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缅怀老科学家此生唯愿长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汇报xx老科学家此生唯愿长报

人物档案:钱学森,1911出生,籍贯浙江省杭州市,中共党员。

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钱学森是中国火箭、导弹友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现任中国科协名誊主席等职。

航空领域的稀世之才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担任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火箭研究。他成为了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千米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钱学森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冲破阻力回祖国

当中华人民__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由于钱学森参与了美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他们的回国之路阻力重重。

可美国对他回国之路的百般阻挠,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回国的决心。终于,在经过了五年的努力之后,在钱学森不屈不挠的抗争和__的部署、斡旋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

此生唯愿长报国

1955年初冬,刚刚回国的钱学森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

时任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拍案大呼:“好!就要你这句话!”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起步。

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

1965年1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一箭一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责任编校:xx)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