死,皆巷哭失声,设斋祭奠。
而宫娥之入掖庭者,又手写佛经,为后主资冥福。
方可见后主感人之深矣。
2. 《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鉴赏】此首闻砧而作。
起两句,叙夜间庭院之寂静。
"断续"句,叙风送砧声,庭愈空,砧愈响,长夜迢迢,人自难眠,其中心之悲哀,亦可揣知。
"无奈"二字,曲笔迳转,贯下十二字,四层含意。
夜既长,人又不寐,而砧声、月影,复并赴目前,此境凄迷,此情难堪矣。
杨升庵谓此乃(鹧鸪天)下半阕。
然平仄不合,杨说殊不可信。
3.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钓。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鉴赏】:此首写别愁,凄惋已极。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
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
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陰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
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
下片,因景抒情。
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诗词赏析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是李煜自述囚居生活,抒写亡国离愁的佳作.词的上阕,写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点明了词人沦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交代了登楼所见之景.一钩新月,几株梧桐.凄冷的气氛中显示了孤独者的形象.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一首忆旧词。
原作有两首,内容相近,这里选第一首。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居汴京时的作品。
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
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句意是:一切的悲愤,都来自昨夜梦中之事。
这句话总领全词,点明主旨。
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
梦中的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了。
廖廖八字将日夜思念、悲愤交加、郁愁难解的心情概括地描述出来。
有荡气回肠之至。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三句均写梦境。
在梦境中又重现了昔日南唐春季去游上苑时的欢乐情景。
“车如流水马如龙”这句话出自《后汉书·马皇后纪》本该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在唐诗中也有成句:“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
”尽管前人一再说过,
却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一经李煜入词,便成佳句。
原因在于:一是出现在梦境中,富于迷离惝之感;二是有上下文烘托,犹绿叶之扶红花。
此句虽只七字,却写出了内苑车马喧阗的景象,而词人游兴之浓,亦寓于字里行间。
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
这一句写出了游赏时间和观赏对象;同时还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春风得意的时候。
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而词却就在这高潮中陡然结束。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更想表达的是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
梦境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悲惨。
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首小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
“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
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不求威仪天下,万古不朽;但求独善其身,性情而为!正如李煜所说,他崇尚的不是武力与征战,而是一种春风暖雨,落絮飞雁的诗意生活。
《渔父》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常自诩“隐士”,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渴望和沉醉在“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的隐士生活中以及“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那种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